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凌

    唇亡齒寒出自《左轉》,其原文如下:

    《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後人就根據這裡面的內容提煉出來了“唇亡齒寒”的成語。

    春秋時期,晉國的南邊有兩個小國,一個是虞,另一個是虢(guó),但他們都是姓姬,所以一直關係較為親密。虢國的國君比較狂妄自大,經常跑到晉國邊境去鬧事。晉獻公不堪其擾,認為虢國是一個禍患,總想著哪天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於是找到晉國大夫荀息,問計於他,想要解決掉心腹之患?

    荀息說:“現在虢國和虞國交好,如果我們出兵攻打虢國,虞國肯定會來幫助。同時對付他們兩個國家,我們沒有必勝的把握。”

    晉獻公:“那我們就沒有辦法任由虢國欺負嗎?”

    荀息:“虢國國君喜歡玩樂,貪圖美色,如果我們給他送些美女,讓他荒廢朝政,那就比較容易攻破了。”

    晉獻公依計而行,虢國國君果然沉迷美色,整日花天酒地,不幹正事。於是晉國招兵買馬,準備出兵虢國,解決掉這個麻煩。

    荀息又獻計:“我們攻打虢國,虞國肯定會救援。但是虞國國君目光短淺、貪圖小利,我們送一些價值連城的寶物,然後向他們借道去攻打虢國,他不會不同意的。同時還會讓兩中中國產生嫌隙,你再攻打虢國,虞國就不會幫忙了”

    晉獻公:“我們才給虢國送美女,送禮物,現在你又跟虞國說,你要去討伐虢國,恐怕他們不會信啊。”

    荀息:“這個簡單,我們先派人去虢國邊境製造混亂,虢國肯定會來興師問罪,然後我們死不認賬,這樣就有出兵討伐虢國的理由了,同時虞國也會相信我們的,一石二鳥。”

    晉獻公依計而行,虢國果然派人興師問罪,於是晉獻公認為時機成熟,就派荀息出使虞國。

    在虞國,荀息送上了名貴玉璧和千里馬給虞國國君,跟他說是晉國向他借道,去攻打虢國,並且承諾如果打贏了,就把戰利品送給虞國。

    虞國國君非常心動,但是虞國大夫宮之奇極力反對。宮之奇說:“虢、虞兩國就好比嘴唇和牙齒,唇亡齒寒啊。如果虢國被滅,虞國也就不保。”

    虞國國君:“晉國都送了這麼貴重的禮物,我們連一條路都不捨得借,那就太說不過去了。而且就算是沒有了虢國,但是有強大10餘倍的晉國做盟友,我們不用擔心。”

    宮之奇再三勸誡,虞國國君都聽不進去。於是他料定虞國遲早要被滅,連夜帶著全家老小逃離了虞國。

    晉獻公在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派裡克和荀息討伐虢國,三年後虢國滅國。晉國按承諾分給了一些美女和財寶給虞國,並且將大軍駐紮在虞國國都城外。虞國國君還沉浸在得到美女和財寶的歡樂之中,對於這個也不以為意。

    於是晉國就順道把虞國也消滅了,虞國國君直到守衛宮門計程車兵來報告說晉國大軍進城了,他才如夢方醒,估計這時候他才明白唇亡齒寒的真正道理!

    這就是唇亡齒寒這個故事的背景以及由來,後來也多被借來形容兩國關係。

  • 2 # 五味盛茂鄭老農民

    【唇亡齒寒】這成語是和【假途滅虢】連繫在一起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朝代是東周。

    當時的晉國要擴張地盤,想滅掉虞國、虢國等國。但直接出兵攻打虞國有些難度,怎麼辦?這晉獻公也是集思廣益,找臣子們想辦法。就有大臣提出了【假途滅虢】這一計策。即先利用虞國國君貪財這一弱點,對他進行賄賂,向虞國借路滅掉虢國,並許諾滅掉虢國後再給好處。晉國目的是一勺燴,兩國全滅。

    當晉國使者帶著賄賂的財寶到虞國說動此事時,就遭到虞國大臣百里溪的反對。百里溪就提出了【唇亡齒寒】的觀點,虢國被滅,虞國亡國也就不遠。但虞國國君財迷心竅,竟答應了晉國的要求。

    結果,晉國在滅虢國之後,也捎帶著滅了虞國。證實了百里溪的預料。

  • 3 # 溫柔生活記錄者

    發生在春秋時期,晉國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領土。

    就藉口虢國經常侵犯晉國邊境,就要發兵滅了它。可是攻打虢國就必須經過虞國,該如果讓虞國國君同意自己經過他的領土就攻打虢國呢。

    這時候有人獻計了,虞國國君目光短淺,是個貪財的小人。只要我們送給他足夠的金銀珠寶,他就會同意我們經過的。

    可是晉獻公有點不捨得金銀珠寶,這是他又說,虞國虢國唇齒相依,只要滅了虢國,在大軍回程路過虞國的時候順便就能滅了它。

    送來金銀珠寶之後,虞國國君就要立馬同意晉國借道。下邊的大臣說,虢國虞國相依想存,虢國被滅了之後,虞國也很難生存了。唇亡齒寒啊。可是虞國國君不聽,還是要讓晉國借道。

    晉國借道之後輕而易舉的滅掉了虢國,大軍回程途中駐紮在虞國,然後突然發動襲擊滅掉了虞國。金銀珠寶也失而復得。

  • 4 # 眞愛壹丗

    “唇亡齒寒”出在於《左傳》。《左傳·哀公八年》:“夫魯,齊晉之唇,唇亡齒寒,君所知也。”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藉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透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虢國和虞國是春秋時期互相依賴的兩個小國,它們相互扶持著,才得以在弱肉強食的時代生存下來,但虢公被晉國送來的美女迷住了心竅,進而亡國。虞國國君被晉國送來的寶馬和玉璧誘惑住了,最終被俘,亡國。

    這個成語有兩層寓意,第一層是在遇到事情時不能只圖眼前利益,要有長遠的眼光。應時刻銘記,天上不會掉餡餅,掉下來的餡餅,不是陰謀,就是陷阱。第二層是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有時由於某一事物的消失,使另一事物失去存在的條件。看不出這一點,孤立地靜止地看待事物,是要辦壞事的。

  • 5 # 兔子讀歷史

    唇亡齒寒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關。

    但你知道它背後的故事嗎?

    “唇亡齒寒”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這裡的晉侯,指的晉獻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的父親。這樣,故事的背景時代就很清晰了,故事發生在東周初年的春秋時期。

    晉獻公

    《左傳》中的那段話,翻譯過來就是:晉獻公再次向虞國借路進攻虢國。宮之奇勸阻說:“虢國是虞國的外圍,虢國滅亡,虞國必定跟著完蛋。晉國的野心不能讓他開啟,引進外國軍隊不能忽視。一次已經夠了,難道還可以來第二次嗎?俗話說的‘大車的板和車子互相依存,嘴唇缺了,牙齒便受冷寒’,這說的就是虞國和虢國的關係。”

    晉國的南面有兩個小國,一個叫虞,一個叫虢(guó)。這兩個國家山水相連,祖先又都姓姬,所以世代以來和睦相處。但是虢國經常襲擾晉國,令晉獻公覺得虢國是心腹之患,一直想找機會解決他。但是虢國和虞國關係要好,攻打虢國必將引來虞國的援助,晉國縱然強大,也沒有把握同時應對兩國的反擊。

    後來,晉獻公在大夫荀息的建議下,透過贈送禮物,令虢國國君沉迷玩樂、不理國事。於是晉獻公準備出兵攻打虢國。

    荀息

    為了防止虞國來援,又利用虞國國君貪圖小利的性格,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向他借路攻打虢國。期間,虞國大夫宮之奇阻止國君,將虢、虞兩國的關係比作嘴唇和牙齒,如果沒了嘴唇,牙齒也保不住,虢國不在了,虞國也沒有了活路。但是目光短淺的虞國國君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晉國給他送了重禮,連條道都捨不得借給他,未免太說不過去了。並且他認為就算失去了虢國,但是和更強大的晉國成為朋友,對虞國的發展更有利。

    宮之奇

    後來,晉獻公派軍隊借道虞國,攻打虢國。虢國被滅後,晉國將搶來的的財寶美女分給了虞國一部分,虞國國君心花怒放,認為自己這個朋友交對了。

    待晉國軍隊又借道虞國回國時,順路又攻入虞國的國都,虞國也就此滅亡。

    假道伐虢

    這個歷史故事,同時衍生出一個成語叫“假道伐虢”,是指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用於軍事上,其意在於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同甲一起消滅。

    後來,這個戰略被收錄到“三十六計”中,成為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四計。

  • 6 # 平沙雁影

    唇亡齒寒意思是: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故事出自春秋戰國:晉獻公想消滅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大夫荀息建議,把獻公的美玉和寶馬,送給虞國國君,請求借道。虞君見禮物,很高興,答應借道。大夫宮之奇阻止說:“不行啊!虞國和虢國就象牙齒和嘴唇的關係,沒有了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萬一虢國被消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虞君不聽。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回來時順便又消滅了虞國。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唇亡齒寒"。

    這個成語有兩層寓意,第一層是在遇到事情時不能只圖眼前利益,要有長遠的眼光。應時刻銘記,天上不會掉餡餅,掉下來的餡餅,不是陰謀,就是陷阱。第二層是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有時由於某一事物的消失,使另一事物失去存在的條件。看不出這一點,孤立地靜止地看待事物,是要辦壞事的。

  • 7 # 文藻巧翁

    《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唐•盧照鄰《五悲•悲窮通》:“毛落鬢禿,無叔子之明眉,唇亡齒寒,有張儀之羞舌。”梁啟超《論支那獨立之實力與日本東方政策》:“故持與歐洲均勢坐視成敗之論者,誠所謂自撤藩籬,招唇亡齒寒之戚而已。”

    【嘴唇沒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關係十分密切(多指兩個鄰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淘寶特價版,對標拼多多,阿里騰訊這一仗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