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相逢勿相識
-
2 # 汐羽讀書會
不傻,而且很厲害!
首先是制度,在諸葛亮死後,他馬上廢除丞相制度,讓費禕當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禕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軍政及內政大權不再同一人一把抓。後來蔣琬病死,劉禪乾脆自攝國政,直接執掌大權19年,如果不是因為諸葛亮執政的時候六次出兵伐魏都、姜維九次出兵北上,都徒勞無功,消耗國力的話,沒人敢說蜀漢偏安能維持多久,也許三國鼎立的局面會多持續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接著是拉攏人心。曹爽與司馬懿爭權被殺後,夏侯霸害怕受到株連而入蜀,劉禪親自出迎。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為老將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從妹,所以劉禪才這麼說。之後,劉禪對夏侯霸“厚加爵寵”。劉禪對夏侯霸的這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即使其父劉備在世,大概也不過如此。
還有別人對他的評價。劉備給後主的遺詔提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諸葛亮和劉備是什麼人,這不用多說了,他們說行的人,難道會差嗎?
荊州當時是被魏國和吳國瓜分的,所謂蜀漢政權,實際上只有一個益州,東漢十三州,除了益州是蜀漢的地盤以外,吳國佔據揚州、交州和荊州。其餘的十個州全部都是魏國的地盤,而且是歷來的政治中心,中原地區,無論是經濟、政治、軍事,都強於其他兩國的總和。
蜀漢是當時最弱的國家,除了聯吳抗魏,安心內政,穩紮穩打之外,已經沒有足夠的實力在短期內一統三國了,劉禪最為最弱小的國家的君主,確實是非同一般,就算是換了別人也不敢保證能翻天。
就像人人都說趙括無能,全軍覆沒。但是面對戰國時代的超級統帥,戰神白起,即使是孫武吳起之類的軍事名家,也不能保證能討得了好,敗在白起手上的將領有一大籮筐,難道只有趙括才是無能嗎?
而且關於“樂不思蜀”這件事,很多人認為他這是在保命,因為另外一個亡國之君,孫皓,骨頭很硬,但是最後卻被司馬炎害死。
而且劉禪更清楚一件事,別說是司馬昭這樣的梟雄,就算是換了誰都不會讓一個在當地統治了幾十年的皇帝回到自己的故土,如果真的讓劉禪回去的話,也許沒有到蜀國,在路上的某一條河就會突然發大水,或者某一條山路就會突然山崩,劉禪就遇上了“意外”掛了!所以他明白,想要活命,他應該怎麼做,事實證明,他是保全了性命,壽終正寢的安樂公。
-
3 # 使用者3846496942877
劉禪應該是為了活命裝傻。
劉禪自身做出來的事也確實不光彩,沒幾件拿得出手。但劉禪並不傻。就拿他在司馬昭宴席上的名句:“此間樂,不思蜀”來說,很多人覺得劉禪是無藥可救,但事實上他可能在裝瘋賣傻。試想一下,如果他在宴會上表現出悲痛欲絕的樣子,那司馬昭還會讓他多活幾天麼?而除了此事之外,劉禪給蜀漢五虎上將的諡號,也能看出他的精明。
-
4 # 番茄89799275076
不傻
劉禪在位41年是三國時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很多人把蜀漢的政績歸功於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去逝後,劉禪繼續執政三十多年,在三國那個亂世,能執政41年,若沒有智慧是不太可能的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一個十分勤政的人,國家大大小小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來處理,他也因為日夜操勞而導致自己身體情況每況愈下,到了彌留之際,劉禪派人來看望他,並且在他耳邊小聲的詢問了這樣一句話,“丞相,帝下讓我問你,你的兒子在你死後該如何安排?”劉禪怕諸葛亮也像曹操一樣,當上丞相以後賴著不走了,父死子替。當時的諸葛亮也是瞬間清醒了,“這就無需陛下操心了,家裡面的那些桑樹,足夠我的兒子養活自己。”諸葛亮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阿斗這個人並不傻。後來諸葛亮的兒子也得到劉禪的善待,生活十分幸福。
-
5 # 淡淡聽風30635670
劉禪不傻,而是裝傻。劉禪的無為而治讓蜀國活了40年,魏國雖最早立國,可也是最早喪權辱國的,幾任魏帝之窩囊,令人不忍卒讀,阿斗與之相比,怎能說是扶不起來呢?阿斗治蜀41年,政局長期穩定,除去孔明輔政的12年,其餘都是阿斗獨自掌權,所用之人均屬稱職,要真是個扶不起來的,能堅持這麼長時間嗎?
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
諸葛亮和劉禪之間是有一點矛盾的,但是他對諸葛亮都是以父事之。後來楊儀說魏延造反,魏延說楊儀造反。劉禪在他倆之間權衡,決定殺魏延,這樣又減少了一場內戰,這不叫以大局為重嗎?而且魏延死後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
6 # 四季紅紅火
劉禪的人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 登基前,從207年出生到223年繼位這16年。
2.諸葛亮時代,從223年繼位到234年諸葛亮病逝這11年。
3.後諸葛時代,從234年諸葛亮病逝到263年蜀國滅亡這29年。
4.晚年,263年蜀國滅亡到271年劉禪去世這8年。
劉禪在人生頭16年裡有記載的就兩件事,208年趙雲在長坂坡之戰救阿斗,212年張飛、趙雲截江救阿斗,在兩件事在《三國演義》中都有詳細描寫,經過了藝術加工,但這兩件事是真實存在的。
劉禪的少年平淡無奇,文沒有曹植、曹衝少年天才般的表現,武沒有曹丕、曹彰少年英武的形象,初見是趙雲懷中的襁褓嬰兒,再見就已是蜀漢的皇帝了。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遺詔敕後主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劉備在遺詔中囑咐劉禪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此時的劉禪17歲,這些“經世之學”劉禪之前有沒有學習過,學得怎麼樣,我們不得而知,也沒有記載表明劉禪有過什麼內政,軍事方面的經驗,不管怎樣,他還是個17歲的孩子,想想我們17歲的時候在做什麼,擺在劉禪面前的是內憂外患中的蜀國,我們不能對他苛責什麼,於情於理放權給諸葛亮都是最好的選擇。
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去世,劉禪繼位稱帝,開啟了人生第二階段:武侯輔政。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在彌留之際,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欽點了諸葛亮來輔政,把蜀國和劉禪都託付給了諸葛亮,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還有一位託孤大臣,尚書令李嚴,這個李嚴本是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劉璋命李嚴率軍抵抗劉備,沒想到李嚴投降了劉備,所以劉備為什麼要託孤給諸葛亮、李嚴二人呢,有人說是為了牽制諸葛亮,劉備也不放心諸葛亮大權獨攬,也有說李嚴是益州派(原劉璋部下)的代表,這樣安排是為了平衡蜀漢內部派系,後來諸葛亮與李嚴也確實有分歧,這是另一話題了。
回過頭來,劉禪從始至終都是被動接受的角色,他是蜀漢的皇帝,名義上的統治者,但在諸葛亮輔政的11年裡,我沒有看到任何劉禪自己做的決定,不知道娶了張飛兩個女兒算不算,“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彷彿是一位看客,看《三國志··後主傳》就像在看流水賬,也難怪《後主傳》只有三千字,而《諸葛亮傳》六千字。
怎樣評價劉禪的前半生呢?“平庸”二字,何為平庸,普通、尋常而不突出,碌碌無為。就像評價官員,無作為、有作為或胡作為,劉禪是無作為,既然不能比諸葛亮做得更好,劉禪的無作為看起來也是不是件壞事。問題是諸葛亮在的時候什麼事都能擔著,就像是後世的君主立憲制,劉禪是虛位的國家元首,諸葛亮是首相大權獨攬,那要是諸葛亮不在了呢?劉禪做好掌權的準備了嗎?
234年八月漢丞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諸葛亮的去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劉備集團經歷了劉備時代,諸葛亮時代,來到了後諸葛時代,為什麼不是劉禪時代,因為劉禪還不配為這29年打上個人烙印,有人說劉禪也不是一無是處之人,你看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不還存在29年呢嗎,這就是典型的強加因果了,我還說要不是劉禪昏庸,蜀漢能延續更長時間呢,那到底劉禪在後諸葛時代表現如何呢?
諸葛亮剛一去世,蜀軍就內訌了,這就是魏延造反事件,這件事就不在此展開了。結論就是魏延沒想造反,但確實違抗諸葛亮留下的軍令了,也確實想奪取軍權了,這件事準確的說是魏延和楊儀內訌事件,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劉禪為此事諮詢了董允、蔣琬的意見,決定站在楊儀一邊。
結果是魏延兵敗被殺,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這是多深仇大恨啊,還要鞭屍,還滅族。
這件事暴露了一些問題,諸葛亮屍骨未寒,蜀國內部就有人爭權了,楊儀先斬後奏,還滅魏延三族,造成既成事實,這兩人都不把劉禪放在眼裡,楊儀這人也膨脹得很,自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又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禕密表其言。十三年(235年),廢儀為民,徒漢嘉郡。儀至徒所,覆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
楊儀當初說魏延造反,殺了魏延,現在自己竟說出諸葛亮死後,要是率軍投降魏國就好了這種話,怕是失了智,該死。
據《資治通鑑》記載諸葛亮載臨死前留下遺囑:
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
亮曰:“文偉(費禕)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
說的是諸葛亮欽點蔣琬接替自己的位置,魏延和楊儀都想推翻這個遺囑,但均以失敗告終,劉禪的決定遵照了丞相的遺囑,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蜀國完成了權力交接,度過了諸葛亮死後的危機,劉禪在此事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三國志》裡陳壽把蔣琬、費禕、姜維放在一傳是有其道理的,事實上此三人是後諸葛時代Big Three,掌握蜀漢軍政大權的人,蜀漢能再堅持30年是這三個人的功勞,跟劉禪關係不大。
之前說過劉禪的前半生用平庸來形容,為何平庸,因為無能,這個無能不是在罵劉禪,而是說劉禪沒有才能,沒有能力也不能有所作為。這樣的人是不適合做皇帝的,但無奈生在帝王家,劉禪也不得不接受這個身份,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你坐在了這個位置上,有句話叫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劉禪承擔起作為一國之君的責任了嗎?
顯然是沒有的,又有人說了,當時的情況,蜀國最弱,諸葛亮和姜維都不能更進一步,也不能怪劉禪無能啊,有道理,劉禪做不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不是他的錯,這誰都做不到,但蜀漢的滅亡,劉禪要負主要責任的。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教導劉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親”是親近的意思,劉禪久居宮中,不問政事,自然親近身邊的人,而賢臣們在哪?
冬十一月,大將軍蔣琬出屯漢中。
四年冬十月,尚書令費禕至漢中,與蔣琬諮論事計,歲盡還。五年春正月,監軍姜維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
六年冬十月,大司馬蔣琬自還漢中,住涪。
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將軍費禕至漢中,行圍守。
九年夏六月,費禕還成都。
十一年夏五月,大將軍費禕出屯漢中。
古代交通、通訊不便,蔣琬、費禕、姜維大部分時間在漢中等地屯田練兵、防禦魏國,所以劉禪身邊出小人是必然的,賢臣們透過自己的能力和功績獲得權力、地位,而小人們只用憑著自己離皇帝近,極力阿諛奉承,討好皇帝就能飛黃騰達了。
劉禪也從平庸、無能變成昏庸了,糊塗而愚蠢:
先是宦官黃皓弄權,“初,永憎宦人黃皓,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
劉禪的弟弟劉永因憎惡黃皓,被黃皓誣陷,劉禪竟然疏遠劉永,十多年不見劉永……
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
姜維見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姜維……
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263年,姜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於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納,遂送璽緩。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
北地王劉諶,劉禪的第五子,誓死抵抗,劉禪不同意,遂自殺,劉禪出城投降。
還有什麼好說的,不說了,總結起來劉禪就是個平庸、無能、昏庸的亡國之君,至於用什麼“樂不思蜀”保全自己來證明劉禪聰明……
他是一個普通人。
是的,普通人。有些人做不了皇帝,但他們可以做別的。比如李煜是個優秀的詩人,宋徽宗是
大漢在巴蜀
(一)喜好遊樂、喜好女色
無論是在小說還是影視中,蜀國因為先後有諸葛亮、蔣琬等秉政,再加上樂不思蜀故事的廣為流傳,所以劉禪給人呈現的印象多是,呆頭呆腦、肥頭傻胖,對內對外幾乎沒有顯著的作為。對於劉禪的政治舉措後邊再說,這裡先說他的個人喜好,劉禪好聲色之樂是確有記載的:
時後主頗出遊觀,增廣聲樂。《三國志 · 譙周傳》
譙周曾經對劉禪有一段篇幅不小的諫言,他以新莽末年先後崛起的更始帝、公孫述等人與光武皇帝做對比,表達帝王品德對吸引人才、治理國家的關鍵作用,而後提到:
(劉禪)至於四時之祀,或有不臨,池苑之觀,或有仍出,臣之愚滯,私不自安。夫憂責在身者,不暇盡樂,先帝之志,堂構未成,誠非盡樂之時。《三國志 · 譙周傳》
意思是,四季的祭祀活動,劉禪有時不出席,但是池苑遊樂,劉禪卻樂此不疲,常常出現。除了喜好遊樂,後主劉禪對女人也沒有足夠的節制,董允就曾有關於劉禪的後宮規模逾制的諫言:
後主常欲採擇以充後宮,(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三國志 · 董允傳》
不過在這裡,我需要糾正一個長期以來對帝王將相評論的方式,甚至說是方法論:
對劉禪喜好聲色犬馬的描述,並非要以此直接推斷出他的昏聵,僅僅是就事論事的說明劉禪的個人愛好而已,因為過度沉溺女色這件事,雖然對國家有損,但是對估量帝王的軍政能力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劉禪並不是智商低下的人。
比如漢桓帝劉志、魏武曹操、吳後主孫皓、晉武帝司馬炎都對女人有著無盡的飢渴,但是他們的治國能力卻各自天差地別。不過話說回來,這件事終究是對國家大不利的。
(二)親小人,遠賢臣
為了方便理解,我畫了一張蜀國在軍事、內政的權力交替簡圖。真的就只是簡圖,因為在諸葛亮之後,“ 錄尚書事 ”的職權在多位重臣之間是有交叉的,譬如執掌軍政的大將軍蔣琬和負責內政的董允職權就有所交叉,所以下圖將這兩方面強行分開是並不嚴謹的,僅僅是為方便直觀的初步認識蔣琬、董允、費禕等幾位重臣。
蜀國的軍事內政概述
有一點是值得強調的,在延熙九年(246年)蔣琬亡故之後,劉禪已經開始親自掌握大權,這時候的他是已經三十九歲。
(蔣)琬卒,禪乃自攝國事。《魏略》
蜀國也從此開始由守成向高速的下坡路走去。
之所以用諸葛亮《出師表》中“ 親小人、遠賢臣 ”來描述劉禪,是因為他的作為確實令人不勝唏噓,比如,他對從前常常直諫的董允憤恨不已:
自(陳)祗之有寵,後主追怨(董)允日深,謂為自輕,由祗媚茲一人,皓構間浸潤故耳。《三國志 · 陳祗傳》
董允的直諫,前文已經有所提及,在他的諫言下,劉禪認為自己的帝王威儀受到了輕視。這大概是從諸葛亮時代就根植的長期以來的積怨,因為董允是諸葛亮的班底成員,也是諸葛亮生前十分器重,希望他竭誠輔佐劉禪的朝臣: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三國志 · 諸葛亮傳 · 出師表》
只不過劉禪對諸葛亮和蔣琬的態度,都沒有像這裡,他對待董允的態度一般的直接記載,所以我不能下結論,斷言說劉禪也憤恨諸葛亮、蔣琬。
在朝中執掌大權的宵小,一個是黃皓,一是個陳祗:
陳祗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裡,皓始預政事。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蜀人無不追思允。《三國志 · 陳祗傳》
其餘的諸葛瞻、董厥雖然沒有直接作惡,但是他們對黃皓的惡行視若無睹、對皇帝劉禪不加以矯正,說他們是助紂為虐也並不過分。
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鹹共將護,無能匡矯。 《三國志 · 諸葛亮傳》
諸葛瞻還是前丞相諸葛亮的兒子,但是他對國家的作為已經和諸葛亮相去甚遠,倒是樊建和羅憲不懼怕黃皓,不齒與之為伍:
然(樊)建特不與皓和好往來。 《三國志 ·諸葛亮傳》
時黃皓預政,眾多附之,(羅)憲獨介然。皓恚之,左遷巴東太守。《晉書 · 羅憲傳》
劉禪並不是情商低下的人,他是懂得人情世故的,比如招攬從魏國歸降而來的夏侯霸時的說辭。
及(夏侯)霸入蜀,禪與相見,釋之曰:“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兒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寵。《魏略》
但是很多事情是明明內心清楚,但就是故意不做,或者說靈魂很清醒、身體卻誠實。比如他對宦官黃皓的卑劣是有認識的,但就是不願處置他。
(姜)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 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華陽國志》
這個就有點像明知道早睡早起對身體好,但就是不願去做,因為晚睡晚起更自在。劉禪的如此作為直接導致了蜀國內部的分裂加劇:
(姜)維見(黃)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後主敕皓詣維陳謝。維說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耳。《華陽國志》
姜維與黃皓之間的矛盾也造成了後來鍾會伐蜀時,蜀國錯失了對漢中的防禦建設。
(三)怯懦闇弱,為活命可以不顧尊嚴
這裡我並不想過多牽扯,劉禪在選擇投降與不降上的爭論,只想從他到鄧艾軍營前投降時的表現,來描述一下這是一個多麼慫批怯懦的人:
(鄧)艾至成都,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艾執節解縛焚櫬,受而宥之。《三國志 · 鄧艾傳》
“ 櫬 ”就是棺材,意思就是劉禪把自己捆綁起來、抬著棺材到鄧艾軍營前乞求饒命。慶幸的是,鄧艾寬恕了他,說道:
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三國志 · 鄧艾傳》
鄧艾的意思是說,你們幸虧是遇到了我,如果你們遇到的是漢光武初年同樣滅蜀地成國的吳漢,那你們就全都沒命了。
而更能體現劉禪為了爭取活命,卑微下賤到何種地步的,就是他給鄧艾奉上的數百字的投降書了,有興趣可以看一看:大漢天子劉禪的威嚴 ?投降書有譯文。
舉國投降的代價僅僅是磕個頭、跪下來叫爸爸而已?當然不是。他的命、他的尊嚴和她們的命、她們的尊嚴都已經不是自己的了:
魏以蜀宮人賜諸將之無妻者,李昭儀曰:“我不能二三屈辱。”乃自殺。《漢晉春秋》
對於以上的屈辱,劉禪都是可以接受的、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我真的是司馬昭,我也很想試探下劉禪為了求生,能夠接受的人格底線到底在哪,或者說試探下這個人,到底有沒有底線。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就是劉禪的樂不思蜀了,說的是:
文王問道:鬥,想家嗎?
劉禪:不想!
文王:為何?
劉禪:洛陽是我大漢故國,我如今已經實現“ 還於舊都 ”的夙願,何必再歸蜀。
眾人:哈哈哈,大卅筆。
有人認為樂不思蜀是劉禪保命的智慧,我個人對此觀點不以為然。“ 此間樂,不思蜀 ”這種話並沒有展現出值得稱道的語言上的精妙藝術,比如既保住命又維護了自己的顏面。至多是向司馬昭秀出自己這個曾經的大漢天子已經沒有志向、沉溺安樂的無臉下限,對魏國再沒有威脅而已。一個帝王如果始終把保命放在第一位,而且為了保命可以接受去譁寵取寵,這還能稱之為智慧嗎?
(四)蜀後主的成長悲劇
蜀先主劉備駕崩前,有一段囑託身後事的記載,其中提到後主劉禪的部分: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諸葛亮集》
起初只注意到了這裡邊的一句名人名言,後來細想似乎哪裡不對勁:劉備對自己兒子劉禪的瞭解和認識,竟然還需要透過他人(諸葛亮)的評價,諸葛亮竟然比劉備還要了解劉禪。如果把劉備的創業歷程與劉禪早年成長經歷做一個時間順序總結,不難發現其中飽含的無奈與艱辛:
建安十二年(207年)
劉禪的降生就是在劉備事業級為艱困的時期,這時的劉備四十六歲:
先主數喪嫡室,常攝內事。隨先主於荊州,產後主。《三國志 · 二主妃子傳》
建安十三年(208年)
第二年曹操南下,劉禪能夠勉強保全性命都已實屬不易:
(劉備)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三國志 · 趙雲傳》
建安十六年(211年)
五十歲的劉備,應劉璋邀請率軍入川,四歲的劉禪留在荊州,由繼母孫夫人撫養,不過文獻中並沒有她如何教養劉禪的記載,而且她自己多有驕縱:
此時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雲別傳》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劉備稱漢中王,立十二歲的劉禪為王太子。劉禪到達益州與劉備相聚的具體時間沒有記載,如果是在這一年,那麼父子二人已經八年未見了。不過即使不是這一年,在劉禪的成長過程來說,也並沒有太大區別。因為建安十八年(213年)諸葛亮、張飛、趙雲奉明入蜀助戰時,基本不太可能會帶上六歲的劉禪,而在此之後,先後發生了劉備與孫權爭奪荊州南部諸郡、劉備與曹操漢中之戰等重大戰事,這其中都沒有劉備把劉禪帶在身邊,學習戰爭經驗的記載。
至此,也即是劉禪十二歲時,在文治武功等方面,他都沒有得到足夠的歷練與教育,而直到章武元年(221年),劉禪十四歲時,才有安排名士教導劉禪的記載:
先主立太子,(董)允以選為舍人,徙洗馬。《三國志 · 董允傳》
更為嚴重的是,從劉禪的成長經歷來看,他沒有任何一次接近戰場、觀摩戰陣的經歷。究其原因,也許是劉備和諸葛亮的無奈或疏忽,也許是教育理念的不同,劉禪沒有得到如同曹丕那樣追隨父親曹操:
六歲學會射箭,八歲學會騎馬, 十歲就隨父親征討張繡。
這樣的歷練機會。對於蜀國的衰落與敗亡,我們當然可以條件反射式的歸咎於昏庸的劉禪、嘲笑他的無能,但是一個蠢孩子、熊孩子的養成只能歸咎於他的“ 生性如此 ”、“ 秉性使然 ”嗎?
-
7 # 陌上如玉shy
劉禪是漢昭烈帝劉備的兒子他在劉備駕崩後就成為了蜀漢的皇帝,雖然這位皇帝沒有他的父親劉備的能力,但是他還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在諸葛亮死後不久他安排的接班人董禕就被刺殺而死,劉禪成為了實權皇帝,雖然沒有保住蜀漢,但是還是在蜀漢滅亡後劉禪得以安享晚年,可見他並不傻,只是能力不足而已。
回覆列表
不傻。劉禪在父親劉備逝世以後,堅持立國41年之久可見其是聰慧之人。
劉禪自小就生活中能臣文將之中,受到張飛趙雲庇護,諸葛亮輔佐。劉備逝世,託孤白帝城。蜀漢的政權事務都交付於諸葛亮處理,諸葛亮廢寢忘食,為蜀漢鞠躬盡瘁。劉禪獨掌政權後,風雨飄搖的蜀漢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中穩當前行,對於自己的文臣武將之間間隙處理的非常完美。可見其是不錯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