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農科普

    立冬到了,“立冬打雷要反春”,是真的嗎?反春,作物早長不好嗎?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裡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11月7日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立冬。

    立冬節氣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冬天開始了,是干支歷亥月的起始。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主要的氣候特點是 由少雨乾燥向陰雨寒凍過渡。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曰:“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大意是說,秋季作物這個時候已經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了。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是古代“四時八節”之一,有祭祀、飲宴等習俗。像北方地區立冬這樣要吃餃子,有“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像南方地區主要是吃一些雞鴨魚肉,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說法,有些地區也會在立冬這天喝草根湯和羊肉湯等。

    立冬這天習俗除了有祭祀、飲宴等習俗以外,還有釀黃酒、掃疥和吃生蔥等習俗。總之,立冬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和期待來年美好生活的時節。

    立冬三候:

    古代曆法學家為了更準確地描述節氣氣候變化的特徵,把一個節氣的15天分成三份,稱為三候,每一候為5天,二十四個節氣共72候。立冬三候分別是: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一候水始冰”的意思是說,到了立冬時節的第一個五天,氣溫下降,已經降到水面開始初凝程度,水已經開始結冰;

    “二候地始凍”的意思是說,到了立冬時節的第二個五天,氣溫進一步降低,土地凍結,土氣凝寒,地表會形成一層硬硬的薄薄的凍土層;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的意思是說,到了立冬時節的第三個五天,野雞一類的大鳥開始不見了。這裡的“蜃”,是指大蛤蜊,古人來到海邊看到外殼線條及顏色與野雞相似的大蛤,誤認為立冬後禽鳥們會變成貝類入水避寒。當然,這只是古人那時候的認知還沒有現在高,對一些事物缺乏瞭解。

    總之,當古人看到這些現象的時候,就知道冬天開始了!

    在古代民間有“立冬打雷要反春”說法,怎麼理解呢,早點反春,莊稼早長不好嗎?

    中國地域廣闊,南北氣候差異大,雖然同處於同一個節氣,但表現出來氣候特點並不一樣。

    立冬雖然是冬季的開始,但是在中國南方地區仍然還會Sunny明媚,氣候溫暖。在古代民間有“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的說法,還不會太冷,得等到冬至前後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才會明顯下降。

    北方地區和南方就大不同了,像東北一些地區,已經開始下雪了,天氣較為寒冷。農諺有“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的說法。雖然,只是古人的一個經驗總結,但卻很符合氣象學的原理。在民間有:“雲往東,一場空;雲往北,一陣風;雲往南,水潭潭;雲往西,披蓑衣”的說法。

    立冬北風冰雪多”,是說北風由寒冷北方吹來,屬於冷風,冷鋒過境,未來不但多冰多雪,天氣也會很冷。

    立冬南風無雨雪”,是說南風由溫暖的南方吹來,屬於暖風,帶來的是南方的溫暖空氣,氣溫相對較高,不容易出現雨雪的天氣,是個暖冬。

    類似的農諺還有很多,例如,“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也是說,立冬當天如果相比常年偏冷,接下來的時間氣溫也會比常年偏低。

    當然,上面這兩句農諺都是對北方地區來說的,南方小夥伴可能不認同這個觀點,是農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導致的。再有,自然災害也不存在絕對的週期規律,用一天的天氣冷暖是不能用來預測未來很長時間天氣的,這點要清楚。

    “立冬打雷要反春”,怎麼理解呢?

    反春”,一般人認為是溫度回升快,暖空氣來的早。有朋可能會說,氣溫回升快,作物早長不好嗎?還真不好,氣溫回升快,病蟲害也來的快,造成農作物受害,出現減產的情況。另外,氣溫回升早,後期出現“倒春寒”的機率也增大,作物發生凍害也會出現減產的情況,給農民帶來損失!

    因此,古人認為冬天打雷不好,是不祥之兆。

    其實,北方地區冬季氣候更為乾燥,幾乎不會出現打雷的情況。但在南方地區,氣溫相對較高和潮溼。立冬後北方的冷空氣一路向南和南方的暖流一交鋒,地面溫度比較高,氣流抬升,冷空氣下沉,形成對流,出現打雷的情況。因此,南方冬天出現打雷的情況也是正常的。

    總之,立冬打雷並不是意味著,接下來冬天會很冷,下雪或下雨都是短暫的對流運動的表現。至於,冬天到底是冷還是和春天一樣暖和,主要和冷暖空氣是否到來有關,和打雷沒有直接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是怎麼做到這麼有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