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63672719760487

    吳三桂的一生圍繞著背叛與招降,一開始背叛明王朝,受李自成招降,之後又背叛李自成,受滿清族招降,最後又背叛清王朝,割據雲南,自立為王。吳三桂在歷史上的評價究竟是偏向褒義還是更偏向貶義?他在明末之際是否真的造反了?如此賦有歷史爭議之人,我們該帶著怎樣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無完人,他的所作所為是否值得歷史的原諒還是不值得。的確,吳三桂最終選擇了投降滿清,並親自肅清了明朝遺留勢力南明政府,他已經決定了站在明朝的對立面,但造反這一說仍有待商榷。

    無論對於東西方歷史,1644年都可謂決定命運走向的一年。在英格蘭,克倫威爾指揮的英國國會軍在7月2日於馬斯頓荒原一舉擊潰王軍,這次轉折性的勝利導致5年後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查理一世走上了斷頭臺。萬里之遙的中國,史書上這一年紀年有崇禎十七年、永昌元年、順治元年,此外還有一個地方政權大西朝大順元年。《明史》記載,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國,國號大順,改元永昌。7天后,李自成就率領百萬大軍出西安,渡黃河,分兵兩路長驅北京。此時關外滿清數十年的襲掠已經讓明王朝北部邊防搖搖欲墜,而1641年明朝又遭遇“三百年來未有之饑荒,父子相食”的境況。1644年一年之內,紫禁城的龍椅上坐過三個皇帝,直接促成這一歷史的人物,正是吳三桂。

    吳三桂青年時期跟隨明朝名將袁崇煥,領命於威震關內外的英雄將領,可以說吳三桂今後的仕途必將飛黃騰達,但明朝末年,時局難料,滿清族皇太極因忌憚袁崇煥的軍事才能,視他為心頭大患,敗兵逃亡之際,不忘設下計謀,挑撥明朝君王與袁崇煥之間的信任,加之崇禎皇帝生性多疑,袁崇煥功高蓋主,此二人之間的信任早已薄如蟬翼,垂直可破。崇禎帝聽信謠言,將袁崇煥關入禁軍監牢並將其殺害,明王朝最後一道防衛也宣告破解。

    自努爾哈赤起兵反明、高迎祥、李自成起兵舉義後,明朝的精兵良將已經在長期戰爭中喪失殆盡,最優秀的軍事人才在崇禎皇帝的猜忌和文臣黨爭中也逐一凋零。然而吳三桂卻是一個例外。崇禎四年(1631年),吳襄在皇太極於8月發動的大淩河之役中,在增援大淩河戰鬥中因逃跑而導致全軍潰敗,遂被削職,但吳三桂仍然被朝廷留在軍中供職。《明清史料》記載,崇禎十二年,吳三桂在27歲時被任命為寧遠團練總兵,至此效力朝廷更倍於前。在次年五月與清兵在杏山的遭遇戰中,吳三桂一得到警報,立即出動3000人馬“長驅直過杏山”,“與賊血戰”。最後他奏報戰鬥“大獲全勝”。

    李自成覆滅明朝政權,是漢人之間內部的鬥爭,並升級至民族矛盾,而吳三桂將滿清軍引入關內這一行徑確實將被崇尚民族主義的漢人所詬病,但滿清與漢人之間真的有如此之大的民族差異,可以將吳三桂判定為漢民族的罪人嗎,真相恐怕並非如此,滿清統治下的中原與蒙古族統治下的中原,最大的不同就是民族融合,清王朝可以說是完全漢化的王朝,或者說是中國化的王朝,它的存在對於古代中國來說是歷史的進步,是對古代中國做出巨大歷史貢獻的。

    李自成親率大軍來攻打山海關,吳三桂戰敗,向滿清多爾袞借兵,引清兵入關共擊李自成,李自成大敗。吳三桂在北京城本欲立朱明後嗣繼位,好招攬自己的實力,可惜清兵入關後一發不可收拾,多爾袞早看出吳三桂是投機分子,立即命令他西追農民軍。後來清朝入主中原後,吳三桂被列為三藩,封平西王,鎮守雲南、貴州一帶。康熙初年,聽聞康熙欲撤藩,遂再次造反。自稱周王,與其它兩藩尚之信、耿精忠,以及起原部下王輔臣等一起叛清,史稱三藩之亂。最後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同年病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冰島生普和熟普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