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狂暴飛機777

    國慶前後,“學生會”與“官僚主義”這兩個本不應該有關聯的詞語,再一次被聯絡在一起。在成都某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社團QQ群內,某學生因為直接@學生會主席詢問問題並以“學長”稱呼對方,被兩位學生幹部教育並辱罵,另有學生表示,學生幹事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說話方式”。

    此事被公開後,又有網友爆料,某校一位社團成員因寫錯部長/主席名字,被要求抄寫50遍,還要“開大會檢查”,另有學生把社團要求給部長/主席發“節日祝福”的訊息截圖發到貼吧,被社團成員找上門要求道歉、追責。

    針對頻頻爆出的各種“學生官”事件,10月6日,大陸數十所高校聯合發起學生幹部自律公約,公約要求各校學生會反對“官”本位思想作風,打造一支優秀的工作骨幹隊伍。

    這樣的自律公約當然是好事,但僅僅依靠一紙公約,就想扭轉積存已久的學生會官僚化傾向,似乎並不現實。因為這一問題雖然出現在學生群體中,但其根源卻遠不是幾個學生想逞一逞“官威”這樣簡單。

    中國的學生會制度最早出現於上世紀初。1919年12月,在五四運動期間,清華大學成立了國內首個學生會。成立初期,清華學生會的組織形式模擬的是資產階級議會政治,即“三權鼎立”。評議會是全校代議機構,行使立法權;幹事部行使行政權;司法的權力還掌握在學校教務處手中。此後,學生會的組織形式雖有變化,但始終與“權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目前,國內高校學生會被定義為“學生自治組織”,其中的“治”是“治理”之意。換言之,目前的學生會對於學生而言,是一個具有“治理”功能的“上級機構”,這一定位其實就已經先天為官僚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加之目前某些社會風氣的影響,在學生會組織中想不出現某些官僚化的苗頭都難。

    有意思的是,在大陸大部分高校的學生會條例中,都會明文規定“服務學生”的條款,而無論是學生會本身的宣傳,還是在一般學生的認知中,學生會都需要為學生提供服務。於是,這便出現了圍繞學生會的定位困惑——學生會究竟是管理機構,還是服務機構?

    在筆者看來,面對當前的“90後”乃至“00後”學生,學生會的主要功能應該是對下服務學生,對上向校方表達學生意見。從這一角度來說,學生會本身應該慢慢轉變自身“治理機構”的定位,這轉變的也是學生會官僚化出現的根源。當然,這樣轉變不是學生群體自身能夠做到的。也正因如此,面對近期頻繁出現的“學生官”事件,真正應該反思並採取行動的,反倒應該是高校本身。

    陳彬;《中國科學報》 (2018-10-09 第7版 視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迅並無大學學歷,為何能在北大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