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語滔滔

    此提問是預設陷井提問,誘導讀者認可"生產隊時代"糧食產量低這個偽命題,進而圍繞公平看待過去上做文章,達到否定集體生產力,否定解放後三十年集體化道路,為資本市場叫好之目的。

    我出生於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末期就參加生產隊農業勞動,糧食產量年年增產,至七十年代已實現噸糧田,特別是雜交水稻的示範推廣,加上農業機械的規模應用,單季稻產量就已達450公斤。何來產量低下之說呢!

  • 2 # 大海濤濤齊天湧

    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誰說生產隊“糧食產量低”?提問者有意抹黑比個體先進的集體經濟!

    生產隊農民有能人選為隊長,幹活有技術好的,能充分發揮能人帶頭效應,技術互教效應!而過去個體農民,普遍文盲,技術很難提高!個體如何與集體相比?再者從58年起開始生產農機,70年代己普遍應用農機,化肥,良種。個體農民容易推廣嗎?

  • 3 # 隨性自由的菠蘿A

    公平看待過去,生產隊時代糧食產量低不是毛澤東時代的集體原因,也不是人懶出工不出力,更不是領導幹部的問題,是建國時間短,科技落後,沒有高產種子,也沒化肥沒有除草劑,別有用心的人總是想用落後時代的責任歸咎於毛主席,歸咎於毛主席的社會主義道路,世界觀不同,看待的立場不同,歷史會有公論的。

  • 4 # 幸福海燕KJ

    生產隊時代糧食畝產量低嗎,不見得吧。

    六幾年前的我不知道,因為那時候我還很小,對糧食產量這一概念沒應像,但忍凍受餓記得很牽。

    七十年代成社員了,同樣很多事記憶難忘。那時候生產隊的糧食畝產比現在高多了。一般情況下都是年度三季收,套種方式有油稻稻,麥稻稻,稻菜麥,稻菜油等多種。每年送公糧的隊伍,浩浩蕩蕩。公社的糧倉堆得象小山一樣高。

    而現在的水田基本上都是種一季,且多數拋荒,極小數農戶種稻油二季,不管麼樣算,畝產量都比生產隊年代低。當然你不能拿去和五六十年代比,同樣今天的能和後十年的比嗎?時代是發展的,技術是不斷進步的。他沒有可比性的意義。

    其實現在的種糧積極性,遠比生產隊年代差,而且生產隊年代建成的抗旱灌溉體系,現己全部毀沒。生產隊年代國家是不進口糧食的,而現在你停止進口糧試試?

  • 5 # 朱啟臻

    產量高低不是看數字,數字可以任意造價,他們曾宣傳說一畝地產一萬斤,你信嗎?鬼才信,那個時候鬼很多!看產量高低,主要看生產隊時代前後人們吃飽飯情況就一目瞭然了!這是最公平的!

  • 6 # 清右漁人

    公平的說,一是沒有農藥化肥,沒有良種,二是瞎指揮,隊長一個人說了算,種地憑經驗,沒有科學性,三是幹多幹少一個樣,要窮一起窮,社員沒有責任心,我想這就是打不出糧食的主要原因

  • 7 # 名都Sunny

    生產隊時期:

    其一: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幹活人看人,收工人攆人。

    其二:幹好幹壞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

    其三:看一個漫畫

    你說生產隊糧食產量能高嗎?不僅高不了,甚至不如建國初期個體經濟產量高。

    人民公社從1958年成立到1984年退出歷史舞臺,生產隊在農村延續將近三十年,中國農村生產力發展非常緩慢,出現停止甚至倒退現象,到1978年,兩億多人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

    生產隊時期:

    生產隊成立的第二年,1958年人均糧食252.5公斤,還不如1951年255.2公斤的水平;1960年1961年的人均糧食產量倒退到1950年的水平,甚至還不如解放前。

    人民公社生產隊成立以後的第十個年頭,1968年人均糧食266.2公斤,還不如農村單幹時期的1952年285.2公斤。

    再看人民公社生產隊成立的第十九個即1977年,人均糧食297.7公斤,還不如生產隊成立以前的1957年301.7公斤。

    1984年廢除生產隊,實行家庭承包,人均糧食390.3公斤;以後逐年保持在這個水平上下,最高的是2011年422公斤。

    你還想回到從前生產隊時期嗎?

    有人說糧食產量取決於科學技術,和包產到戶沒有關係。1977年興修了水利吧,有了化肥了吧,有了拖拉機了吧,人民公社大集體人多力量大了吧,這一年人均糧食297.7公斤,還不如初級社時期的1955年的299.3公斤。

    人民公社大集體生產隊存續27年,人均糧食不僅沒有增產,甚至還不如解放初期的小農經濟產量高,難道還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 8 # 平淡才精彩65

    因為那個時候生產隊時代,糧食產量低也是說正常的,因為那個時候的生活是火熱的,節奏卻是慢生活節奏型的。從時代上來說,沒有什麼競爭,沒有壓力,沒有攀比,沒有諷刺,沒有笑話,大家心裡都平衡,但是大家也同樣努力奮進搞種植。

    “生產隊時代”糧食產量低的原因是有幾點,糧食品種產量低,科學種糧也不發達,用肥追肥沒有大量的商品肥一味的農家肥,還是不現實的。同樣是種植糧食,但是沒有真正好品種和種植技術,所以產量低,但那個時候的糧食。是真正的少了農藥,少了商品肥或其他什麼噴灑劑促進糧食增產,不過那時候雖然糧食產量低,但是那時候的糧食養人,也沒有受到各種劑的汙染,並沒有種植其他的經濟作物,更沒有經濟發展。

  • 9 # 文影耕農

    首先,時間區間劃分不完整。在這裡談論產量低,只是提問者從自身的認識角度來簡單劃分的時間段、時光軸,將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約80年左右)為時間節點,把“現在”和“生產隊時期”分二個時間段來進行比較,而沒有把時間的整個座標軸拿出來說事。

    其次,產量高低是相對的。過去產量低,過去的過去更低,再往前推更低,若過千百年回首展望現在產量仍然還是比較低的。所以說,陏著時代的變化、經濟的發展、科技的創新、新技術的應用、農田環境的變化、種植者素質的提高等,糧食產量正在從低→高方向不斷髮展,是否中斷、是否達到頂峰、是否到頭,誰都說不清、道不明、想不到。

    然後,影響產量高低的因素很多。種植農作物影響因子很多,除了人和年份外,水、肥、氣、熱、光、溼、地、病是主要因素,相同的年份、同一個人、同一塊地、同樣的水肥等生產條件下產量也不一定完全相同。

    所以,公平地說過去產量低,主要是國力弱、工業不發達、農田生產環境差、人員素質不夠、科學種植技術欠缺等眾多原因所致。

  • 10 # 靜遠

    首先,新中國建立後,糧食產量不論單產和總產量都是在不斷的增長,從解放前的四億多人飢寒交迫,到七八年的九億多人實現溫飽,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二,生產隊時期,透過開荒種地,改造良田,大興農田水利設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的耕地面積從十四多億畝,增加到二十多億畝,從而增加了糧食及其他農作物的產量。

    第三,生產隊時期以社隊為單位搞試驗田耕種,探索研究實踐良種培育,八字憲法科學種田,國家層面良種培育推廣,農藥化肥用量逐年提高,大大推動了糧食畝產量的提高。

    這些都是經歷過生產隊時期的親深經歷。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 11 # 老於52080

    生產隊時代糧食產量低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沒有好的“種子”和高效的化肥,以及落後的種植技術,這些都是造成糧食產量低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沒有調動好社員的積極性。

    當時生產隊裡種莊稼的勞動力是很多,可大夥依賴性大,出工不出力屬於正常現象。由於人心不齊,再加上各方面條件落後,所以才造成糧食產量長期未能增長的主要問題。記得當時有這樣的口號,糧食畝產500市斤跨綱要,800市斤過長江。可以說生產隊時期從來沒有達到畝產500市斤的標準,更別說800斤了。雖然口頭上說是達到或超過了目標,其實只是謊報,哄騙上級領導。

  • 12 # 率真冰淇淋fO

    這個事情很好辦。那些抹黑生產隊時代糧食產量低的人,叫他們用上好的地,用生產隊時期的種子農藥肥科,種上莊稼,收穫的時候稱一稱現在的產量和生產隊時期的產量一比較,不就得了,這是最公平的看待。記得糧食要用風車去掉空殼,要在太陽下曬乾,現在的糧食沒曬不去空殼就賣掉了,生產隊那時糧食曬得幹灑灑的,空殼去得乾乾淨淨的

  • 13 # 五朝耕夫

    這顯然是肥頭大耳的問題!更是缺乏基本常識的問題!

    首先,你憑什麼說“生產隊時代”糧食產量低?若與四九年之前比的話,生產隊時同塊田地糧食產量要高出許多倍。

    其二,糧食產量離不開農業技術的進步,它是由種子、肥料、農機等等因素決定的,不是“生產隊”時決定的,問題者身後可能糧食產量隨著智慧化農業技術的發展還會翻幾番呢!

  • 14 # 公車鄭義

    答案很複雜,但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一是體制,勞動者主人翁意識薄,責權利不平等,責任心不強;

    二是地薄,土地常年飢餓,沒有錢買肥料,或者說買一點兒不能滿足農田需要;

    三是種子退化,沒有大規模的育種機構,得不到優質高產的種子。

  • 15 # 奮發安斯蒂斯3Y5

    別有用心的人總是在汙衊抹黑毛主席年代。秦始皇沒見過腳踏車 ,李世民沒有坐過汽車,朱元璋沒有帶過手錶,毛主席沒有用過手機,這都是時代發展的侷限所致。你能說他們都不如你嗎?

  • 16 # 1藍天1

    各個地方不一樣。與"水肥土種密保管工"都有關係。簡單地說,與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資料供給有關。但我們這,從生產隊初始畝產300斤左右到分田到戶時的1300斤左右,也是逐步增產的,只是比現在低些。

    第一次糧食增產飛躍,是三年災害後60年代中期,原水地單季稻改為稻麥兩季,而我們這,原水稻面積佔糧田80%,畝產一下增長三分之二。

    第二次是70年代,我們這進一步加強農田和水利建設,連同居民點、道路交通建沒等實現大多農田平整化條田化,水利電、機排灌沒施完備,有少量化肥,基本機耕種機脫粒機運輸,農藥基本滿足,已推廣良種,糧食畝產在70年代中期己有千斤。

    雜交水稻及稻麥玉米等良種進一步最佳化,化肥的增多及科學種植管理的進步,70年代未,已有畝產1500斤田塊,平均畝產也在1300斤左右。

    現在大都是噸糧田,年畝產2000斤上下已不稀奇。

  • 17 # 常去海邊散步的人

    當時的科學種田水平不高,化肥農藥跟不上去,地力沒有充分發揮,水利資源比較差。在那種條件下,生產隊的糧食產量已經不低了。在北方,如果小麥和玉米結合種植,兩季畝產平均不會低於800斤,單季只種玉米產量在500斤左右。北方當時水田較少,大米產量不高。

    當時,除了國營農場,生產隊是唯一的生產糧食的地方,社員們個個都鼓足幹勁,力爭上游,種糧積極性很高。糧食產量在當時算是很高了,達到了國家要求,都完成了生產任務,對國家貢獻很大。

    和現在相比,當時的產量不高,但生產的都是綠色食品,是用有機肥為主要肥料種植的糧食作物。按現在的價值算,產值不一定低於現在的畝產價值,因為純綠色食品的價格大大高於用化肥農藥甚至轉基因的種子生產的糧食價格。

    當時的事情已經成為歷史了,不能用現在的生產方式、生產條件以及生產力水平和幾十年前相比。我們只能說,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隊的糧食產量在當時是很高的。

  • 18 # 與君共學

    問題所說的“公平看待”應改成“客觀看待”。因為這個問題必須從發展的角度去理解。

    中國雖是一個農業大國,但卻是一個農業弱國。生產隊時期處於新中國建立不是很久的時期。這個時期基本上還是沿襲著落後的耕作模式。沒有先進的農業科技,農業機械少且落後。絕大多數生產隊是沒有農業機械的,這種情況你怎麼要求高產量?任何國家的農業發展都是由弱到強,我們也不例外。不可能避開弱的過程,突然強起來。所以說當時糧食產量低是客觀條件造成的,與制度無關。

    當時我年歲不是很大,但也聽說西方發達國家一個農業工人可以養活一百個人,而我們一個農民只能養活兩三個人。這種對比就可以看出當時中國農業的落後程度了。我們不迴避落後年代,因為這是發展的必然過程。但如果藉此攻擊那個年代或者制度,那就是別有用心了。

  • 19 # 實實石009

    七十年代中期以前農村生產隊種糧全部是老品種,玉米品種白八趟,燈籠紅、白馬牙。高糧品種大株竿。秸稈高、不愛旱、抗倒伏能力差,預風愛折秧是造成糧食減產的個一方面。另一方面種地植株稀一步三顆苗加上土地貧薄等因素造成了糧食產量低的。

    七十年代後期有了新品種,科學種田,合理秘植。又有化肥農藥保駕護航。當然平整土地改良土壤,興修水利使糧食增產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總之七十年代末要比七十年代中期以前生產隊種糧翻了一翻地成績是不容質疑的。

  • 20 # 熱情明月Nu

    我是地地道道從大集過來人,說實在的,那時候人民是努了力的。首先是農業科技不發達,沒有優良品種,老種子,種子一代-代傳,苗好可籽粒少易倒。二是集體沒用過化肥,直至莊稼快下戶的前三四年,才有了良種小麥和玉米,水稻也才引入雜交水稻種,而且還是試種階段,連紅苕都是九0年前後才有紫皮紅苕,只能說農業科技沒發展到現在這樣,才導致產量無法提高,並不其它原因,有些人在網上胡編亂說,看了真感覺太無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錢、性、信任都沒有的婚姻還要堅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