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滌塵20

    二戰亞洲戰場上,日軍對印度沒佔到什麼便宜,也沒對其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和佔領,是受各方面綜合困素制約導致的。首先持殊的地理位置(高原、炎熱)制約,作戰優勢不在日軍。其次也是最主要的,日軍主力被中國軍民英勇抗擊,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已無力西顧了。所以印度才能倖免。

  • 2 # 麻花的故事

    1942年,日本開始入侵緬甸,日本此舉的意圖其實很明顯,就是想要徹底切斷中國與外界的聯絡,但同時日本也計劃以緬甸作為支點實施入侵印度的計劃。

    但顯然日本的算盤打空了,在這場戰爭中日軍被打得丟盔棄甲。

    印度憑什麼能打得過日軍,真的是英軍很能打嗎?

    深陷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

    很多人說二戰就是一戰的延續,這句話對也不對。

    一戰並沒有徹底解決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甚至還進一步激化了。

    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掠奪資源、勞動力以及市場,二戰就這麼爆發了。

    縱觀當時的亞洲,除了日本和中國,其他地區幾乎都是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日本自然第一時間就打起了中國的注意。

    於是侵華戰爭爆發了,為了中國這塊日本人覬覦了幾千年的土地,他們前後14年動員了超過700萬的部隊,可見日本對中國的重視。

    但好景不長,隨著日本的野心越來越大,動了歐美列強在東亞地區的蛋糕,一套制裁、禁運的組合拳下來,太平洋戰爭爆發了。

    就這樣,日本在沒有解決中國的情況下又開闢了一個戰場,重點是此時的日本已經沒有外部資源的支援。

    陸軍深陷中國戰場泥潭,海軍雖然在開始階段取得了一些戰果,但隨著漂亮國開始暴兵,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局勢也漸漸不容樂觀。

    除此之外,由於陸軍主力幾乎被中國和蘇聯所牽制,日本能派去執行入侵印度計劃的部隊不僅兵力嚴重不足,戰鬥力也遠遠比不上在中國東北地區和遠東的關東軍及中國境內的那些甲種師團。

    反觀盟軍,老蔣為了配合盟軍作戰,甚至將大陸的幾大主力紛紛派到了緬甸組建了遠征軍,以至於經過幾次長沙會戰基本穩定住了的大陸局勢又被日本來了一次瀕死反撲。

    而且印度半島面積擺在那,說實話,日本當時就算打贏了英帕爾戰役也拿不出更多的兵力去佔領印度了。

    印度半島在當時的價值不能引起日本的重視

    上面說過,隨著日本在中國戰場勢如破竹,日本的野心也越來越大,甚至動了歐美列強的在東亞的蛋糕,以至引起了歐美列強的不滿,從而對日本進行了經濟制裁和資源禁運。

    要知道日本是個島國,自身資源稀缺,雖然佔領了北韓半島和中國東北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補缺,但也完全經不起日本的消耗。

    尤其是石油,這個玩意兒當時可把日本給愁壞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日本入侵東南亞,甚至不惜把漂亮國拉下水都要發動太平洋戰爭就是為了石油。

    反觀印度,自從被英國殖民後,就一直是英國貴族老爺的大型茶葉種植莊園,英華人雖然在印度半島修建了許多基礎設施,但這也只是為了方便茶葉的運輸而已,對印度的工業完全就是放養狀態。

    這樣的印度說實話在當時根本就引不起日本的重視,總不可能在坦克飛機里加阿薩姆紅茶吧。

    日本之所以還是制定了入侵印度的計劃,完全是因為日本佔領東南亞後想要徹底控制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線,最好是實現從海上取得與德國的聯絡。

    除此之外,英華人也是日本必須要剷除的,畢竟當時緬甸、馬來西亞和印度等國都是英國的殖民地。

    日本佔領緬甸和馬來西亞後知道英華人不會善罷甘休,肯定會想辦法奪回去。

    而印度作為英國在亞洲最大的殖民地,自然也就是英國在亞洲的大兵營。

    “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所以日本決定一勞永逸,徹底把英國的勢力趕出亞洲。

    英華人的決心和德華人的態度

    日本其實有一點判斷錯了,那就是日本佔領緬甸、馬來西亞等原本屬於英國的殖民地英國都能忍,唯獨印度不行。

    畢竟一戰已經把英國給打殘了,英國非常不希望二戰爆發,甚至一度把德國的注意力往東邊的蘇聯身上引。

    為此,在德國進攻捷克這些自己的盟友時,英國都選擇了裝傻充愣。

    而印度半島可以說是英國的發跡之地,地位遠不是南太上那些監獄島能比的,丟了印度對於英國來說相當於丟掉了半條命。

    為此,英國在印緬邊境的英帕爾地區構築一套完整且非常堅固的防禦體系,防得就是日本入侵印度。

    另外,隨著庫爾斯克戰役與瓜島戰役的結束,日本和德國在戰場上都陷入了被動。

    為了扭轉不利的局面,德國要求日本進攻印度。

    是的,日本擬定進攻印度的計劃除了上面說過的把英國勢力趕出亞洲外最主要的就是德華人的要求。

    但上面同樣說過,印度並非日本的戰略目標,只是為了實現將英華人趕出這個戰略價值其實也不足以吸引日本,所以日本對進攻印度其實也並不是很上心。

    說白了就是我憑什麼聽你德國的。

    話雖如此,作為盟友,既然人家開口了,表面工作還是需要做一下的,於是英國和日本就在英帕爾打了依仗,10萬日軍經此一役,傷亡超過三分之二。

    此役雖然是日軍指揮官豬一般的操作造成的,但這又何嘗不是日本不上心的表現。

    而且,盟軍同樣也並非不重視此役,就像上面說過的,英國的貴族老爺們放棄哪都不會放棄印度,所以盟軍在英帕爾投入了15萬大軍,加上英帕爾堅固的防禦,日本打不過也很正常,並沒有什麼好驚訝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庭院佳人好俊俏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