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鏗鏘火龍

    既然知道中國可考的古史,起於三皇五帝,那麼,咱們現在講歷史,就可以暫時從這裡起了。

    要曉得一個時代的歷史,總得先曉得這個時代的社會是什麼狀況。三皇五帝的事蹟,散見在古書裡的很多,關於社會狀況的也不少,但是苦於沒有一個條理系統,而且不盡可靠。且慢,我現在找著兩種書,說這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卻是很明白的。一種是《白虎通》的論三皇,他說:

    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蔽前而不能蔽後;《北堂書鈔》引《五經異義》:“太古之時,未有布帛,人食禽獸肉而衣其皮,知蔽前,未知蔽後。”臥之詓詓,行之吁吁,飢即求食,飽即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葦;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未幫,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謂之遂人何?鑽木遂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遂人也。

    三皇的次序,應當從《尚書大傳》,遂人在前,伏羲次之,神農最後。

    八卦是中國古代的宗教,燧人的時候還在“漁獵時代”,所以要教民熟食。漁獵時代,還沒有“夫婦之倫”,一群的女子,都是一群男子的妻子,參看嚴復譯甄克思《社會通詮》。所以“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漁獵時代,還沒有“所有權”,所有權,是到畜牧時代,因為畜牧要花勞力起的,也見《社會通詮》。所以“飢即求食,飽即棄餘”。到伏羲時候,便進入“遊牧社會”。遊牧社會,人民便從山谷之中,分散因為音收要找書力起的,也見往會會人民便從山谷之中,分散到各處平地;“家族制度”,就從此發生,所以有“夫婦之倫”。從遊牧時代,變到耕稼社會因為人民眾多,地力不給;所以神農才要“教民農作”。《白虎通》這一段話,無一句不和現在社會學家所說相合的,可見得真古書的可貴。無

    一種是《易繫辭》說伏羲以後的創作,它說: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氏沒,黃帝堯降氏作。……黃帝堯舞,垂衣裳而天下治。……《正義》自此已下,凡有九事,黃帝制其初,堯舜氏作。故連雲黃帝堯舜也。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絲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長大,故云垂衣裳也。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服牛乘馬,引重致遠。……重門擊柝,以待暴客。……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杆之利,萬民以濟。……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諄。……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耕稼時代,人民四處分散,更不能如遊牧時代之“列帳而居”。一切需用的東西都不能取諸近處,所以“商業”就隨之而起。商業既興,“水陸交通”,就隨之便利。

    農耕時代,人民的生活程度漸高,所以“衣服”“住居”“器用”“葬埋”,者比古人講究。農耕時代,人民就都“定住”,而且都有了“儲蓄”,就要防人“掠奪”;所以“戰爭”“守禦”的事情,也就隨之而起。生活程度既高,“文化”自然發生了,所以就有“文字”。這一節所述,於社會進化情形也是很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整合吊頂風暖的燈能不能單獨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