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kfsbj
-
2 # 王的視角看世界
特斯拉利潤6萬,比亞迪平均利潤1600元,再降賠錢給你得了。上海特斯拉產能過剩,一半出口國外,大陸全年銷售計劃沒完成,有降價促銷的願望。比亞迪訂單排到幾十天以後,為啥還要降價。
鋰電電動車現在降價不降價都如日中天,但市值和股票都在大幅度縮水,聰明人還是有的,電池再不出現顛覆性進展,這種移動炸藥包越多,以後召回損失越大。生產的越多越受拖累。將來如日中天的企業,一定是後創業的真正的新能源車。比亞迪,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等幾百個車企,就是波導手機,摩托羅拉手機,諾基亞手機。還好人家不用售後,不存在爆燃危險,當時一年換一個手機情況非常普遍。但八年左右的電動車,電路老化爆燃更危險,出廠幾天的都有自燃的。燃油車不碰撞自燃的都是老舊的車,但也不會爆燃有逃生時間。電動車林志穎這樣的專業選手都無法自救。
-
3 # 王伯虎正能量
為什麼特斯拉能一直降價?今年以來,特斯拉已經進行了多輪降價,最近一次MODEL3更是降到24萬不到的價位。每次降價總會引起一部分車主的不滿,特斯拉為何甘願冒著傷害使用者情感的風險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降價呢?
表面上看是隨著中中國產化程度的提高,成本進一步下降,特斯拉有了透過降價來提升銷量的空間,但這背後遠遠不是這麼簡單,特斯拉是有多中的策略考量的。
首先,特斯拉的盈利模式與傳統車。其不同特色啦,未來並不是要靠硬體賺錢,而是靠軟體。因為硬體利潤只是一次性的,軟體則可以持續創造利潤。未來特斯拉不僅可以把軟體收費模式由一次性收費改為按年訂閱,還可以透過持續增加軟體附加功能來創造營收點。而且對於軟體而言,當用戶量足夠大的時候,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從這個角度來看,特斯拉下調價格是為了降低購車門檻,搶佔更多市場,為後續透過軟體服務創造利潤打下基礎。
另外,降低價格,提升銷量,背後是為了強化供應鏈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勢,進一步提升行業門檻。因為相比燃油車而言,電動車的行業門檻並不算高,透過不斷壓縮硬體利潤空間,可以構建起規模壁壘,就像可樂一樣。還有提升銷量,讓更多特色拉跑到路面,特斯拉將可以積累更多資料,進而可以持續最佳化自動駕駛演算法,在軟體演算法上構建起壁壘。
最後,不斷降價不僅能夠創造話題,提高關注度。可以讓使用者形成特色拉的價效比更高的印象。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特斯拉是電動車界的蘋果,沒想到他是電動車界的小米,我們可以預測特斯拉的價格還會繼續下調,不知你怎麼看呢?
知道為什麼比亞迪的車現在定價堅挺,而且還沒優惠嗎?
比亞迪海報預售就幾個小時,訂單就超過了2萬臺,據我所知判的訂單已經排到10萬臺了,供不應求,怎麼可能有優惠?如果你是比亞迪的老闆,車都不愁賣,肯定想著多賺點啊。
之前,自主品牌的車沒優惠都賣不出去,合資不加價都算良心了,現在正好反過來了,這是好事兒,說明大家慢慢的接受了自主品牌的車,而且好車越來越多。但我還想說句大實話,車造好了只是。基礎服務必須得跟上去,很多自主品牌現在服務參差不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只有把服務搞上去了,才能說明自主全面超越合資了。同意的點贊關注一下
-
4 # 儒雅豆花7W
這個問題難道不應該這麼問:
面對比亞迪們的立體攻勢,特斯拉半個月內三次降價,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
5 # 生活就是累點
沒辦法,特斯拉已經走到了前面,規模效益是可怕的,就像本田,豐田這樣的,前幾年甚至前十幾年,都是用口碑和品牌打出了規模效益,利潤和數量都能得到保證,現在就是特斯拉收割的時候到了。反觀國內的新勢力,除了比亞迪,還有誰有規模?老百姓誰能搞清楚這些品牌,當然車評人除外。比亞迪不是不跟,而是他已經走了規模效益,高中低都有相應車型,目前還不是很擔心。但是如果特斯拉明年退出15萬一下的車型,就不好說了。還有就是高階車型比亞迪也沒有。而特斯拉目前中高階都有,關鍵是特斯拉的優點是他是用技術來分開高中車型,而不是簡單的加裝飾,加動力來區分。
-
6 # 江萊克
賣不動才需要降價銷售,比如特斯拉,日系車。
比亞迪賣車要排隊幾個月,不加價銷售已經很厚道了,你還問為啥不降價?
-
7 # 戇撻伐歐579682575368
比亞迪現在單車利潤1萬出頭,特屎拉降價前單車利潤6.5萬左右,現在連降三次,單車利潤降到了3萬多,這個利潤還是偏高,只是沒有之前誇張了。比亞迪等中中國產車企的發力,打掉了特屎拉的暴利。
-
8 # 表裡如一過凡
特斯拉都需要降價保銷量了,連續降價能不能拉高銷量還不好說。
比亞迪的銷量,現在加班加點,都生產不出來為什麼要降價?
賣的不好的降價不是合情合理嗎?啥時候賣的好也要降價賣,你就要考慮考慮是不是有坑了。
回覆列表
特斯拉算是把自己坑了,一群人圍著特斯拉四S店拿著錢打聽“降到底了嗎?”,“再等等,這還沒有到底”,誰都怕被特斯拉四s給坑了,搞不好今天買了,明天又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