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485290753
-
2 # wangbumin
東漢前期的忠君觀念具有一些時代特點
1、皇權至上的理念始終是第一要務
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主才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這一點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相當明確。
雖然後來發生春秋戰國時期長達幾百年的諸侯戰爭,使當時的天下成為了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但忠君的概念卻只是從忠於周天子轉變成了忠於國君,其本質其實是沒有變化的。
直到秦朝建立,秦始皇將自己的名號定為皇帝,並確立了一系列國家運轉的規章制度之後,皇權至上這一準則也相應地流傳了下來,一直為後世所沿用,西漢東漢乃至清朝皆是如此。
只不過相對來說,漢朝時期的封建制度還並未徹底完善,其封建君主專制的程度因此並不嚴苛。
而對廣大士人來說,在原先還流行貴族政治的時候,他們這群才華橫溢的人無論再怎麼努力,最後也只能因為出身問題而被埋沒在風塵之中,毫無發揮自身作用的機會。
但就是在這種時候,春秋戰國的亂世卻為他們轉折自身命運提供了機會,士階層也由此開始站在歷史舞臺的中央。
當漢朝建立之後,既是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也是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防止朝廷內部形成頑固強大的利益集團,皇帝對士階層的重視力度持續增加。
因此,對士階層而言,他們效忠皇帝還多了一層知遇之恩的感激意味,正所謂“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也就是如此。當然,他們也只能選擇效忠皇帝,堅持皇權至上則是效忠的首要前提。
2、皇權的威嚴並非完全不能被打破
由於古代社會的生產力並不發達,當時的人們對住自然當中的神秘現象無法進行解釋,再加上自身相當貧苦困難的生活環境。因此,他們只能將很大一部分希望寄託於虛無縹緲的上天,從而確立了上天在人世間至高無上的地位。
而在西漢時期,為了順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學說,將天設定為擁有最高地位的理念,皇帝則是受命於上天的旨意來統治與管理天下,天子也正是這個意思,完成了君權神授理念的建立。
董仲舒還將陰陽學說運用到君臣關係當中,“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來強調臣子對君主的絕對負責。
在盛行鬼神迷信的古代,這一手段無疑對鞏固皇權的地位來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正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那般,有時候這一理念也會對皇帝造成反噬作用。
一方面,同樣是出於封建迷信,古代皇帝在行事方面十分相信鬼神之說,一旦有什麼不自然的現象,他們都會感到心驚害怕,認為上天正在發怒,從而影響到自己的行為;
另一方面,許多深受早期儒家學說影響計程車人,在思想觀念當中認為自己所忠的不僅僅是皇帝這個人,更是至高無上的天和天下百姓。
因此,他們會更看重皇帝作為天的代言人神性的一面,對其品德和行為的要求也跟著變高。一旦皇帝的行為不合規矩,他們便會大加批判,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反倒限制了皇權。
最後,這也是因為封建政治制度並未得到徹底完善的原因。誠然,西漢在秦朝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適合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但兩百多年的存在時間卻終究還是無法讓其得到完善,此時剛剛建立不久的東漢自然也只能靠著借鑑前朝不多的經驗而慢慢摸索進步。
另外,儒家從漢武帝時期開始作為思想統治工具到東漢建立,前後也不過一百多年的時間,這使得此時的儒家思想雖是在為皇權服務,但它還處於一個較有活力的階段,並未如明清時期那般徹底僵化。
甚至就連董仲舒本人也在其理論當中也加入了一定的制約君權的理念,廣大士人對皇帝自然也達不到對皇帝的完全服從態度。
3、忠於漢室的觀念深入人心
在西漢的兩百多年間,劉作為皇姓已經深入人心,這一姓氏不僅僅代表著漢室,同時也代表著天下的歸屬。
雖然王莽篡漢導致了劉姓的短暫跌落神壇,但隨著西漢末年群雄割據的混戰到來,劉姓作為反抗軍當中的重要力量,再度把握住了時代的話語權。
正如馬援在投奔劉秀時所說:“當今之世,非獨君擇臣也,臣亦擇君矣。”
憑藉著自身的聰明才幹以及良好的行為作風,他成為了那個混亂時代當中最受人嚮往欽佩的物件,劉姓的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
在建立東漢後,劉氏家族再度成為皇族,靠著兩漢四百多年的經營,劉姓已經與漢室、正統皇權儼然成為一體的存在。
而在建立東漢後,針對於在兩漢更迭之際的一些做出不同選擇的人,東漢政府也持不同態度來對待。
從一開始便忠於漢室、忠於劉秀的,自然大加賞賜、加官進爵,晉升為新一代的統治者階級,同時還對他們的行為大加表揚宣傳,成了忠君典範;
對於那些半路投誠的,則根據他們之後的表現給予不同對待,如鮑永這種對故主仍保有一定感情也能受到表揚。
這些手段下來,忠於漢室的觀念在全社會傳播得更加深入和廣泛,忠臣不事二主則是對這種現象的更好詮釋。
直到東漢末年,劉備仍然能夠將其漢室子弟的名號作為自己的宣傳武器,我們就可以看出忠於漢室這一理念的傳播深遠端度。
回覆列表
東漢時期是整個歷史朝代中,垂簾聽政太后最多的一個時期,甚至那個時候也有一個形成風氣的影響。
東漢是整個朝代來說比較特殊的時期
,因為這個時期的皇帝們,有很多都是年幼就即位了,而且最長壽的也就二三十歲就去世了,這就讓東漢的大權一般都落在外戚或者是宦官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