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s.L琳
-
2 # 漫漫綺羅
首先:中西文化影響的結果
眾所周知,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所以就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不同薰陶,自然就有更多的學習機會,更重要的是能夠提早見識到西方的很多好電影。
其二:香港人有一種拼搏精神
可能就是因為覺得機會少,反而激發了他們的鬥志拼命的精神,就到處找機會。無意中大家發現可以去做娛樂相關的事情,做一些影視創造,而且大家都能參與。
這一點發現很重要,因為電視的繁華造就了電影的輝煌。
據徐克導演所說,剛開始是電視臺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因為需要很多導演、編劇、演員、監製···,自然每個人的機會就多了。只要你稍微有想做點事情,你就可以拿你的想法去找人,找平臺幫你做,那裡面是最好的學校,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
當年更神速的是,你立刻拍,立刻見到觀眾,觀眾立刻給你反映,收視率好不好,馬上就清楚,而且很快你就有機會做下一個,就這樣電視劇拍得好,可以很快去拍電影,因為電影界當時也需要很多人才···
香港那時候就是這樣,拼了命寫拼了命拍,電視劇一邊播一邊拍,可是也造就了那麼多好的電影工作者。
其三:系統好,非常科學化
香港已經把外來的東西為己所用了,加上本土的最佳化,已經整合成了一套配套很好的系統。影視人進去的話,基本上就有很多不同的部門配合你。你只需要說我要拍什麼,就可以直接開拍,不用想這個想那個,所以可以很快拍出東西來。
很快大家就知道,你拍出來的片子怎麼樣,非常系統化科學化,現在甚至很多比較大的企業大的製作公司,也沒有當時的無線那麼有效率。
說起“無線”,可以吹個牛,我覺得這個造星工廠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出了多少巨星大腕,數不勝數,可以說是佔據了整個華人演藝圈的半壁江山···這要佩服“邵逸夫”的眼光,將事業重點轉移到了當時新興的電視產業。
這就是為什麼香港沒有很多電影學院,沒有音樂學院,也能培養出很多天王巨星的原因,因為“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就相當於內地的北京電影學院、中央的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
其四:高度寬容自由的商業環境,捨得給年輕人機會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之一,沒有自由,這限制那限制,不給年輕人機會,管你再有才也是枉然。
所以那時候香港的投資人大老闆、圈內的長輩,都捨得給年輕人機會,讓他們去嘗試。一個歌手出三張唱片不紅,還給你出唱片,一部電影賠了,還願意相信你給你投資···
就像吳宇森導演自己說的,《喋血雙雄》那部電影賠了,老闆一點都沒責怪他,反而說是他拍得最好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之後,吳宇森又拍了《縱橫四海》,又替老闆賺回來了。有賺有賠,是很正常的。
而在內地,甚至可能在好萊塢,你年輕人來拍電影,你大概只有一次的機會,你一個電影沒拍好,可能就沒機會了。
那時候香港的很多年輕人也沒有思想包袱,沒有什麼歷史使命,就隨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作風去拍一個電影,投資人也支援,要是放在今天肯定不行。
記得高曉松老師說中國特大導演拍電影虧了一點錢,曾經被人家叫到那兒去,弄了好幾十個小時,說把錢還我,真的,抱著現金去還錢,這個簡直不行!不是來做電影的態度。
其五:香港電影圈的團結
雖然香港的有些電影人也會因為同行而嫉妒,但是大家還是都互相幫忙的,有這個導演拍不下去了,然後其他導演幫著他來拍。
其六:不斷嘗試
香港電影本身也經歷過好幾個低潮,如果文藝片不行,就動作片,或是武俠片或是喜劇片···大家就去費盡心思找那個可能性,怎樣逗人笑等等,不斷嘗試,總能試出大家滿意的···
這就是匠人的精神,沒有什麼是可以隨隨便便成功的,都是一群人努力奮鬥,不斷改進而來。
所以,港片之所以輝煌,最重要的還是集合了天時地利人和,這樣的環境造就了一個種子落下去才能長出參天大樹出來···
不過,那些說港片已死成昔日黃花的人,未免言辭過早。
只要這種精神在,港片的氣數就不會盡。
回覆列表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臺灣電影。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香港的紙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內地、臺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
第一,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
第二,香港儘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張徹的《獨臂刀》片。
第三,香港電影素以拍攝迅速為特色。要說香港的拍攝速度有多快,1960年代,香港的粵語戲曲片就有“七日鮮”的紀錄,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這個紀錄幾乎被追平,吳鎮宇導演的《9413》,只用了10天時間,而他主演的《古惑女》,也只用了12天。香港電影之所以要拍攝快,主要是為了趕檔期,既趕明星的檔期,更主要的是為了院線的上映檔期,港片興盛的時候,院線需要大量的港片填充各個檔期,尤其是每年的春節賀歲檔,更是必需有巨星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