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相生橋上的光輝

    商王朝實行內外服制度,內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動區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屬國。這些附屬國就是所謂“方國”。

    現今學者對這些方國的認識主要來源於商朝晚期的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卜辭,卜文中多以“X 方”的形式稱呼這些部落國家,所以稱作“方國”。

    多數方國規模較小,僅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還有少數方國規模較大,已經具備了完善的國家機構。夏朝商超周邊的小國和夏朝商超本身是鬆散的聯盟,這些小國是畏懼夏朝商超的武力,而在法理上並沒有對夏朝商超有任何義務。

    擴充套件資料

    夏商方國古“華原”

    耀州歷史上,隋、唐、五代、北宋、金、元各朝代七百餘年間建置的隸屬關係和區域性疆界雖屢有小變,但縣級政權主要是以“華原”命名的。華原是耀州歷史上使用最久的一個縣級地名,漆、沮間今耀州境內大部分地區一直是華原的腹心轄區所在。

    “華原”正式作為縣一級行政區始於隋初,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改泥陽為華原縣,此後歷代相沿。其實,隋初時這個命名並非首創,而是沿用了一個更早的幾乎被人們遺忘了的歷史名稱“華原”,它是這塊土地上土生土長的最早見於記載的古地名。

    《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其中,雍州大致包括今陝西關中地區,雍州大區內還有許多小區域地名。雍州所轄的國邑有鎬、亳、戲、岐、華原、邰、豳等,共列三十六個,這些國邑大多為上古氏族部落、古方國的名稱(可參閱《夏商國邑圖》)。

    “華原”在漆、沮之間,荊山之北,彭衙之西, 豳、皇過、甘泉、雲陽之東,顯然應是耀州的主要轄地,可見“華原”之名早已有之,隋代更名只不過是沿用舊稱而已。

    《路史》中記載“陰康氏治於華原”,這個“華原”指三代時雍州境內之古方國華原,並非隋唐縣治華原,地域略同,但內涵有異。

    陰康氏是遠古傳說中的氏族部落名稱,約在伏羲女媧之後,神農黃帝之前,應為石器文化時代母系氏族部落,活動於漆、沮之間靠近河川水道較安全的高臺坡地上,具體年代及其活動已不可考。

    塔坡遺址及尚未發現的漆、沮兩岸的其它類似遺址應屬陰康氏部落和古華原,其先民應是耀州可以上溯的最早的祖先。據考,陰姓氏的一部分為陰康氏之後代,當然不一定指如今耀州的陰姓。

    周代雍州國邑八十有三,無華原,漆沮間不知所屬,可見周代華原之名已漸泯滅,可能是周人興起壯大後地盤擴大,其由西北部漸入豳地範圍的緣故。

    明代文翔鳳《豳谷考》中東豳之說誠有其理,但決不能把東豳理解為整個華原。歷史上疆界多變姑且不論,以今耀州地域看,東豳僅應指西北山區的照金、廟灣與旬邑、馬蘭接壤一帶地區,充其量也不過是北邊一線,不可能包括今柳林、石柱以南的耀州大片腹心地帶。

    由以上簡述可以看出,耀州早在遠古時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陰康氏”便是僅見於典籍的這一時期的氏族部落,他們的辛勤勞動創造了耀州遠古文明,夏商以前就形成了古方國“華原”,商末周初因周人的興起強大而衰敗泯滅。

    當時,周人發祥之地“豳”的東部地盤只擴充套件到了古華原的西北部,“三代時屬豳地”的籠統說法是不夠確切的。(雷天啟)

  • 2 # 睿智的紅方

    商代的方國制度是指內外服制度。

    內服為王畿地區即商王直接控制地區。

    外服即大小方國是附屬國管轄地區,商王封這些方囯首領為侯伯,有一定支配權利,但實際控制力有限,各附屬國除去應盡義務外,有很大自主權,有的附屬國還與商處於敵對狀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麗的春天結尾,求求你寫好一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