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薩沙
-
2 # 傑哥被我逆推
被俘是恥辱也就是中日這些東方國家的觀念,當然西方也是要求你盡力作戰投降才不視為恥辱,我最鄙視的就是那明明自己啥都不幹估計上戰場就要尿褲子的人對已經竭盡全力的軍人指指點點,其實大多數可憐的軍人不過是政客手上的替死鬼
-
3 # 竹林茶客123
英雄情節,永遠是正義行為的體現。現在,所謂被俘不顯得那麼恥辱,這是因為一方面時代發展的進步,對人的權利和生命的尊重。一方面卻是西方對於正義英雄行為的異化,他們以此來瓦解對手的鬥志,這是我們絕不能誤信上當的。人類社會只要沒有了正義的英雄情節,人類社會就一定會被西方極端利益者任意宰割了。
-
4 # 張先生有話好說
“被俘”雖然不光榮,但也不是主動“投降”,而是無可奈何的事。“被俘”和“投降”的詞義內涵不同。革命戰爭年代,“死也不當俘虜”是“破釜沉舟”決一死戰的誓言,在敵眾我寡的特殊時期,是一種“必勝”的信念!
凡是戰爭,都有“俘虜”。我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明確規定“不虐待俘虜”,戰鬥中,我軍將士高喊“繳槍不殺,優待俘虜!”這是為了防止敵方“死戰”,可以瓦解敵人的戰鬥意志!
在當代戰爭中,為什麼不再強調“被俘即為巨大恥辱”的觀念,是從人性人道主義的觀念考慮的:教育士兵:戰場上要勇往直前,不怕犧牲。萬一被俘,要保護好生命!其實,這並不矛盾。
請看今日“俄烏戰爭”中,雙方都有幾次交換“戰俘”的新聞報道。三國故事中,關羽就曾當過曹操的“俘虜”———曹操愛關羽,不惜增寶馬鞍韉高官厚祿金錢美女收買關羽,但關羽忠“心在漢毫不動心,最後“過五關,斬六將”護皇嫂平安回到漢營。劉邦並沒有因為此事責怪關羽。後來,諸葛亮賣個人情,關羽演了一出“捉放曹”的精彩短劇。也以此成就是關羽“義聖”的佳名!
所以,在戰爭中“不幸被俘”和“屈膝投敵”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5 # 霸王橋下
現在唱高調的人,他們的想法是死的又不是自己。傻傻的分不清什麼是被俘,什麼是投降,什麼是叛國。當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而自己的死亡是國家的損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想念不能丟。手裡的武器放下了,心裡有武器就行。
-
6 # 鐵路所達是故鄉
看情況,取決於雙方的仇恨程度。寧死不當俘虜的一個副作用就是會加大雙方的仇恨,因為寧死不當俘虜一般都會拉上對方几個人做墊背,久而久之,對方再也不會相信投降一說,戰爭就徹底變成了不死不休的鬥爭,雙方結下血海深仇。現在一般來說,戰爭都有目的,目的達成後戰爭結束,要考慮戰後重建,交換俘虜,關係修復,降低仇恨。美國一般是後一種
-
7 # 分秒必爭小魚j1
人與人不同啊,可以允許有寧死不屈的人 也應當允許有貪生怕死之人。如果打仗了,各人隨自己心意就好 願意赴湯蹈火的上唄 旁人不要阻攔。願意忍辱負重的人 別人也別道德綁架。是不是這個理?
-
8 # 鐵嶺雄關
你這是聽誰說的,這是美西方國家的觀點,持這種觀念的人是在瓦解我們的民族鬥志!誓死不當俘虜,是我軍的優良傳統,當年先烈們就是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趕跑了日本鬼子,推翻了蔣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國!同樣靠這種精神我們打贏了抗美援朝這場立國之戰!還是靠這種精神,六九年三月前蘇聯入侵中國領土珍寶島,被我們打的屁滾尿流!今天的人民解放軍仍然靠這種精神在保衛祖國的安寧!
-
9 # 遲暮Chimu
答:被俘,不單純屬於俘虜之事,他也是參戰人員,被俘了也是萬不得已,具體情況有多種,如指揮錯誤,不靈,雙方力量懸殊過大,地形地物缺泛有利等等,極少出現意志簿弱者,所以也有客觀原因。
-
10 # 安逸風聲W
個人看法是:一隨著人性化局勢發展。二人是世界最保貴的。三是戰爭不是消滅人為目的。四是人是戰爭第一資源,第一動力。五是被俘是在戰爭特定或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發生的。當然中國軍人英勇奮鬥,只要還剩下一個人,都靈機戰鬥,煥來戰局轉機,湧現了很多戰鬥英雄。這是應當發揚的革命傳統。中國軍人也不弱待俘虜,有的也成為我軍將軍,所以對俘虜我軍有一慣的政策。贏得戰爭的勝利,軍隊發展壯大。
-
11 # 微言微語觀世界
這是美歐發達國家的觀念,因為美帝軍事實力遠超他國,基本上實施的是超視距作戰,人員被俘的機率很低;第二、美帝連年作戰,為了避免大陸反戰情緒,所以強調人活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保家衛國何懼死?寧死不屈狹路相逢勇者勝!
回覆列表
因為被俘有很多種情況,要區別對待。
有幾種情況下,不能認為被俘就一定是屈辱的。
第一,傷兵、患病士兵。
很多人不知道,戰爭中的傷兵和病患是非常多的。
這些人並沒有作戰能力,強行去作戰等於送死,有的人乾脆不具備強行作戰的能力。
北韓戰爭中,志願軍只有一名女性被俘,叫做楊玉華。
楊玉華當時只有16歲,是60軍180師師衛生所的一名護士。
在第五次戰役時期,180師被美軍合圍,被迫分散突圍,被俘官兵較多。
而楊玉華在撤退期間食物中毒,導致嚴重腹瀉虛脫,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只能放在擔架上。
擔架隊因為負擔重,目標大,撤退非常困難。在撤退期間,被美軍戰機發現,發射大量火箭彈和機槍子彈。十多個擔架員和傷員犧牲,剩下的人拼死帶著擔架躲入一個鐵路隧道中,結果被美軍堵住兩頭合圍。期間有數名傷員和擔架員做了最後抵抗,被美軍當場打死。美軍隨後俘虜了其餘的5個傷員,楊玉華是躺在擔架上被俘的,根本沒法抵抗。
由於楊玉華年齡小,身體瘦弱,又留著短髮,被美軍誤以為是男兵,送到了戰俘營。
志願軍男性戰俘一直保護楊玉華,直到1個多月後才被南韓看守發現是女兵。
美軍將楊玉華轉入釜山北韓人民軍女兵戰俘營,這裡有一些中國北韓族女兵,會說中國話,很好的照顧了這個小姑娘。
楊玉華雖然年幼,骨頭也是比較硬的。當時很多志願軍戰俘去了臺灣,但楊玉華堅持回到大陸。因為年齡小又是傷員,楊玉華回國以後還是湊合的,回到四川老家做了一名鄉村老師。
第二,非戰鬥人員。
北韓戰爭中,志願軍有個戰俘叫做張澤石。
張澤石是非戰鬥人員,本來是清華大學學生,投筆從戎。
他和楊玉華一樣,同樣在180師,不過是在538團做宣傳幹事,文藝兵。
張澤石沒有武器,背的不是槍而是鋼板、鐵筆、蠟紙。21歲的他,帶領年紀比他更小的一班宣傳隊戰士,負責《戰鬥快報》的採訪、編輯、刻印、傳送。
分散撤退後,張澤石所在的小股部隊被美軍打散。張澤石和幾個文藝兵,被敵人炮火壓縮在幾條山溝裡。
當時這幾個人,只有張澤石手上有顆手榴彈,還是之前一個老兵留給他的。美軍坦克掩護大量部隊進入山溝時,張澤石就要拉響唯一這顆手榴彈。但身邊幾個文藝兵都拉著他,只要扔出去暴露了目標,他們手無寸鐵就死定了。
他們只能轉而逃走,結果張澤石不慎摔下山崖受傷,手榴彈也不知道丟到哪裡去了,被美軍俘虜。
這些非戰鬥人員並沒有作戰能力,讓他們面對敵人作戰部隊基本等於送死。
張澤石他們幾個人只有一顆手榴彈,實際上並沒有抵抗能力,投降也是迫不得已。
第三,彈盡援絕。
看過電影《上甘嶺》的都知道,斷水有多可怕: “山上的坑道已經斷水好幾天了,同志們的嘴唇都裂開了血縫,一些傷員躺在那裡,時不時發出微弱的呼聲,缺水成了志願軍堅持坑道戰鬥最嚴重的問題。”
人缺水可不僅僅是無法作戰,連性命也保不住。一些傷員就是因為缺水,傷重不治而死。其實如果有足夠的飲水,這些傷員都是可以活下去的。
當時坑道嚴重缺水,倖存的老戰士回憶:坑道里最缺的是水,壓縮餅乾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時候甚至要喝尿,但是沒水喝,尿也很少啊。
那麼,上甘嶺為什麼能夠堅持下去?
主要是後方不惜代價送補給上去。
當時美軍火力封鎖嚴密,運輸兵根本就上不去,百分之九十的運輸兵在途中傷亡。
一直到志願軍轉入坑道作戰的八天後,運輸連指導員宋德興和兩個運輸員才把3袋蘿蔔和一些慰問品送進了1號坑道。
蘿蔔雖然解渴又解餓,但吃多了上火,所以坑道部隊建議運送一些蘋果。於是志願軍運輸部隊立即往坑道內運送蘋果,但美軍封鎖坑道的炮火太猛,大筐蘋果很難送上去,為此15軍政治部專門下令:凡送入坑道一筐蘋果者記二等功!但是直到戰役結束,也沒有戰士能得到這個榮譽,無數的運輸隊員們犧牲在美軍的火炮下,最終只有一個蘋果被送入1號坑道。
為了這次戰役,出動了8000人的後勤保障部隊,戰後清點足足犧牲1700人,受傷者更多。
這還是因為上甘嶺坑道志願軍兵力並不大(只有幾個連),不然犧牲這麼多人也是維持不了的。
那麼,如果沒有8000後勤部隊維持?那又會怎麼樣?
為什麼蘇德戰爭初期,蘇軍被俘虜數百萬人?
很簡單,他們被合圍以後沒有彈藥、沒有食物、沒有飲用水。
就沒水喝這一條,人不喝水最多活7天,蘇軍被圍後補給線被切斷,一般最多堅持10天就崩潰,隨後只能投降。
如果他們不投降,德軍也不需要強攻,可以坐視他們全部渴死、餓死。
所以,你不能過多責怪這些投降的蘇軍?他們不投降就是死路一條,也無法對敵人造成威脅。
說來說去,投降也有不同,有些投降是恥辱、懦弱的,有的則是不得已而為之。
簡而言之,不能毫無意義的去送死,誰不是爹媽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