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一講壹
-
2 # 小強無知
不能說造假,只能說避重就輕,輕描淡寫!據廣州媒體報道珠三角七成人口可追溯到珠璣巷,可見廣府人主體是來自珠璣巷,但廣府文化卻發源於古廣信(廣西梧州),這跟當時的宋末逃避到珠璣巷的難民地位低下有關,據歷史記載這些難民慢慢融入珠三角做佃農丶傭工等低下工作,被當時的百越土著同化,逐漸講起了新變音~粵語,近代粵語=土白+客家話+英文直譯!廣府人之所以認祖只認到一箇中轉站珠璣巷,那是因為再往上認就基本是客家地區了!
-
3 # 愉悅鋼筆
這得要分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是真的。從珠璣巷遷入珠三角地區的客家人是以“散客”形態存在的,積少成多,影響了土白話,所以以廣州白話為代表的方言才具有客家話的特點。
但也因為是“散客”,所以未能形成大規模的族群,反被土白人吞噬同化,故而拋棄了祖宗言,改講廣州白話。
但另一方面又是假的。
因為唐朝之後的朝廷歷來講究漢化政策,尤其是明朝改土歸流運動的強力推行,人為地改變了民族結構,使得嶺南地區大批非漢族融入漢族主流,漢化程序加劇,但漢化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的少數民族甚至到了民國才結束漢化融入漢族之中。
這裡解釋一下改土歸流的意思。即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官員的任用由土司制度(少數民族貴族世襲政治統治權、轄區土地的世襲所有權及對附著在土地上的農民的世襲統治權)改為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進行統治,打破了原有土司制度“蠻不出峒,漢不入境”的民族禁錮,推動了民族融合以及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改土歸流的實質是由“以夷治夷”改為“以漢化夷”,因為歷史證明羈縻政策這種民族地區自治政策,導致中央政策在這些地方難以推行,而且當地統治者屢多叛亂。
實行"改土歸流"之後,不但以漢族為主導的中央集權的中國統治得到了加強,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和政治地位被極大地壓制,漢化也進一步加快。
清隨明制,而且更進一步,清朝不僅也搞改土歸流,還不斷加強戶籍管理,編戶齊民。
很多原來的百越土著透過編造族譜認祖宗的方式,把自己歸化成漢人,所以才有了認珠璣巷為祖地的行為。
其實有些也只是實行了表面的漢化,只是戶籍上改為漢族。比如俚僚土白的龍母、冼夫人等信仰和銅鼓、木棉花、夜嫁、喜食鼠鼠肉等山珍之類的文化,並沒有得到摧毀,仍然大面積地保留了下來,即使是現在,亦然。
試想,歷史上,俚僚遍佈兩廣,豈能一夜之間消失蒸發?他們雖有部分仍保留少數民族屬性,但仍有相當部分“漢化”了。超過180個姓氏居然都說源自珠璣巷,豈不滑天下之大稽?
當然,改土歸流以及行政區劃的變化也吸引了大批漢族移民前往新地,參加政府主導之下的墾殖。但之後由於漢族移民(客家人)的到來和繁衍,也出現了人地緊張,土客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但這是後話了。
回覆列表
珠璣巷只不過是北上的貨物集散地,好比江西贛州是南下貨物的集散地,就是個大倉庫,而客家人就是南下北上的過嶺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