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111790001881820

    旗頭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可取下。旗頭也被成為大拉翅、大京樣、大翻車、達拉翅、答喇赤、旗頭板等,是清朝晚期在滿族及清宮中為婦女所流行的一種頭飾,為板狀冠型,呈現如牌樓般高聳挺立的風貌。 清代晚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髮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

  • 2 #

      旗頭,主要指滿族婦女的髮式。接下來就具體髮式進行說明:  二把頭  二把頭即兩把頭,是先將全頭頭髮束於頭頂,然後以一支長扁的髮簪為基座,分成兩縷向左右纏梳。兩股頭髮在頭頂梳成橫向髮髻後,用另一簪子橫向插入固定。腦後的餘髮梳成燕尾形扁髻。緊貼頸部後方的扁髻限制了頭部活動和躺臥,但同時也使女子的外觀更顯文雅莊重。  二把頭在清初期只是盤在腦後,且全都使用婦女本身的真髮梳成,因此整體造型上較為小且扁矮,但隨著時間推移,盤梳的位置向頭頂發展,也有將二把頭盤的更高更大的趨勢,所以在纏梳的過程中開始摻入假髮。清朝晚期,發展出一種名為大拉翅的板型冠狀飾物,逐漸取代了二把頭  架子頭  架子頭 清中葉,是歷史上稱“乾隆盛世”的黃金年代。在此期問,各個領域都有很大的發展。首飾製作工藝亦不例外。各種選用名貴材料製成的簪、釵、流蘇、頭花等首飾被源源不斷地,牛產出來,這些做工精湛、式樣新奇的首飾,極大地刺激了滿族婦女追求美飾的心理。但要將這些金、銀、珠、翠、寶石等珍貴材料製成的首飾戴在頭上,分量相當可觀。  鈿子頭  隨著滿族婦女髮式的不斷複雜化,其頭式也逐漸的多了起來。鈿子頭髮式便是由兩把頭髮展而來,因在髻中襯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稱“鈿子頭[4] ”。梳妝時先將頭髮梳成兩個橫長髻,即將整個頭髮平分為左、右各一把,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再以鐵絲或藤條做成骨架,外邊纏上青綢、緞絨,形似簸箕的鈿子戴在頭上,  再用兩條黑緞帶繫於頜下,使鈿子可以十分穩固的戴在頭上這種“鈿子頭”是滿族婦女出席隆重場合時的盛裝,摘下鈿子,便是平時的打扮。但戴荊子的抓髻式髮式是用本人的頭髮梳理而成,分量重的首飾根本戴不上去,只能插幾朵鮮花、絨花等分量較輕的裝飾性物品戴,限制了頭飾的大量使用。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的繁榮,滿族婦女的傳統髮式也開始出現了由小到大的變化,由實用型向審美型發展。  大拉翅  滿族婦女不僅很講究髮式,也很注意頭飾。在眾多頭飾中,大扁方頭飾最為普遍。這是一根長約30釐米,寬約2、3釐米的銀簪子,橫於髮髻之中。在清朝滿族婦女的上層中,不僅要帶旗頭(一種用青絨、青緞做成的扇形頭冠),而且要插上各種各樣的銀飾,如花針、壓鬢針、大、小耳挖子等。滿族婦女的耳環也與眾不同,他們在耳朵上要扎三個耳眼,戴三隻耳環,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樸。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髮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釐米,寬四釐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釐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線真、假髮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髮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清代晚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髮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貂絨和聚酯纖維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