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泰、福敏、張廷玉、傅恆、朱軾、嵇曾筠、邁柱、馬齊、陳元龍、徐本、尹泰、趙 國 麟、慶復、查郎阿、高斌、陳世倌、張允隨、來保、黃廷桂、 史 貽直、蔣溥、劉統勳、梁詩正、楊廷璋、楊應琚、阿爾泰、陳宏謀、劉綸、尹繼善、高晉、溫福、舒赫德、于敏 中 、李侍堯、阿桂、三寶、程景伊、英廉、和珅、嵇璜、蔡新、伍彌泰、梁 國 治、王傑、馮銓、福康 安 、孫士毅。
1、徐本
徐本(?—1747)清朝大臣,字立人,浙江錢塘人,吏部尚書徐潮之子。康熙五十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辦理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兼管戶部,諡文穆。
2、富察·傅恆
富察·傅恆(1722~1770年),字春和,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外戚、名將,戶部尚書米思翰之孫,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第九子,清高宗孝賢純皇后之弟。
初為藍翎侍衛、山西巡撫、總管內務府大臣,累遷戶部尚書等職,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師指揮大小金川之役,降服莎羅奔父子。
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攻打伊犁,平息準噶爾部叛亂,擔任《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正Quattroporte,撰寫《欽定旗務則例》、《西域圖志》、《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等書。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擔任經略,督師雲南。次年四月,率領京師及滿蒙士兵,分三路入緬作戰,身患重疾,仍督軍進攻,屢敗緬軍。
後與雲貴總督阿桂合攻老官屯不下,遂乘緬甸遣使請和,上疏奏請罷兵,授一等忠勇公、領班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班師回朝,不久病卒。乾隆皇帝親臨府邸奠酒,諡號文忠。嘉慶元年(1796年)五月,其子福康安平苗之功,贈郡王銜,配享太廟,入祀賢良祠。
3、陳大受
陳大受(1702—1751年),字佔鹹,號可齋,湖南祁陽下馬渡藕塘沖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進士,選庶吉士。
乾隆元年,授編修,御試第一,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歷任內閣學士、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兵部、戶部、吏部尚書。
乾隆十三年,升任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外任安徽、江蘇、福建巡撫,直隸總督、兩廣總督。
乾隆十六年(1751年)積勞成疾,卒於兩廣總督任所。軍功加三級,死後諡文肅。有《陳文肅奏議》。
4、劉統勳
劉統勳(1698年—1773年),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人,清朝政治家。
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
劉統勳官至軍機大臣,為政四十餘載清廉正直,敢於直諫,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均有顯著政績。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於上朝途中,乾隆皇帝聞訊慨嘆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諡號文正。
5、福康安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字瑤林,號敬齋,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中葉名臣、外戚、民族英雄。大學士傅恆第三子,孝賢純皇后之侄。
福康安歷任雲貴、四川、閩浙、兩廣總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福康安早年參加第二次金川之戰。
他先後率軍平定甘肅回民田五起事、臺灣林爽文事件、保衛西藏的廓爾喀之役、苗疆起事,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統一和完整,累封一等嘉勇忠銳公。
此外,他參加制定的《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和金瓶掣籤制度,對於鞏固清朝中央與西藏地方的政治關係,維護祖國的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起著重大的作用。
嘉慶元年(1796年)二月,賜福康安貝子,同年五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諡號文襄,配享太廟,入祀昭忠祠與賢良祠。
鄂爾泰、福敏、張廷玉、傅恆、朱軾、嵇曾筠、邁柱、馬齊、陳元龍、徐本、尹泰、趙 國 麟、慶復、查郎阿、高斌、陳世倌、張允隨、來保、黃廷桂、 史 貽直、蔣溥、劉統勳、梁詩正、楊廷璋、楊應琚、阿爾泰、陳宏謀、劉綸、尹繼善、高晉、溫福、舒赫德、于敏 中 、李侍堯、阿桂、三寶、程景伊、英廉、和珅、嵇璜、蔡新、伍彌泰、梁 國 治、王傑、馮銓、福康 安 、孫士毅。
1、徐本
徐本(?—1747)清朝大臣,字立人,浙江錢塘人,吏部尚書徐潮之子。康熙五十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辦理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兼管戶部,諡文穆。
2、富察·傅恆
富察·傅恆(1722~1770年),字春和,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外戚、名將,戶部尚書米思翰之孫,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第九子,清高宗孝賢純皇后之弟。
初為藍翎侍衛、山西巡撫、總管內務府大臣,累遷戶部尚書等職,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師指揮大小金川之役,降服莎羅奔父子。
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攻打伊犁,平息準噶爾部叛亂,擔任《平定準噶爾方略正編》、《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正Quattroporte,撰寫《欽定旗務則例》、《西域圖志》、《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等書。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擔任經略,督師雲南。次年四月,率領京師及滿蒙士兵,分三路入緬作戰,身患重疾,仍督軍進攻,屢敗緬軍。
後與雲貴總督阿桂合攻老官屯不下,遂乘緬甸遣使請和,上疏奏請罷兵,授一等忠勇公、領班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班師回朝,不久病卒。乾隆皇帝親臨府邸奠酒,諡號文忠。嘉慶元年(1796年)五月,其子福康安平苗之功,贈郡王銜,配享太廟,入祀賢良祠。
3、陳大受
陳大受(1702—1751年),字佔鹹,號可齋,湖南祁陽下馬渡藕塘沖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進士,選庶吉士。
乾隆元年,授編修,御試第一,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歷任內閣學士、吏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兵部、戶部、吏部尚書。
乾隆十三年,升任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外任安徽、江蘇、福建巡撫,直隸總督、兩廣總督。
乾隆十六年(1751年)積勞成疾,卒於兩廣總督任所。軍功加三級,死後諡文肅。有《陳文肅奏議》。
4、劉統勳
劉統勳(1698年—1773年),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人,清朝政治家。
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
劉統勳官至軍機大臣,為政四十餘載清廉正直,敢於直諫,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均有顯著政績。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於上朝途中,乾隆皇帝聞訊慨嘆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諡號文正。
5、福康安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字瑤林,號敬齋,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中葉名臣、外戚、民族英雄。大學士傅恆第三子,孝賢純皇后之侄。
福康安歷任雲貴、四川、閩浙、兩廣總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福康安早年參加第二次金川之戰。
他先後率軍平定甘肅回民田五起事、臺灣林爽文事件、保衛西藏的廓爾喀之役、苗疆起事,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統一和完整,累封一等嘉勇忠銳公。
此外,他參加制定的《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和金瓶掣籤制度,對於鞏固清朝中央與西藏地方的政治關係,維護祖國的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起著重大的作用。
嘉慶元年(1796年)二月,賜福康安貝子,同年五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諡號文襄,配享太廟,入祀昭忠祠與賢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