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瓷器新老第一方面先看胎質和釉面寶光,而所謂寶光就是瓷器釉面長年累月在空氣中發生化學反應而形成的那種如玉質般的油脂光亮。從元代至民國時期的瓷器絕大部分都必須有寶光。否則就是新貨。為這個寶光問題本人特地到北京故宮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館,江西曆史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館現場觀看。
發現所有博物館展出的從元代至民國時期的瓷器絕大部分都有寶光。所以如果連胎質和寶光都不會看的話?那還是不要玩老瓷器地好,只會浪費錢。不過加彩和單色釉的瓷器,寶光比較難辨。但施釉結合處的角角落落仔細觀察還是不難發現寶光的。胎質和釉面寶光是現代人無法仿製。因為瓷器釉面寶光沒有70年以上是不會出現的。如果一件瓷器胎質老,釉面又有寶光的話。那這件瓷器80%是老貨了。
第二方面看施釉染料和畫工可以斷代。如果染料和畫工也符合時代風格的話。那這件瓷器98%是老器了。
最後第三方面才看器型和款識。因為官窯的東西,器型和款識是非常規矩和工整的。如果器型和款識也對的話。那這件東西就100%是官窯的老品了。如果只有第一方面是對的。那這件東西可能是後朝仿的。如果第一第二都對的話,那這件東西有可能是民窯的。如果三方面都對的話,那恭喜你收藏了到代老官窯瓷器。
從現代仿品的技術來看。器型和款識是最容易仿成功的。畫工和染料相當難仿,如果仿成功那就是絕對高仿了。還有一點從漢代到宋代。由於很多瓷器是施用亞光釉來塗在器物表面的。所以,沒有寶光呈現。反過來,如果施的是玻璃釉的,那還是能夠看出寶光的。同樣,元代到民國的瓷器,如果施用亞光釉來塗在器物表面的。沒有寶光呈現。如仿宋代的汝窯,定窯,哥窯,官窯,鈞窯,以及法華彩鏽和部分地方窯口的瓷器是看不到寶光的。
儘管現今市場用反鑑定手法制出的高仿瓷器有些確實極似真品,鑑定者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古瓷與新瓷還是有區別的。
古代瓷器的紋飾及器物款識,其畫法和刻法多自然流暢,新瓷儘管筆法熟練,但難免生硬、呆板,如同寫字一樣,一人一種筆法,各不相同,字如其人,仿字可以仿形,不容易仿神。
新瓷在仿製過程中會留有不自然的臨摹痕跡。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古瓷青花款識深沉於釉下,新瓷青花款識似浮於釉上。
古瓷由於長期受自然界空氣塵垢侵蝕,加之氣溫的變化,使釉面分子散失,釉面開片緊密,而新瓷的開片呈崩裂狀。
由於古今制瓷工藝和胎、釉原料配方不同,古瓷縮釉處外緣翻卷,新瓷縮釉周圍與坯體緊貼。有些新瓷仿舊雖可亂真,但仔細觀察釉面的細微處,仍能看出破綻。
古瓷因年代久遠,器物釉面光澤深厚溫潤,光由內發,這種光是自然形成的。
新瓷往往釉面有一層浮光,光亮刺眼,或者說叫做“生性”,即使用消光劑或其他方法去掉表面浮光,也不會呈現古瓷溫潤的瑩光,釉面會有無數細痕,發汙,失去了光澤,也失去了神韻。
古瓷的彩繪,顏色沉著含蓄,彩與胎的覆著粘接自然。但後加彩的器物,加彩的地方色彩特別鮮豔,光澤度強,顯得刺目。
再如古瓷中瓜皮綠色年深日久會泛銀,器物表面有一層銀光色,很自然,這種自然銀光新瓷無法仿製。
古瓷的金色,年代久遠會磨損變色,或只留下痕跡,仿者金色鮮豔,不易剝落。古瓷上有後漆金彩的,仔細觀察會有剝落的原來金色的痕跡。
鑑定瓷器新老第一方面先看胎質和釉面寶光,而所謂寶光就是瓷器釉面長年累月在空氣中發生化學反應而形成的那種如玉質般的油脂光亮。從元代至民國時期的瓷器絕大部分都必須有寶光。否則就是新貨。為這個寶光問題本人特地到北京故宮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館,江西曆史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館現場觀看。
發現所有博物館展出的從元代至民國時期的瓷器絕大部分都有寶光。所以如果連胎質和寶光都不會看的話?那還是不要玩老瓷器地好,只會浪費錢。不過加彩和單色釉的瓷器,寶光比較難辨。但施釉結合處的角角落落仔細觀察還是不難發現寶光的。胎質和釉面寶光是現代人無法仿製。因為瓷器釉面寶光沒有70年以上是不會出現的。如果一件瓷器胎質老,釉面又有寶光的話。那這件瓷器80%是老貨了。
第二方面看施釉染料和畫工可以斷代。如果染料和畫工也符合時代風格的話。那這件瓷器98%是老器了。
最後第三方面才看器型和款識。因為官窯的東西,器型和款識是非常規矩和工整的。如果器型和款識也對的話。那這件東西就100%是官窯的老品了。如果只有第一方面是對的。那這件東西可能是後朝仿的。如果第一第二都對的話,那這件東西有可能是民窯的。如果三方面都對的話,那恭喜你收藏了到代老官窯瓷器。
從現代仿品的技術來看。器型和款識是最容易仿成功的。畫工和染料相當難仿,如果仿成功那就是絕對高仿了。還有一點從漢代到宋代。由於很多瓷器是施用亞光釉來塗在器物表面的。所以,沒有寶光呈現。反過來,如果施的是玻璃釉的,那還是能夠看出寶光的。同樣,元代到民國的瓷器,如果施用亞光釉來塗在器物表面的。沒有寶光呈現。如仿宋代的汝窯,定窯,哥窯,官窯,鈞窯,以及法華彩鏽和部分地方窯口的瓷器是看不到寶光的。
儘管現今市場用反鑑定手法制出的高仿瓷器有些確實極似真品,鑑定者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古瓷與新瓷還是有區別的。
古代瓷器的紋飾及器物款識,其畫法和刻法多自然流暢,新瓷儘管筆法熟練,但難免生硬、呆板,如同寫字一樣,一人一種筆法,各不相同,字如其人,仿字可以仿形,不容易仿神。
新瓷在仿製過程中會留有不自然的臨摹痕跡。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古瓷青花款識深沉於釉下,新瓷青花款識似浮於釉上。
古瓷由於長期受自然界空氣塵垢侵蝕,加之氣溫的變化,使釉面分子散失,釉面開片緊密,而新瓷的開片呈崩裂狀。
由於古今制瓷工藝和胎、釉原料配方不同,古瓷縮釉處外緣翻卷,新瓷縮釉周圍與坯體緊貼。有些新瓷仿舊雖可亂真,但仔細觀察釉面的細微處,仍能看出破綻。
古瓷因年代久遠,器物釉面光澤深厚溫潤,光由內發,這種光是自然形成的。
新瓷往往釉面有一層浮光,光亮刺眼,或者說叫做“生性”,即使用消光劑或其他方法去掉表面浮光,也不會呈現古瓷溫潤的瑩光,釉面會有無數細痕,發汙,失去了光澤,也失去了神韻。
古瓷的彩繪,顏色沉著含蓄,彩與胎的覆著粘接自然。但後加彩的器物,加彩的地方色彩特別鮮豔,光澤度強,顯得刺目。
再如古瓷中瓜皮綠色年深日久會泛銀,器物表面有一層銀光色,很自然,這種自然銀光新瓷無法仿製。
古瓷的金色,年代久遠會磨損變色,或只留下痕跡,仿者金色鮮豔,不易剝落。古瓷上有後漆金彩的,仔細觀察會有剝落的原來金色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