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欣賞同事Cici。
有一次,新來的實習生說:“這個專案好難,甲方要求好高啊......”
Cici聽到後說了一句話:“就是因為難,才需要我們。”
難怪她的業績總是第一,有時候她一個人的業績甚至比部門其他人加起來還要多。
同事的情緒不會影響她,外部的壓力不會讓她退卻,因為她內心有足夠的動力,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成就感從何而來。
有時會聽到這樣的話:“老闆總讓我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還不漲工資。”
職場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困擾,和朋友吐槽完,還是要面對真實的生活,有些人和事是躲不開的。
你改變不了他人,你只有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如果實在無法適應,就轉身離開。
千萬不要因為憤怒就應付工作,那等於自斷經脈。
千萬不要因為委屈就混日子,那等於自廢武功。
你不是他人的工具,你是你自己的作品。
豌豆思維的聯合創始人於大川說:“不管你是在創業還是在就業,都要以主人翁的心態做事,用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來對待你做的事情。”
摒棄打工者思維,才能更快成長。
堅持對自己負全責,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專注自身的成長和能力提升。
機會都是留給有自驅力的人
在美國,一位名叫約翰的年輕人想找份工作,遇上經濟大蕭條,工作很難找,怎麼辦呢?
他去一家公司排隊面試,HR問他:“你想要什麼樣的工作?”
他回答:“你們所有職位中薪水最低的,因為我急需一份工作。”
就這樣,沒有任何關係的他進入這家工廠工作。
上班第一天他就意外受傷了。徵得上司的同意後,當天晚上他留在公司,發明了一件工具,既可以防止工人受傷,又可以將工作效率翻倍。
儘管拿著最低的薪水,但他沒有抱怨、沒有偷懶,而是早早完成工作、多做一點。
然後提出要求:“這個崗位已經不能讓我的能力得到提升,請給我一個更有挑戰的機會吧。”
換了你是老闆,你會不會提拔這樣切切實實為你創造利潤的人?你會不會喜歡眼裡有活的員工?
結果可想而知。
入職3個月後,這位最底層的組裝工人,一路升職加薪成為部門經理助理。
然後他辭職了,他只想測試怎樣從零開始走到重要崗位。
他就是後來的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我們普通人不需要像洛克菲勒這樣聰明,只要你眼裡有活,願意多做一點、創造價值,那就是在為自己創造機會。
“主動”是個神奇的詞,今天多做一件你沒做過的事,往後就多一件你能做的事。
不得不說,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自驅力的人。
簡單地說,自驅力就是發自內心想要完成某事的力量。
擁有自驅力的人,懂得化被動為主動,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往往會走得比想象中更遠。
就像《流金歲月》中說的:“無論做什麼,記得為自己而做,那就毫無怨言。”
把眼前能做的小事做好,提升工作效率,著手解決問題,這是你可以勝任更重要職位的最佳證明。
如果“算了吧,就這樣行了”成為你的口頭禪,你不會想要更進一步。
如果你事事應付,日復一日、得過且過,就算機會掉下來,你也未必能掌控。
你在為誰而“玩”
一群孩子在老人家門前吵鬧著玩遊戲,連續幾天後,老人很頭疼,他喜歡安靜,怎麼辦呢?
於是,老人給了孩子們每人25元錢,他說:“你們讓這兒變熱鬧,讓我也覺得自己也年輕了,這是你們應得的。”這筆意外之財讓孩子們高興得差點跳起來。
第二天,孩子們一樣瘋玩,老人給了他們每人10元錢,他解釋說:“我現在退休了沒收入,只好少給一些。孩子們感覺也還不錯。”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他們每人5元錢。
孩子們非常生氣,“一天才5塊錢,知不知道我們有多辛苦!”他們發誓,再也不會為老人玩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老人做的很簡單,孩子們原本是“為自己開心而玩”,老人把它變成了“為得到錢而玩”。
換句話說,他操縱了孩子們玩的動機,將動機由孩子們自身的渴望變成了外部獎勵。
或許,你為公司做出了貢獻卻沒受到重視;或許,你覺得拿到手的遠低於你的期望。
於是,你委屈、你憤怒、你牢騷滿腹......你決定從此不那麼努力,拿多少錢就幹多少活。
看似得以平衡,實質上,你停止成長了。
真正的問題在於,你為誰而“玩”?
心理學上,我們的動機分為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如果按照內部動機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設計師,憑藉原初的熱情找到清晰的目標。好奇心,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成就感......這些是內部動機。
如果僅僅依賴外部動機,就會被外部評價裹挾,成為它的奴隸,容易產生倦怠。考試分數、家長的期待、工資獎金、老闆的讚許等等是外部動機。
記得為自己做事情,從無怨言只有行動。
有一期《奇葩說》,薛兆豐教授的一句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說:
“實際上,每一個人,每一個時候,都是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不管公司能夠維持多久,陪著我們的這份簡歷會一直陪著我們。”
當我們對自己負全責,不再對外界的評價耿耿於懷時,我們終於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
寫在最後
實際上,我們很難遇到理想中的老闆,很難找到完美的工作,想要的東西都不太容易得到。
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首先,區分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找到自驅力。
我們或許可以模仿別人的行為,卻永遠無法複製行為背後的動機。
杭州某重點小學老師秦女士,對兒子的成績極其看重,她對兒子的要求永遠是100分。有次孩子考了98分,她都要訓斥。
對孩子而言,他的進步源於外在壓力,當這個壓力消失,進步就會減弱,穿別人的鞋走路,永遠會不舒服。
當你的出發點是內部動機,你擁有自驅力,成長永不停止,自驅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最強驅動力。
你真正渴望的是什麼?你為什麼做這件事?
找到你的內在動機,將工作變成“為自己而玩”,不被外部評價左右。
其次,做難一點的事,積累可遷移技能。
記得唐山收費站的員工說:“我36歲了,除了收費啥也不會。”
不要擔心收入和付出不匹配,要擔心沒有成長。
工作中免不了受委屈,停止抱怨,專注成長,積累可遷移技能。
可遷移技能是行業間通用的技能,也就是說,除了完成眼前的工作,當你從一個崗位換到另一個崗位,從一家公司換到另一家公司,甚至不同行業都能依靠的能力。
有研究發現:所有的工作中,70%的核心能力是相通的,譬如溝通力、洞察力、分析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寫作能力、演講能力等等。
持續行動,不斷積累可遷移技能。
做一件你想做卻又難一點的事,嘗試突破就是好的開始。
就像約翰·D·洛克菲勒說的:“我常常嘗試解決那些遠遠超出我自身能力的問題,我深思熟慮,一旦決定就會採取行動,堅決執行,彷彿離弦之箭。”
主動解決問題,能力都是一件件小事磨練出來的。
那些很厲害的人,都是找到了自驅力,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決心、有方法,並且堅持走下去。
永遠不要把你人生的主動權交給他人。
你選擇怎樣對待時間,時間就給你怎樣的結果。
我很欣賞同事Cici。
有一次,新來的實習生說:“這個專案好難,甲方要求好高啊......”
Cici聽到後說了一句話:“就是因為難,才需要我們。”
難怪她的業績總是第一,有時候她一個人的業績甚至比部門其他人加起來還要多。
同事的情緒不會影響她,外部的壓力不會讓她退卻,因為她內心有足夠的動力,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成就感從何而來。
有時會聽到這樣的話:“老闆總讓我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還不漲工資。”
職場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困擾,和朋友吐槽完,還是要面對真實的生活,有些人和事是躲不開的。
你改變不了他人,你只有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如果實在無法適應,就轉身離開。
千萬不要因為憤怒就應付工作,那等於自斷經脈。
千萬不要因為委屈就混日子,那等於自廢武功。
你不是他人的工具,你是你自己的作品。
豌豆思維的聯合創始人於大川說:“不管你是在創業還是在就業,都要以主人翁的心態做事,用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來對待你做的事情。”
摒棄打工者思維,才能更快成長。
堅持對自己負全責,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專注自身的成長和能力提升。
機會都是留給有自驅力的人
在美國,一位名叫約翰的年輕人想找份工作,遇上經濟大蕭條,工作很難找,怎麼辦呢?
他去一家公司排隊面試,HR問他:“你想要什麼樣的工作?”
他回答:“你們所有職位中薪水最低的,因為我急需一份工作。”
就這樣,沒有任何關係的他進入這家工廠工作。
上班第一天他就意外受傷了。徵得上司的同意後,當天晚上他留在公司,發明了一件工具,既可以防止工人受傷,又可以將工作效率翻倍。
儘管拿著最低的薪水,但他沒有抱怨、沒有偷懶,而是早早完成工作、多做一點。
然後提出要求:“這個崗位已經不能讓我的能力得到提升,請給我一個更有挑戰的機會吧。”
換了你是老闆,你會不會提拔這樣切切實實為你創造利潤的人?你會不會喜歡眼裡有活的員工?
結果可想而知。
入職3個月後,這位最底層的組裝工人,一路升職加薪成為部門經理助理。
然後他辭職了,他只想測試怎樣從零開始走到重要崗位。
他就是後來的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我們普通人不需要像洛克菲勒這樣聰明,只要你眼裡有活,願意多做一點、創造價值,那就是在為自己創造機會。
“主動”是個神奇的詞,今天多做一件你沒做過的事,往後就多一件你能做的事。
不得不說,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自驅力的人。
簡單地說,自驅力就是發自內心想要完成某事的力量。
擁有自驅力的人,懂得化被動為主動,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往往會走得比想象中更遠。
就像《流金歲月》中說的:“無論做什麼,記得為自己而做,那就毫無怨言。”
把眼前能做的小事做好,提升工作效率,著手解決問題,這是你可以勝任更重要職位的最佳證明。
如果“算了吧,就這樣行了”成為你的口頭禪,你不會想要更進一步。
如果你事事應付,日復一日、得過且過,就算機會掉下來,你也未必能掌控。
你在為誰而“玩”
一群孩子在老人家門前吵鬧著玩遊戲,連續幾天後,老人很頭疼,他喜歡安靜,怎麼辦呢?
於是,老人給了孩子們每人25元錢,他說:“你們讓這兒變熱鬧,讓我也覺得自己也年輕了,這是你們應得的。”這筆意外之財讓孩子們高興得差點跳起來。
第二天,孩子們一樣瘋玩,老人給了他們每人10元錢,他解釋說:“我現在退休了沒收入,只好少給一些。孩子們感覺也還不錯。”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他們每人5元錢。
孩子們非常生氣,“一天才5塊錢,知不知道我們有多辛苦!”他們發誓,再也不會為老人玩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老人做的很簡單,孩子們原本是“為自己開心而玩”,老人把它變成了“為得到錢而玩”。
換句話說,他操縱了孩子們玩的動機,將動機由孩子們自身的渴望變成了外部獎勵。
或許,你為公司做出了貢獻卻沒受到重視;或許,你覺得拿到手的遠低於你的期望。
於是,你委屈、你憤怒、你牢騷滿腹......你決定從此不那麼努力,拿多少錢就幹多少活。
看似得以平衡,實質上,你停止成長了。
真正的問題在於,你為誰而“玩”?
心理學上,我們的動機分為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如果按照內部動機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設計師,憑藉原初的熱情找到清晰的目標。好奇心,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成就感......這些是內部動機。
如果僅僅依賴外部動機,就會被外部評價裹挾,成為它的奴隸,容易產生倦怠。考試分數、家長的期待、工資獎金、老闆的讚許等等是外部動機。
記得為自己做事情,從無怨言只有行動。
有一期《奇葩說》,薛兆豐教授的一句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說:
“實際上,每一個人,每一個時候,都是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不管公司能夠維持多久,陪著我們的這份簡歷會一直陪著我們。”
當我們對自己負全責,不再對外界的評價耿耿於懷時,我們終於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成年人。
寫在最後
實際上,我們很難遇到理想中的老闆,很難找到完美的工作,想要的東西都不太容易得到。
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首先,區分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找到自驅力。
我們或許可以模仿別人的行為,卻永遠無法複製行為背後的動機。
杭州某重點小學老師秦女士,對兒子的成績極其看重,她對兒子的要求永遠是100分。有次孩子考了98分,她都要訓斥。
對孩子而言,他的進步源於外在壓力,當這個壓力消失,進步就會減弱,穿別人的鞋走路,永遠會不舒服。
當你的出發點是內部動機,你擁有自驅力,成長永不停止,自驅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最強驅動力。
你真正渴望的是什麼?你為什麼做這件事?
找到你的內在動機,將工作變成“為自己而玩”,不被外部評價左右。
其次,做難一點的事,積累可遷移技能。
記得唐山收費站的員工說:“我36歲了,除了收費啥也不會。”
不要擔心收入和付出不匹配,要擔心沒有成長。
工作中免不了受委屈,停止抱怨,專注成長,積累可遷移技能。
可遷移技能是行業間通用的技能,也就是說,除了完成眼前的工作,當你從一個崗位換到另一個崗位,從一家公司換到另一家公司,甚至不同行業都能依靠的能力。
有研究發現:所有的工作中,70%的核心能力是相通的,譬如溝通力、洞察力、分析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寫作能力、演講能力等等。
持續行動,不斷積累可遷移技能。
做一件你想做卻又難一點的事,嘗試突破就是好的開始。
就像約翰·D·洛克菲勒說的:“我常常嘗試解決那些遠遠超出我自身能力的問題,我深思熟慮,一旦決定就會採取行動,堅決執行,彷彿離弦之箭。”
主動解決問題,能力都是一件件小事磨練出來的。
那些很厲害的人,都是找到了自驅力,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決心、有方法,並且堅持走下去。
永遠不要把你人生的主動權交給他人。
你選擇怎樣對待時間,時間就給你怎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