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242166532004
-
2 # 使用者3043267491757
陶行知是近現代偉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華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華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對中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3 # 海魂聊職場
陶行知是中國近現代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對中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他不僅創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而且進行了大量教育實踐。
細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創新猶如一根金線,貫串於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個部分。
創新在這裡指革除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舊”,創立與社會、歷史進步相符的“新”。
創新還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掙脫教條的束縛,從僵化習慣性思維中走出來的含義。
-
4 # 潘家大妞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漢族,徽州歙縣人,華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義戰士,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愛國者.是華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繼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先後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
主要成就: 開創中國近代教育典範
-
5 # 我的心已向遠方
陶行知原名文濬,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教育家!
安徽歙縣人,傑出的人民教育家、大眾詩人和堅定的民主戰士。
毛澤東稱頌他為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慶齡讚譽他為 “萬世師表”
周恩來稱他為 “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林什維克”
陶行之將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偉大的教育事業!
-
6 # 吹鹿號
他是中國近現代第一個教育學碩士,第一個提倡小先生制(學長制)。本名陶文濬,因欣賞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改名為知行,後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為行知。
1925年3月,還創刊了中國第一份專為農民發行的報紙《農民旬刊》。1926年,在其創辦的明陵小學召開的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一次鄉村教育聯合研究會上,宣讀《我們的信條》,提倡“生活教育”。
回覆列表
是近現代的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大學期間受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影響,改為陶知行。43歲時,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提出“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的言論,因此為了彰顯人生態度和學術追求,改名為陶行知。
毛澤東同志稱讚他為中國最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周恩來評價他是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林什維克。
宋慶齡將其譽為萬世師表。
郭沫若將其與孔子比擬,稱讚他為:“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論(核心思想)
①生活即教育
來源於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在美國受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想,而他回到中國,發現中國的傳統教育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經過實踐的探索,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認為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具體教育的作用。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為改造生活服務,在改造生活的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
②社會即學校
來源於杜威的學校即社會:杜威明確提出把學校創造成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陶行知回到中國,發現學校教育脫離社會實際,所以為了改變該弊端,陶行知主張社會即學校,即社會決定學校,學校為社會服務,把學校辦成促進社會進步、促進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③教學做合一
來源於杜威的做中學:杜威為了對抗傳統的教育,提出在實踐中獲得經驗。陶行知回到中國,為了把“死讀書,讀死書”的教學轉到重視培養學生能運用“活的知識”、具有“行動能力”、“生活能力”、“創造能力”的軌道上來,同時也為了避免瞎做、瞎學、瞎教,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這一原理將 “做”放在第一位,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認識論思想。相對應的言論有:“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
4.教育實踐
①創辦曉莊師範學校
②創辦山海工學團:工學團實際上是一種以貧苦工農大眾為教育物件,採用半工半讀形式的教育組織。在工學團,陶行知先生倡導“即導即傳”的小先生制,即人人都要將自己認識的字和學到的知識隨時隨地地教給別人。陶行知尤其重視小孩子,認為小孩子也能做大事,提出“在教師所有的老師中有“兩位最偉大的老師”,一是老百姓,二是孩子們。”的言論。
③創辦育才學校:為了收容戰爭中流離失所的孩童,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幼苗。
這些理論思想和教育實踐大多在著作《中國教育改造》中有所體現,此外,陶行知還強調“奉獻”“創造”“求真”等精神,提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等言論。陶行知先生的言論較多,需要大家不斷去積累。
教育家陶行知的個人經歷及思想小結
陶行知,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更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民教育家。其寶貴的教育思想,不僅推動了當時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於當今這個時代而言,依舊有著十分寶貴的思想借鑑價值。
陶行知出生於晚清時代,他見證了清朝的衰亡,也在紛亂的戰火中理解著人民的疾苦,感悟到教育的力量對人們精神層面的撼動要遠遠比肉體的醫治更為重要。因此,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呈現的生活教育理論、六大解放以及小先生制等教育思想能夠切合中國當時的國情背景,不僅表明了陶行知先生紮實的教育功底,更彰顯了他獨特的教育智慧與高尚的愛國情懷。
在文獻閱讀與研究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美國著名教育學者杜威有著許多的相通之處。比如他們同樣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尊重兒童的自身興趣與身心發展水平,強調積累兒童在生活中的經驗而非一味的教授與灌輸。
為什麼這兩位教育家的思想會有這麼多的相同之處?這是因為陶行知在外求學期間,其指導教師就是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杜威,所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難免會有杜威教育理論的痕跡,所以我們在學習中可以將這兩個人物的思想合理進行對比,是知識點融匯於心。
陶行知回國之後,曾經將杜威的教育思想完全應用於中國的教育當中,卻在實際檢驗中發現杜威的教育思想無法應用於中國的具體國情,這種差異感促使陶行知轉變了自己原本的教育思想,最終推出了符合中國當時國情的“生活教育理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等知名言論,同時他也嚴厲的批判當時幼兒教育機構中存在的“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等問題,針砭時弊的對當時大的教育環境提出了自己的許多主張併為之奔走呼號。
在教育機構的建設中,陶行知先生曾先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曉莊學校”“育才學校”等教育機構,培育了一大批優秀師資與文藝骨幹,併成為踐行其寶貴教育思想的最佳場所。
陶行知先生一生為人謙遜,溫和有禮。對於自己的錯誤,從不因對方的年齡地位產生任何不滿的情緒而拒絕改變。有這樣一個故事,陶行知先生曾用名陶知行,取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後來他的一個學生詢問他為何自己主張“行是知之始”,卻又為自己取名為“知行”?陶行知先生聽後覺得對方十分有道理,於是改名為陶行知且再未變更。
縱觀陶行知先生的一生,這樣謙卑有禮的故事不勝列舉。而令我們欽佩的,除了他偉大的教育智慧,更飽含著高尚的愛國情結。他一生為教育事業奔走呼號,吸引眾多學子紮根農村教育,推動了落後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他教育兒童未有謾罵指責,反倒是報之以源源不斷的體諒與關愛。
因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有著極大的教育價值,值得我們所有從事教育事業的工作者學習與不斷鑽研,推動中國整體教育事業的不斷探索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