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老大懶貓
-
2 # 大氣蜻蜓fq
我小時候,大約一九五五年吧翻家裡的書箱,翻到一本書,書名沒記住,大約清代什麼字典吧,是用漢字拼音,比如說都字,用小几號的字在下則注,方真珠,→迴音就是都字。可見古代還是有字典和拼音的,只是不用字母而用漢字。
-
3 # 寶山客
由塾師口授,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都是啟蒙的識字讀物可以認識很多常用的字。
如果是不常見的字,也有拼音的辦法,稱為切音或反切,就是在生字下標註兩個常見的字,生字的讀音就用上一個字的子音去拼讀下一個字的母音。例如‘彪’字,讀音注為:步要切。這也是一種古老的拼音法,如果去查《康熙字典》字就是這樣注音的。但不知是發明於哪個朝代,我沒有去考證過。
-
4 # 仁愛湖泊zv
現代識漢字,只要學會了漢語拼音,按造“漢語拼音方案"就可以讀出漢字的音,也就是就可以識字了。
據文獻記載,現代漢語拼音出現1600年(也就是十七世紀)。那麼在之前,我們華人用的是什麼方法來識字和呢?
據我所能知道是"反切"法來識字。什麼是"反切"呢?"反切″就是用兩個字拼谷成另一個字的音,是一種傳統的注音方法。反切上字與所切下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切之字韻母和聲調相同。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如"練,郎甸切"。取"郎"字的聲母1,"甸"字的韻母ⅰan和聲調丶而拼成"練"字的音1ⅰαn聲調是丶。
-
5 # 隱士夢言
古代漢語的啟蒙教育,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是“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這其中,《三字經》說的還是基本的道德道理,而《百家姓》,就是學習漢字的關鍵內容了。
就包括我們現在,其實常用漢字也不過就是2500到3000個,其實數量並不多。對比起英語動輒就幾萬單詞的記憶量來說,漢語的兩三千個漢字,足夠組合出幾十萬詞彙,但人們根本沒必要單獨去記憶詞彙,只需要掌握常用漢字就足夠了。
於是乎,熟練背誦並記憶《百家姓》,就是學習漢字的讀音和書寫的,最基礎的方式方法了。《百家姓》一共收錄了將近六百個姓氏,這就是古代最基礎的漢字學習了。
至於之後的漢字掌握,有了基礎了,那就更容易了,例如漢字組合規則中的形聲字、會意字,都是輔助漢字學習和記憶的方法。
雖然古人學習漢字的基礎依舊是死記硬背,但相對於其他語種的幾十個字母來組成幾十萬單詞,每個單詞都需要單獨記憶拼寫方式來說,漢語已經足夠智慧了!
-
6 # 五味雜談館
其實古代最早的時候,有記載的當屬甲骨文,甲骨文中的像形圖案就說明了一切。古代就是用像形文字中的圖案發音的。
-
7 # 其武37904928
古代教書識字,靠口傳面授心授。我想,應該是這樣的。
一個地方一種口音,也就成了各地方言又各自的統一性。
中國地大,人口眾多,特別是漢族人講的都是漢語,才可能有文字的統一性,卻是不同的讀音這現象和局面。
統一的文字,統一的意會。給統一的讀音一一普通話和推廣普通話造成了完全的可行,也致使各地的方言有了統一讀音的標準化。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漢字的統一性,具有顯赫的功績!
-
8 # 黃志明288
拼音什麼年代開始有的?這個問題問的很有忍耐。
英華人學英文怎麼識字的?
日本人學漢語文字是用拼音嗎?
為什麼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不同?
都是用拼音來識字的?
-
9 # 午夜Sunny3226
古代標註字的讀音用的是“切音法”,就是用兩個字的讀音混合成另一個音,比如遲日,吃,佛安,飯,之歐,走,勒務,路,你自己試試,絕大多數字讀音都能用這個辦法進行分解。
-
10 # 多倫多服務
我們用的字典是古人用粉化石畫畫岀來的,每個字的含義,發音和用意,古人畫岀來,經過漫長的歲月,將畫岀來的字慢慢修改簡化,然後分類才能編岀字典。
-
11 # 頭鮑注射
拼音也是文字,學習起來也要記憶。漢字固然很多,只要多學多用自然記住。遇到,新字,古人也會用漢字給漢字注音,用熟悉的黑不熟悉的注音,有直音法和反切法,其實我們小時候用漢字給英語注音也是直音法,沒什麼了不起的。
-
12 # 志存翁
古人沒有漢語拼音,直到1918年才正式有漢語拼音,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修訂漢語拼音方案。:/958年全國小語課本才採用拼音給漢字注音,接著中學教科書,字典,詞典以及一些普及讀物。也採用漢語拼音注漢字。
那麼古時沒有拼音,人們是用什麼方法識字的呢?
其實文獻記載,古人造字時,就已經考慮到識字功能了。主要識字方法有四種,即形聲字,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
1、形聲識字法,漢字中有很大一個群體一一形聲字,這類字是在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由形旁和聲旁組成,形旁表示類別,聲旁表示字讀音。
2、直音法,就是找一個與被注音的字,讀音完全相同的漢字,來注音。我們有時也這麼做,學習外語單詞,用漢字給單詞標註發音,這種方法古人已玩過,並不是我們的創舉。
3、讀若法,就是找一個讀音相似的字來給陌生字注音。如:鼾,《說文解字》注為,幹聲,讀若汗,我們就知道"鼾”和"汗"讀音相似,幹汗連快讀即成“鼾"了。
由此可見,直音法比讀若法更直接了當,注音更準確,但當所注字找不到和其同音的字,就得這種讀若法注音。古人的智慧不遜今人,甚至超過今人,今人只不過是把古人的智慧繼承發揚光大罷了。
4、反切法,古代的字詞典多用此法,這種方法是用兩個漢字給漢字注音,如《廣韻》給"緩"字注音為“胡管切"就是用“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母和調"uan"拼合而成"huan"三聲調。
中華文化博大精神,古人智慧無窮無盡,這幾種方法只是從文憲中撲捉到的,可能還有更巧妙的方法我們還不得而知,朋友們,你們還知道古人哪些給字注音的好方法,不悋介紹交流。
-
13 # 夢想者老王
正是因為之前沒有統一的拼音或注音,所以才形成了各地方言發音不同啊!如果兩千年前就有漢字的注音符號,全國就都說普通話了。
回覆列表
估記應該是硬記,自古以來由甲骨文,象形字,會意字等等一步步演化而來。據我猜測剛開始所謂的字就是一個記號,一個個表達不同意思的符號,有不同的意思,但不一定有讀音,但隨著人類的進步慢慢變得用寫或畫交流覺得效率低下,就慢慢有了一定的讀音,在大的部落裡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讀法,同時在不同部落裡一點點交匯融合,人口多的部落可能就會變成了主要語言文字,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就是一個例證,在這之前可能就是一種無序的發展應用,統一之後會大大促進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程序,以上是我的主觀猜測,不一定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