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良,這位早年憑藉一首《童話》120萬銷量壓著周杰倫《夜曲》的馬來西亞歌手,當下也已經五十二歲了。他最後在大陸觀眾面前的登臺是在2017年的《我是歌手》,光良早期和品冠組成了“無印良品”組合,在滾石旗下。但光良和品冠兩個人都是中音見長,導致組合解散。
從整體唱功上講,光良是港臺歌手的音色辨識度思路歌手,以開口即是市場辨識度為個人演唱的核心,這種好處是可以快速躥紅擁有市場份額,但是壞處是會因為市場辨識度音色高音難以維持的壞習慣導致音域難以提升。吳青峰、光良、品冠等人都是如此。
從音色上講,光良的音色也是具有非常完美的辨識度,開口便是一種清冽的青年音色,早期因為年輕具有溫潤的特質,但是在2017年參加《我是歌手》時,音色開始朝著吳青峰的音色轉變,整體程度相比於吳青峰要弱一點,顆粒度非常強,明亮度也不弱,但是厚度較弱。厚度是約束核心。
從音域上講,光良的常用最高音是G4的弱混點觸,不論是《童話》還是《第一次》都是一個G4最高音的弱咬字,強咬字最高音是在F#4童話和《我是歌手》之中的《第一次》G4的升調,這樣的能力在當下職業歌手之中算是一個T2較弱的水平,但後期具備一個達到G4的強混強咬字點觸。這個音域對於歌曲的演繹會比較偏向於口水歌和套路和絃作品,因為音域很難跨入中高音的層次性。
從腔體上講,早期光良有一點漏氣,這是當年市場環境有關。因為當年對於情歌的演繹,事實就是偏向於陳奕迅的包裹氣息提供的擁抱感聽覺,而漏氣是早期市場鍾愛的憂鬱性情感音色。但是在2017年時,光良就完成了對於漏氣的彌補。但年事見長,整體音色越發和吳青峰相似。
整體上,光良最後的輝煌是傳統唱片時代的落幕之戰了。在那個時代,音樂的品質由專業唱片公司來稽核,整體更高,對於聲樂的要求並沒有當下這麼苛刻和內卷。但那個年代的新人也都已經開始退出舞臺了。光良都已經五十多,周杰倫、林俊杰也已經四十好幾了。簡單從音色、音域、腔體三點分析一下;
在音色上,光良屬於一個立足於男中音的辨識度音色,以聲帶諧波在發音點上掛和基礎上,穩定高明亮度和高顆粒度。光良和滾石歌手張信哲、以及吳青峰非常類似。追求開口音色的市場辨識度,這樣的好處很明顯。不管是光良,還是張信哲,還是吳青峰,他們的名字和音樂已經深入人心。
但是這樣劣勢也很明顯——音域能力較低,缺乏了一個拓展音域的可能。因為在光良、張信哲、吳青峰等人的市場音樂習慣之中,會認為維持自己的辨識度音色統一度更重要,而他們的辨識度音色,都存在一個追求中低音稍微抬喉增加明亮度的效果,這會讓他們難以越過第二換聲點A4,或者只能在F4左右下潛。
單獨講可能有點空洞,我們將林志炫和光良對比一下就很清楚了:一個現代混音歌手的正常音色是:低音胸聲、中音自然真聲、高音混聲,超高音頭聲。這四個音區,音色統一度應該是在真聲芯體被聲帶閉合程度加大的高音壓力壓縮下的自然變化。什麼意思,意思是每一個人低音和高音會有自然的音色壓縮聽感,音色統一度只是一個基礎的真聲芯體參與。
但是對於光良、張信哲、吳青峰而言,他們的低音、中音、中高音的音色是一樣都是自己的市場辨識度音色,這裡問題在於他們將中音音色作為標本,讓後讓低音音色和高音音色進行模擬,低音模擬中音辨識度音色的方式是抬喉,而高音模擬就會維持抬喉而後代償咬字造成一定的咬字困難和肩頸部緊張。緊張就無法拓展音域了。
音色沒有一個生理性自然閉合程度變化,會導致混音音域難以提升,因為在A4之後,音色的展示就無法具有一個市場辨識度言語,而上升道一個聲壓質量、共鳴質量的自然泛音音色。換句話說,光良對於音色統一度的執著程度太高了,對於芯體的把握缺乏一個混音的科學認知。音色統一度並不是指所有的音色完全一樣,而是指所有的音色都在真聲胸聲芯體的前提下發出。他會有一個自然壓縮的聽覺變化。
早期的市場,對於音域的要求不高,大部分歌手都是在第一換聲點以下,在第一換聲點以下的確音色可以高程度做到統一。但是隨著市場進步,人們更追求一種音高提升的獵奇美感。如此音域提升造成的自然音色變化是可以接受而且更能打動人的,自然真誠才是情感的核心。
而第一換聲點一下造成的問題是,作品偏向於一個八度半之內的創作,這對於作曲人而言,流行作曲的形式會集中在套路和絃之中打轉,因為對於優秀的作品而言,一個半八度屬實不太夠。當如此的市場經過十年的沉澱後,大眾對於音樂的審美會有一個疲勞現象,尤其是對於從事音樂行業,以及音樂愛好者們而言。
審美的提升,會要求作曲音域廣度的提升,而音域的提升,同樣會對音色造成審美提升。如此音色的審美提升,便不再是由張信哲作為T0級別的年代,轉而張信哲的音域能力過低暴露的比較明顯。而光良僅僅是比張信哲好一點。當下的市場概念,是以自然音高造成的閉合程度下音色完成自動壓縮密度的改變,從胸聲到強混金屬芯,音色都是在真聲芯體參與的前提下。
所以本質上,不管是光良也好、張信哲也罷,他們還是屬於傳統唱片行業的音色理念,追求開口辨識度,而不是一個市場化自然演唱情感流露的隨性化。其實這類歌手現在也很多,比如:李克勤、薛之謙、毛不易、許嵩、以及大部分的HK歌手,他們都是基於一個傳統辨識度音色的理解。這是他們的生存經驗提供思路,並沒有什麼不對。
但是實際上興起的職業頂級歌手,不管是周深,還是張碧晨、還是單依純、還是李健、王力宏,乃至於已經倒嗓的周杰倫、陶喆,他們的音色理念是跟著音區音高自然變化走的。辨識度不辨識度,實際上在你跟隨音色的時候,提供聲帶閉合,就會有非常大的展示了。
這裡可以說一下,林俊杰和林志炫兩個人,林俊杰和林志炫兩個人就是典型的從,傳統唱片辨識度音色理念,改變為更隨音區音色的混聲理念代表人物。
很多人還是喜歡林俊杰早期的音色,說那樣的音色更好聽,但實際上在音樂專業內,林俊杰現在的音色才更符合成熟性的審美。林志炫同理,我看林志炫在《我是歌手》的演唱時,年齡還比較小,當時我只覺得震撼,但形容不出來。
而震撼的本質,是因為跟隨音高的自然音色壓縮想是一個經典藝術品,具有內涵和層次度,以及高度的表演情感統一性,不管你是那個年齡段,你成熟後審美會有一個提升而且長期的確定。而跟隨音區聲帶閉合程度自動壓縮的音色理念,才是我們最終欣賞的歸宿。
換句話說,當下最頂級的音樂歌手,他們的音色是需要多變性的,而不是二十年前一招鮮吃遍天的套路了。光良代表的時代並沒有過去,只是出現新的聲音,當下喜歡辨識度高的朋友也不少。
光良CD音域:D3-G4;一個八度+四度。
光良Live音域:D3-G4;
光良質量音域:G3-F#4;七度。
整體而言,光良的唱功是非常合格和職業的,但奈何市場迭代了,而當下他又年事已高了,但他依然再堅持釋出專輯,可以去聽一聽他2020年的專輯《絕類》,希望有更好的作曲、音樂製作作品。
華語T2,音色清冽辨識度拉滿,G4弱唱,F#4強咬字,競技性稍弱。老了機能退化。
光良,這位早年憑藉一首《童話》120萬銷量壓著周杰倫《夜曲》的馬來西亞歌手,當下也已經五十二歲了。他最後在大陸觀眾面前的登臺是在2017年的《我是歌手》,光良早期和品冠組成了“無印良品”組合,在滾石旗下。但光良和品冠兩個人都是中音見長,導致組合解散。
從整體唱功上講,光良是港臺歌手的音色辨識度思路歌手,以開口即是市場辨識度為個人演唱的核心,這種好處是可以快速躥紅擁有市場份額,但是壞處是會因為市場辨識度音色高音難以維持的壞習慣導致音域難以提升。吳青峰、光良、品冠等人都是如此。
從音色上講,光良的音色也是具有非常完美的辨識度,開口便是一種清冽的青年音色,早期因為年輕具有溫潤的特質,但是在2017年參加《我是歌手》時,音色開始朝著吳青峰的音色轉變,整體程度相比於吳青峰要弱一點,顆粒度非常強,明亮度也不弱,但是厚度較弱。厚度是約束核心。
從音域上講,光良的常用最高音是G4的弱混點觸,不論是《童話》還是《第一次》都是一個G4最高音的弱咬字,強咬字最高音是在F#4童話和《我是歌手》之中的《第一次》G4的升調,這樣的能力在當下職業歌手之中算是一個T2較弱的水平,但後期具備一個達到G4的強混強咬字點觸。這個音域對於歌曲的演繹會比較偏向於口水歌和套路和絃作品,因為音域很難跨入中高音的層次性。
從腔體上講,早期光良有一點漏氣,這是當年市場環境有關。因為當年對於情歌的演繹,事實就是偏向於陳奕迅的包裹氣息提供的擁抱感聽覺,而漏氣是早期市場鍾愛的憂鬱性情感音色。但是在2017年時,光良就完成了對於漏氣的彌補。但年事見長,整體音色越發和吳青峰相似。
整體上,光良最後的輝煌是傳統唱片時代的落幕之戰了。在那個時代,音樂的品質由專業唱片公司來稽核,整體更高,對於聲樂的要求並沒有當下這麼苛刻和內卷。但那個年代的新人也都已經開始退出舞臺了。光良都已經五十多,周杰倫、林俊杰也已經四十好幾了。簡單從音色、音域、腔體三點分析一下;
1:音色;
在音色上,光良屬於一個立足於男中音的辨識度音色,以聲帶諧波在發音點上掛和基礎上,穩定高明亮度和高顆粒度。光良和滾石歌手張信哲、以及吳青峰非常類似。追求開口音色的市場辨識度,這樣的好處很明顯。不管是光良,還是張信哲,還是吳青峰,他們的名字和音樂已經深入人心。
但是這樣劣勢也很明顯——音域能力較低,缺乏了一個拓展音域的可能。因為在光良、張信哲、吳青峰等人的市場音樂習慣之中,會認為維持自己的辨識度音色統一度更重要,而他們的辨識度音色,都存在一個追求中低音稍微抬喉增加明亮度的效果,這會讓他們難以越過第二換聲點A4,或者只能在F4左右下潛。
單獨講可能有點空洞,我們將林志炫和光良對比一下就很清楚了:一個現代混音歌手的正常音色是:低音胸聲、中音自然真聲、高音混聲,超高音頭聲。這四個音區,音色統一度應該是在真聲芯體被聲帶閉合程度加大的高音壓力壓縮下的自然變化。什麼意思,意思是每一個人低音和高音會有自然的音色壓縮聽感,音色統一度只是一個基礎的真聲芯體參與。
但是對於光良、張信哲、吳青峰而言,他們的低音、中音、中高音的音色是一樣都是自己的市場辨識度音色,這裡問題在於他們將中音音色作為標本,讓後讓低音音色和高音音色進行模擬,低音模擬中音辨識度音色的方式是抬喉,而高音模擬就會維持抬喉而後代償咬字造成一定的咬字困難和肩頸部緊張。緊張就無法拓展音域了。
音色沒有一個生理性自然閉合程度變化,會導致混音音域難以提升,因為在A4之後,音色的展示就無法具有一個市場辨識度言語,而上升道一個聲壓質量、共鳴質量的自然泛音音色。換句話說,光良對於音色統一度的執著程度太高了,對於芯體的把握缺乏一個混音的科學認知。音色統一度並不是指所有的音色完全一樣,而是指所有的音色都在真聲胸聲芯體的前提下發出。他會有一個自然壓縮的聽覺變化。
早期的市場,對於音域的要求不高,大部分歌手都是在第一換聲點以下,在第一換聲點以下的確音色可以高程度做到統一。但是隨著市場進步,人們更追求一種音高提升的獵奇美感。如此音域提升造成的自然音色變化是可以接受而且更能打動人的,自然真誠才是情感的核心。
而第一換聲點一下造成的問題是,作品偏向於一個八度半之內的創作,這對於作曲人而言,流行作曲的形式會集中在套路和絃之中打轉,因為對於優秀的作品而言,一個半八度屬實不太夠。當如此的市場經過十年的沉澱後,大眾對於音樂的審美會有一個疲勞現象,尤其是對於從事音樂行業,以及音樂愛好者們而言。
審美的提升,會要求作曲音域廣度的提升,而音域的提升,同樣會對音色造成審美提升。如此音色的審美提升,便不再是由張信哲作為T0級別的年代,轉而張信哲的音域能力過低暴露的比較明顯。而光良僅僅是比張信哲好一點。當下的市場概念,是以自然音高造成的閉合程度下音色完成自動壓縮密度的改變,從胸聲到強混金屬芯,音色都是在真聲芯體參與的前提下。
所以本質上,不管是光良也好、張信哲也罷,他們還是屬於傳統唱片行業的音色理念,追求開口辨識度,而不是一個市場化自然演唱情感流露的隨性化。其實這類歌手現在也很多,比如:李克勤、薛之謙、毛不易、許嵩、以及大部分的HK歌手,他們都是基於一個傳統辨識度音色的理解。這是他們的生存經驗提供思路,並沒有什麼不對。
但是實際上興起的職業頂級歌手,不管是周深,還是張碧晨、還是單依純、還是李健、王力宏,乃至於已經倒嗓的周杰倫、陶喆,他們的音色理念是跟著音區音高自然變化走的。辨識度不辨識度,實際上在你跟隨音色的時候,提供聲帶閉合,就會有非常大的展示了。
這裡可以說一下,林俊杰和林志炫兩個人,林俊杰和林志炫兩個人就是典型的從,傳統唱片辨識度音色理念,改變為更隨音區音色的混聲理念代表人物。
很多人還是喜歡林俊杰早期的音色,說那樣的音色更好聽,但實際上在音樂專業內,林俊杰現在的音色才更符合成熟性的審美。林志炫同理,我看林志炫在《我是歌手》的演唱時,年齡還比較小,當時我只覺得震撼,但形容不出來。
而震撼的本質,是因為跟隨音高的自然音色壓縮想是一個經典藝術品,具有內涵和層次度,以及高度的表演情感統一性,不管你是那個年齡段,你成熟後審美會有一個提升而且長期的確定。而跟隨音區聲帶閉合程度自動壓縮的音色理念,才是我們最終欣賞的歸宿。
換句話說,當下最頂級的音樂歌手,他們的音色是需要多變性的,而不是二十年前一招鮮吃遍天的套路了。光良代表的時代並沒有過去,只是出現新的聲音,當下喜歡辨識度高的朋友也不少。
2:音域;
光良CD音域:D3-G4;一個八度+四度。
光良Live音域:D3-G4;
光良質量音域:G3-F#4;七度。
整體而言,光良的唱功是非常合格和職業的,但奈何市場迭代了,而當下他又年事已高了,但他依然再堅持釋出專輯,可以去聽一聽他2020年的專輯《絕類》,希望有更好的作曲、音樂製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