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蔥光明草
-
2 # 逗逗也有正能量
國內的現狀就是這樣,很多商人和廠家都把利益放到第一位,同樣的東西,用最廉價的材料賣最好的價格,利益最大化,除了一些正規的公司和國企會好一些,很多商家都會這樣,所以很多人說中國的造價已經達到頂峰了,吃的喝的用的都能造價,商品含金量已經遠遠不如以前了,比如以前金鴿牌腳踏車和宏達摩托,那質量是真的好,而現在就差遠了。
-
3 # 今朝更好看
這個問題要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回答,因為很多商品在國內的彈性係數是比較低的,較低的價格不一定能帶來較多的利潤,較高的價格反而能帶來較多的利潤;在國外恰恰相反,商品在國外的彈性係數是比較高的,在國外降價帶來的利潤遠超過提價帶來的利潤。這種情況是由需求彈性決定的,廠家也只是按照利潤最大化來做。
一、首先我不同意國內生產成本低於國外的說法,然後延伸到價格,價格包含國外品牌的授權費,售價不能簡單地等於加工費加上利潤。國內所謂的成本低廉是處於生產的低端加工環節,利用國內低廉勞動力來產生的,那麼產品的最終成本自然不能以我們在國內所見的終端成本來衡量。
正如那家廠商成品倉,他們只是來料來樣加工,自己並沒有設計與選料的實力,只能在賺加工費之餘利用剩餘材料複製品質接近的商品,賺取加工費外的意外價差。這雙鞋子由委託方送到品牌專賣店的售價成千上萬,在成品倉它只賣幾百甚至更低,這並不意味它造價低廉或成本低,人們的誤會在於以低端製造環節的成本來衡量最終產品的成本。也許,這牌子的品牌歷史、工藝、設計成本、運營成本甚至材料都歷經許多醞釀,整體成本遠在最後的加工組裝這一低端環節之上。好比說,設計師工資可能年薪百萬,製鞋工才多少?
二、大陸與國外同一品牌同一產品,是兩條不同生產線的。在於皮具,是材料不同;在於化妝品,是成分不同;在於電器,則材料、零件甚至安裝標準、檢驗標準不同。原則上,外銷產品質量要優於內銷。至於價格為什麼還比國外高,同理在於智慧財產權與代理費。
三、政治因素,這一點比較敏感。大家都清楚我們在消費環節購買的每件商品,都在價格上附加上17%的增殖稅的。此外,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其它沉重的稅收任務都是攤在產品成本上的。
至於解決辦法,一是個別地出口轉內銷,用相對低廉的價格購買質量更好的外銷產品;二是代工生產企業少量地出售剩餘產品;三則比較難實現,現階段中國仍在積累經驗與人才,實現產業升級,佔據高階環節撇除授權與代理費用,手機行業已經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