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50多歲陳工程師談教育

    賢臣是藥,良藥苦口;

    小人是糖,口蜜腹劍。

    帝王也好,常人也好,大多數愛糖不愛藥。

    換作你,估計也是明知道多吃糖有害,但卻依然欲罷不能,明知道藥能治病,但卻不到萬不得已,不願吃藥。

  • 2 # 使用者誰不說咱家鄉好

    親賢臣,遠小人。多數帝王都懂,但為何很多跳不出這個圈子。因為,即便是多數帝王都懂這個道理,還是做不到。知幻即離不做方便,這話說的痛快淋漓酣暢,知道做不到,離不開的,從本質上說,還是不知道,不懂啊!為啥,好多人就跳不出這個圈子啊

  • 3 # 古道夜行人

    "親賢臣遠小人"實際上是"用親不用疏",親近因為日常接近故瞭解其性格、及在各種環境下的表現,故成本低見效快。疏則是初見面不知其性格能力,故不敢信任。

  • 4 # 沒有名字能叫了

    因為這句話不是帝王說的啊,是大臣用來約束帝王打壓政敵的一套說法!

    首先,皇帝要賢臣嗎?肯定要,歷朝歷代除了那幾個特別作死的,哪個朝堂上沒有賢臣啊?

    其次,賢臣和小人能區別開嗎?張居正打壓異己,驕奢淫逸是小人還是賢臣?歷史上這種私德有虧但能做大事的人歷史上有很多的!

    還有,君子就一定能做賢臣嗎?先不說能力,你就說在官場上真正做到高官的有幾個嫉惡如仇,剛正不阿的?畢竟做了高官就要考慮利益交換了!

    第四,皇帝需要什麼樣的官?皇帝也是人,誰敢說自己不喜歡阿諛逢迎的人呢?你不討皇帝喜歡怎麼能做官呢?不能做官還做什麼賢臣?

    所以皇帝做不到,因為根本就分不清楚啊!在皇帝眼裡你能做事,能聽話就是賢臣。在你的政敵眼裡你就是個邀寵的佞臣,他們自己是賢臣。反之亦然!

    我覺得君子不一定是賢臣,因為賢臣不是光看品德還要看能力。小人也不一定不能做賢臣,因為有時候小人行事確實比君子行事快捷方便。

    最後說一個題外話,賢臣的評價是以誰說的為準呢?在皇帝眼裡秦檜,和珅都是賢臣,因為他們能給皇帝辦事,肯背黑鍋。在我們眼裡岳飛,海瑞這樣的是賢臣,畢竟他們符合我們的君子標準。所以誰對?誰錯?這和忠臣的理解一樣,你忠於國不一定忠於君。不忠於君是忠臣嗎?那忠於君不忠於國的呢?歷史上很多帝王可是把家和國分的很清楚的。所以啊不光賢臣小人要分開看,奸臣忠臣似乎也不是那麼絕對!

  • 5 # JasonWang

    懂不代表能做到。學生都知道好好學習,以後會大大增加找好工作的機會,可真正好好學習的又有多少?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這是違揹人性的,賢臣說話通常比較直,容易讓人心生反感;而小人逢迎有術說話很好聽,讓人聽了心裡很舒服。帝王也是人,都喜歡聽好話,不喜歡別人不客氣的勸告甚至指責。現在一批人不也一直宣揚所謂的高智商不如高情商麼,而很多人判斷情商高低就是透過講話是否好聽為標準的。第二作為帝王很難判斷哪些人是賢臣,哪些人是小人。古代其實通常資訊閉塞,哪怕是帝王亦是如此,他們瞭解外界的聲音無非就是奏章。對於資訊的不瞭解,使得他們並不容易去判斷哪些人是賢臣,哪些人是小人。也許有人會說喜歡講好聽話的就是小人,說話難聽的就是賢臣。那這種區別方式也太武斷了。而且如果你真這麼判斷的話,下面的人揣摩上意分分鐘就能讓你無法判斷,所以歷史上以直邀寵的人也是大有人在。

  • 6 # 幸運水滴au

    這些所謂的小人,首先都是對皇帝有大用的人,關係屬於“一起犯過錯”那種,簡單說就是皇帝的狗腿子,比如秦檜、和珅。他們可能傷害其他人,但他們對皇帝很重要。

  • 7 # 巴烏那羅夏

    親賢臣,遠小人,這話說的沒錯,錯的是什麼樣的標準得出賢臣和小人?

    大多數的王朝,評價體系是儒家計程車大夫決定的。符合他們利益的就是賢臣,反之就是小人。北宋著名的王安石變法時期,由於王安石和司馬光政見不和,互相指責對方是小人。那麼皇帝應該聽誰的?

    再看劉禪,諸葛亮很能幹,放眼朝廷都是諸葛亮提拔的人,連本地計程車族代表李嚴都被打到了,那麼萬一諸葛亮要來個禪讓,劉禪怎麼辦?對劉禪來說,諸葛亮是賢臣還是小人?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禮賢下士時!事後的諸葛亮都好做,而在當時的環境下,誰又能冒著生命危險去判斷賢臣是誰?

  • 8 # 葭明通半瓶歷史

    認真來說,身為帝王,還真千萬不要踐行什麼所謂“親賢臣,遠小人”此六字方針,這六個字正是大臣們專門用來忽悠帝王的。

    只有極少數的帝王才會上這個當,比如大明崇禎皇帝,治國心切,被東林黨忽悠地上了一當又一當,只是首輔就換了十九個。他以為,別人也告訴他,這十九個都是賢臣,只是用著用著,崇禎才發現十九個賢臣都不是什麼賢臣,上得煤山才最後醒悟,可惜為時晚也。

    當然了,大多數帝王是不會上這個當的。

    這中間又分兩種情況,一種帝王本身就不是賢君的帝王,胡搞一氣,小人使他高興,他就愛用小人。

    還有一種就是英明帝王,這些帝王懂得:就帝王統治術來說,第一要義應該是:把擁護支援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而不是去辨別什麼賢臣和小人。賢臣不支援自己,那就是敵人。

    所以,在古代,不僅那些庸君愛“親小人、遠賢臣”,那些英明的君主也是一樣,用人不問道德,只看好用不好用。

    秦孝公為了強大秦國,請了司馬遷口中的“天資刻薄人、臣商鞅”去變法。

    而,商鞅確實很小人行徑,他先是走的寵臣景監路線求見秦孝公,與秦孝公先談的也是君子賢臣路線,五帝道德治國韜略。然而,商鞅見秦孝公不愛聽(秦孝公昏昏欲睡,罵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當即改變了套路,大談特談春秋五霸,亮出了法家至寶,這才被秦孝公使用。

    後來,商鞅與母國魏國交戰,更是利用友情欺騙了他的老朋友公子卬,更是小人的不能再小人的行徑。

    然而,無論怎麼說,秦孝公都應該算是一名偉大的政治家,他還是用了小人商鞅。

    為什麼?

    因為當時秦國地廣人稀,國力微弱,諸侯都瞧不起秦國。秦孝公他爹在位的時候,被魏國打得不得不遷都求生存,丟失了大片國土。而大陸那些貴族大夫雖然個個看著是個君子,也是賢臣,卻沒有辦法強大國家。

    秦孝公只好用了魏國小人商鞅,好用啊!

    漢武帝絕對應該算是中國前三名的英明帝王,可是他也愛用“小人治國”。

    張湯、杜周、減宣、義縱、尹齊、王溫舒這些人都是酷吏,只是機械地照搬法律治人執事,從不考慮人情和名聲,冤枉了很多好人,路人側目。

    桑弘羊是聚斂之徒,奸商;衛青是奴隸;金日蟬是匈奴裔俘虜,這些人一個個也都不是賢良君子。

    可是,漢武帝時期的漢朝是多麼地強大啊!人民也普遍地活的安定。

    “親賢臣,遠小人”這六個字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囑咐劉禪的話。

    劉禪十七歲繼劉備大位,還只是一名孩子,所有權力都在諸葛亮手中,滿朝文武也全唯諸葛亮命是從,誰是賢臣?誰是小人?劉禪可沒有發言權的。

    你讓劉禪怎麼辦?他真的要認真地去選擇賢臣,遠離小人嗎?

    不!

    劉禪很聰明,他不能和諸葛亮去爭奪使用蜀國賢達人才的權力,為了蜀國姓劉,為了他劉禪的生命安全,劉禪也必須找些沒啥能力的小人弄臣在身邊,以示他很尊重諸葛亮。

    所以,劉禪在歷史上就變成了如今的劉禪。

    其實,劉禪這樣做是對的。

    劉禪要做的是:他必須讓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不能有理由把蜀漢改姓諸葛。

    至於劉禪未能帶領蜀國統一天下,那是天時地利的緣故,和他個人的才能無關。

  • 9 # 道韻樓

    “親賢臣,遠小人”,多數帝王都懂,但為何很多跳不出這個圈呢?

    事實上“親賢臣,遠小人",這些理論都很正確,但都做到遠非易事,俗話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如同社會主義制度很進步,但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為什麼不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一樣,因為他們的任何一屆總統都沒有能力可以將他們的國家推向社會主義制度。

    能夠“親賢臣,遠小人"的帝王他本身是有正氣又有能力的,他能夠識別小人和君子的,而且他在社會的鬥爭和實踐經驗中能夠挑選出一班既有正氣,又有傑出能力的文臣武將的,物以類聚,帝王有正氣又有能力,自然有一班正氣又有傑出能力的文臣武將圍他轉,忠於他,盡心盡力地為他辦事。

    如果帝王只有正氣,沒有能力,即使有一班忠於他又有傑出能力的文臣武將,也扶不起他的。如果帝王本身沒正氣又沒能力,他不僅不能親賢臣,那些有傑出能力的賢臣武將早已遠離他而去了,剩下的是一班小人了,這樣帝王的氣數也要終極了。

    這點與我們民間是異工同曲的,我們民間也如此。

    比喻我們打工幹活,常常都會與小人在一起幹活,小人雖然脆計多端,但他們又有某方面的技術活,這時你若要與正人君子幹活,一時間又找不到一個正能量又有這方面的技術活的,所以你必須暫時將就與小人一起幹活,遠離不了的,當然,我們在稍有條件的時候必須遠離這些小人,與正能量的人一起幹活。

  • 10 # 劉全坤書法

    愛聽好話,賢臣遠,小人近。不管是帝王,還是一般小官,只要愛聽恭維話,就會不由自主地親近小人,因為口蜜腹劍是小人的天性,小人的話,好聽。

  • 11 # 張無擇

    雲在青天水在瓶

    世界上沒有純粹的君子,也沒有純粹的小人

    對於帝王來講,只有永恆的工具人

    普通人認為的道德對於帝王來說沒意義

  • 12 # 均是天涯淪落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每個人都不喜歡別人指責自己的缺點,對於皇帝而言更是如此,皇帝不僅富有天下,而且擁有巨大的權利和極強的自尊心,權利的過度膨脹必然會導致個人性格的缺陷,從而在做事情的時候極容易變得情緒化;賢臣與小人二者的追求是不同的,對於賢臣而言追求的是朝廷大治,天下太平,因此在建議的時候,必然會去限制皇帝的權利,導致皇帝的情緒無法得到良好的舒展,他的心情之差可想而知,對於皇帝的錯誤意見,那些忠臣的人總是直接指出來,這對於皇帝的尊嚴必然是一種挫傷,這樣的情況下,皇帝怎麼可能待見他們;小人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因此選擇迎合皇帝,讓皇帝高興就可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皇帝高興對他們的認可度也就更好,換做是你,你會放棄這樣的人嗎?所以人性都是相同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13 # 古鏡5

    不光帝王,是人也跳不出去。因為君子和小人本來就是對立的統一體。帝王也是統一體中一方的存在,在不同環境中變化著身份和位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越是省吃儉用越是沒有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