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復生625

    改革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果斷的決心。如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為例。本質是好的,如若成功能極大地改善朝廷的財政問題,也能減輕低層百姓負擔,但是卻連懲治貪腐,和對因循守舊的頑固派都不能去除!所以在改革與依循舊制反覆倒騰。反而讓改革虎頭蛇尾,更讓國家積弊更加嚴重

  • 2 # 君甫書生

    北宋的經濟改革,相比唐朝或其他朝代,最主要的變化在於“重商”,提升商人地位,同時給予商人足夠的自由度,所以北宋雖然是農業帝國,但半數以上的稅收來自於商業。

    在宋朝以前,商人必須在固定商業區做生意,而且商人的戶籍叫市籍,是被人看不起的,而在北宋,市籍被取消,徵收交易稅的機關也被移到了城門,於是整座城市都變成了商業區,所有城內居民都在理論上成為了“市民”,街道兩側都可以佈置攤位,甚至皇城跟上也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商品。

    如此一來,被士人階層看不起的商人地位得到了提高,城市變得空前繁榮

    再者,在唐代,商人後代是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的,這也是一項巨大的歧視政策,但在北宋,商人子女也有讀書受教育並參加科考的權力,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談到北宋的經濟改革,不得不說王安石主導的熙寧變法,且不論這次改革的最終成敗,其爭議的背後其實是兩種不同價值觀的碰撞。

    王安石認為改善財政赤字的方式在於“開源”,可以做到“民不加賦而國用饒”,透過一些創造性的措施去增加稅收渠道。

    反對一方的司馬光認為改善經濟在於“節流”,一個國家的財富用量是有限的,不在民間則在官家,那些吹噓不加稅就可以充盈國庫的說法不可能實現,只是變著花樣剝削百姓而已。

    這就是兩種不同思想,不同價值觀之間的碰撞,而這樣的碰撞是沒有結果的,無論是王安石一方還是司馬光一方,其實都有有道理的一面,其理論都值得今天的人去思考,對今人是有借鑑意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知道賦予紅碼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