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長河邊的磨坊

    “屠狗輩”是指社會中的大多數在底層的勞動者

    這群人對社會的認知是“大眾化”的,說得不好聽點,就是不會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觀點與思考模式,全是整個社會給“影響”的,而社會與文化是經過人與社會環境無數次博弈所取得的“最優解”。

    普通人的“觀念是有滯後性”,比如2006年11月20日的“彭宇案”,但是隨後的很多年內,還是有很多人敢扶老人被訛,這就是滯後性。而且普通人對“觀念”的改變是被動的,除非與自己的“切身”有利益關係,不然還是固守已見。

    而“文化人”的觀念是更新很快的,對他不利的事件,就是與自己切身利益沒關係的事,他也會及時改變。而且因為有自己的“想法”,對“社會主流思想”是一種懷疑的態度。

    就拿“以命嘗命”這種最基礎的觀念來講。

    這種“一命抵一命”的思想是起源於“復仇”,復仇起源於部族之間的“報復”欲,如果自己部族被侵犯了,就一定要“以血還血”的報復回去,不然容易讓其它部族覺得“你”不會報復,可能侵略,最後的結果就是滅亡。

    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生態圈中,缺乏報復欲的物種將會率先被淘汰。對人類來講,如果一個人對施加於自身的傷害行為毫無厭惡與報復之心,則其不是聖賢,便是具有奴隸性格,而擁有這種特徵的人不會受到社會的尊重,且容易為社會所淘汰。而與報復欲存在密切聯絡、為報復欲所驅動的復仇“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制度,是一種高度分散執行的社會的制裁制度或控制機制。

    還有一種是“人人平等”的基礎觀念,這是從武昌起義起就開始宣傳的公理。封建王朝有“八議”,也就是說這八種人的地位比普通人要高。

    這種“人人平等”與“以血還血”的源頭,使得中國大部分人對“廢除死刑”極為抵制。但是在中國法律圈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是極力推行“廢除死刑”這一決策的。

    這種源於基督教“人的生命是寶貴的,任何人無權剝削”的論點,就是不被大多數普通人所接受。

  • 2 # 每時每刻開心著

    自古仗義之人,多性格豪放,善惡分明,嫉惡如仇,仗義疏財,不拘小節,敢作敢當,敢愛敢恨,做人做事,多勇少謀,做事隨性,不計後果,天不怕地不怕,通常比較重情義。

    讀書人做人做事比較理性,凡事會權衡利弊,懂取捨,只會做對自己有利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人開始青睞的中醫養生館是怎麼賺到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