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63974369234783
-
2 # 使用者1330802873810
歷史起源巴爾幹(Balkan),即是指位於東歐的巴爾幹半島。巴爾幹化原指巴爾幹地區因無可以實際控制整個地區的政權或實體,再加上外國勢力的干涉,致使該地區成為局勢緊張似“火藥桶”,現今多指一個地區因無強大的力量來維護該地區的所有權,以及因該地區重要的戰略和經濟地位,成為眾多物件爭奪的焦點而致使的緊張局面。
巴爾幹(Balkan),即是指位於東歐的巴爾幹半島。
巴爾幹化原指巴爾幹地區因無可以實際控制整個地區的政權或實體,再加上外國勢力的干涉,致使該地區成為局勢緊張似“火藥桶”,現今多指一個地區因無強大的力量來維護該地區的所有權,以及因該地區重要的戰略和經濟地位,成為眾多物件爭奪的焦點而致使的緊張局面。
巴爾幹半島地處歐洲東南,是亞洲、歐洲、非洲的交匯處,東臨黑海、土耳其海峽,南面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因此控制著地中海與黑海的門戶和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半島還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
但巴爾幹地區一直以來存在著諸多矛盾與衝突,既有宗教矛盾,領土爭端,加上列強的干涉致使這一地區衝突、戰爭頻發。
自從14世紀,巴爾幹大部就處於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統治和奴役下。因而巴爾幹各民族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殖民統治,建立獨立的民族政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逐步走向衰落和分裂,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尋求瓜分的又一重要目標。所以這裡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幹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及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同時又因這一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致使巴爾幹又有著國家、民族之間的矛盾。
1912年3月到8月,已取得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幹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利益關係和侵略目的,先後插手巴爾幹事務。俄、英、法支援著巴爾幹同盟,德、奧則支援土耳其。導致巴爾幹的局勢更加複雜。10月,巴爾幹同盟各國先後對土耳其宣戰,從此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幹同盟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直拖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倫敦和約》,《倫敦和約》中規定: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林及附近少部分割槽域外,其餘部分歸巴爾幹同盟各國所有;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幹同盟各中國產生嚴重分歧。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致使希臘和塞爾維亞對此結果十分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在1913年6月1日相互簽訂了反保同盟條約,之後,羅馬尼亞加入。俄國想利用反保同盟對抗德國、奧匈帝國,則宣佈支援該同盟。奧匈帝國為了對抗俄國,則宣佈支援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帝國的支援下發動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結果以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告終。同年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和約,然而這次戰爭致使保加利亞喪失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取得的大部分土地,同時還喪失了部分原有土地。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通常被視為一場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而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則被視為一場非正義的領土爭奪戰。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復仇積極投靠德國、奧匈帝國;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則投靠同協約國一方。這樣,兩大集團對巴爾幹的利益之爭和巴爾幹各國間的矛盾更加白熱化,終於促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巴爾幹地區歷盡風風雨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爾幹的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紛紛建立起了社會主義政權。東歐劇變又使這一地區的民族矛盾激發,南斯拉夫四分五裂。二戰後的歐洲也唯一在巴爾幹地區有著武裝衝突或戰爭的爆發。
因此巴爾幹地區一直被視為歐洲的火藥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