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風掠過海浪
-
2 # 純鈞RHGL
鮮卑化,與你說的什麼軍事政治文化都沒多大關係。為什麼當年的老百姓會鮮卑化?兩個字就能解釋——逃難。
五胡十六國出現在西晉。西晉這個歷史時期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它的存在,它給歷史帶來的災難,要遠遠多於它在歷史上的貢獻。
歷朝歷代來講,西晉是歷史發展上的一個汙點,最沒有價值的政權。
很多事情,比如它搞的是經濟重心南移,北方失去了對抗外族入侵者的經濟支援;司馬炎死了以後,繼位的晉惠帝,那是個傻子;諸宗室王獲得的權力過大,勢力膨脹,比如晉朝戍邊部隊才僅僅8萬餘人,一些藩王的兵力都超過5萬;最要命的是,八王之亂,十六年兵魘不息,數百萬百姓流離失所。
老百姓能怎麼辦?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既然中原待不下去了,那就撒丫子跑哇。君不正臣投外國,父不義子奔他鄉!往哪跑?鮮卑地盤。
其實這也不是老百姓故意要往鮮卑地盤上跑。你知道當時的鮮卑在哪嗎?
陝甘地區。當時來講,陝甘地區是鮮卑地盤,隔著太行山,東邊是被匈奴和末羯佔領。
歷史上一旦有點什麼事,老百姓主要就走三個方向:闖關東、下南洋、走西口。
跑到鮮卑地盤去,實際上是走西口。沒往華北跑,是因為自古老百姓逃難就沒有往口外跑的習慣。
老話講“入鄉隨俗”,你跑人家鮮卑地盤上去了,你不鮮卑化你也得活得下去呀。
而且這是有先例的,咱跟鮮卑還挺熟。三國那時候,袁紹入主河北以後,很多豪強就投奔到鮮卑,教會鮮卑人如何製造武器鎧甲,以及學習文字。正因為之前已經有人往鮮卑去過了,再去,這叫輕車熟路,陝甘那邊早就是漢胡雜居了。
何況鮮卑受早先投奔過來的漢人的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各種習俗與中原人相對更接近,中原漢人投奔過去以後,對鮮卑習俗也比較容易接受。
鮮卑化,怎麼個化法?
很簡單啊,首先取個鮮卑名字,然後吃穿上,各種風俗上都學鮮卑人的風格。至於你說什麼軍事、政治、文化、宗教、語言、服飾、飲食、生產關係……沒多深刻的影響。因為鮮卑化只是中原漢人的一時求全之計,雖然生活做派上鮮卑化了,但“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中原人自來就瞧不起胡人,所以根本制度並沒有鮮卑化。包括你說高歡,穿著打扮生活起居鮮卑化,從性質上說也不過是個人喜好而已。
因為漢人鮮卑化的惟一目的就是避免被鮮卑人排斥,存身鮮卑以逃避西晉朝廷的壓榨。
那為什麼鮮卑化的影響這麼大?因為投奔鮮卑的人,大部分還都不是平頭百姓。
平頭百姓的窮人活不下去,首先選擇給豪強當佃戶當奴僕,真正投奔到鮮卑去的,都是家大業大的大戶,或者說富人。窮人跑不了那麼遠,沒路費,太行山都過不去。
但是,世間的一切流行風都有一個特徵,跟你我一樣——嫌貧愛富。富人鮮卑化了,窮人就願意跟著學,學的人越多,鮮卑化就成風了。
至於鮮卑與其他遊牧民族的區別……你玩笑呢?這些區別夠寫一本書,根本就不是幾句話能說得完的。
-
3 # 我很想靜靜
漢末魏晉時期,北方的匈奴、鮮卑、羯、羌、氐等遊牧民族大規模集聚於中原地區,與漢族混居。西晉末期,伴隨著八王之亂,這些少數民族乘勢而起,造成“永嘉之亂”,導致西晉滅亡,卻形成了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
這時期出現了兩個重要民族融合趨勢,一是晉朝皇室南遷,士族衣冠南渡,大量的漢族百姓跟隨遷徙到了東南地區,加速了和百越民族的融合;二是北方遊牧民族繼續遷入北方地區,他們建立的政權不斷吸收漢族的文化習俗,開始漢化,如前秦、北魏等。
這次民族大融合結束的標誌是隋唐完成了南北的統一。隋朝唐朝的皇族則有鮮卑族的血統,給漢族帶來新鮮的血液,開啟了唐朝中期的盛世。
-
4 # yu啊啊終於
鮮卑源於東胡/先秦時期生活在大興安嶺山脈中部,側馬揚鞭的身影長時間活躍在中國史上。
早期其活動區域遠離漢地,漢王朝一直沒注意他們的存在。
東漢初年/漠北草原上的匃奴人風光不在[漢王朝連手,烏孫/丁零]長年兇猛打擊下,被迫西遷,兵強馬壯的鮮卑人迅速填補空白,橫空出世/
直到此時,東方的漢王朝才知道,這個不知從何處冒出來的強敵。
鮮卑是一個內部成分很複雜的民族現存隴東的石窟群[彷佛是濃縮西秦文明,鮮明的人物形像一步步從洞窟內走到洞窟外]於史書載有“著小袖袍,小囗袴主要特徵的鮮卑服飾十分相近”。
鮮卑民族最後一個政權被隋取代,許多的鮮卑貴族都成了,隋唐王朝的姻親和大臣。
唐太宗的祖母獨孤氏,母親竇氏,皇后長孫氏都是鮮卑人,鮮犬量湧入內地,他們帶來的剛健淳樸的鮮卑文化對漢人的影響不可估量。
遊牧民族入土中原極大改善黃河流域人民的飲食內容,胡化的食品由西域入秦地,漸及中土,[胡椒,胡瓜<黃瓜>胡桃<核桃>胡蘿蔔,胡荽<香菜>]道是清析了它們的身世來歷
北魏/隋唐的統治集團夲身兼有胡人血統,又實行的∥華夷無別”的國策,。
胡化的食品風靡全國,後世,乃至當代,最重要的當數胡餅,與油菜/胡餅則名氣最大,又由秦人發揚光大做成鍋盔,作戰行軍必備,
配合羊/牛湯,寒風中那股暖意,由心底沁出,即,牛/羊肉泡饃的雛形與花兒在西北流行千年,其影響延及後世,乃至當年。
正月……採芸”這是最早的歷書,成書年代不晚於春秋年間[夏小正]:據考,蕓薹即油菜古稱/胡菜,采采猶粲粲,。
蘇頌撰寫的[圖經夲草]曰:此菜夲出羌胡,植之秦中《陝西》漸及中土/麥苗返青時,也是油菜花開季,由南往北次第盛開,[黃遍整個中國]
對於秦人而言,油潑面/牛羊肉泡饃的出觀,漫長的歲月,無疑是幸福生活裡重要支柱,
是乎看不到終奌。
回覆列表
講通俗點就是胡化,在漢人的傳統作風上往胡人的作風上轉化。
主要表現就是漢人身著胡服(鮮卑服),喜食牛羊肉,一身羊肉臊子味。不講究禮儀,所做所為和鮮卑人一樣,看不出漢人的特徵,不尊重文化,輕視文化的重要性,喜歡和鮮卑族一樣喜歡以武力決定事情的對錯。
而漢人則是在祭祀禮儀上都很有講究,著漢服,行漢禮,禮儀之邦。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