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儒君

    餘華說他是靠《活著》活著。

    小說是一種藝術作品,是現實的一種藝術加工。

    餘華里小說裡的人物的經歷往往是體現出社會的變遷以及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歷程。

    小說不一定非要辭藻華麗,樸實的語言往往能描繪更深層次的內容。

  • 2 # 漢蜜耳燉張三

    餘華適合青少年時期為賦新詞強說愁讀一讀,稍微有點閱歷或者閱讀量的人還拿餘華來裝門面的話就說不過去了。說的嚴重一點,《活著》真就是堆砌苦難。

    大學讀的時候也覺得驚豔,但是回過來想一想是什麼驚豔了我呢,我努力回憶,其實是裡面的那些悲慘的故事情節,那有沒有哪一個段落的描寫,某些獨創的文風,有沒有某些剖析,有沒有某些人物形象,哪怕只是一些一些美麗的句子打動我呢?冥思苦想,確實沒有。然而我還不敢輕易下結論,怕冤枉了一本佳作,最近又重新讀了一遍,結果只是讓我更加確認了自己的判斷,比我想象的還要遭。僅摘錄文章結尾的一句話:“……一個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聲音從遠處傳來。……”

    稍微有點文學鑑賞力的人就知道這個句子是什麼水平了。

  • 3 # 餘逸遙

    餘華別的問題先不談,比如你說他的文筆,文筆華麗和樸實其實沒多大區別,但沒見過哪部大作是靠文筆出色的,相反,名作全是文筆樸實的,因為都是現實作品,秀給誰看,所以談這些無趣。

    餘華對我這個讀者而言,問題是同質化嚴重,這也是很多作家和我這個讀者之間產生的問題。

    我讀過餘華的第一本書是《活著》,評價可以給到很高,我是先看的電影后讀的小說,兩個都很高,豆瓣9.4分那我也9.4分好了,第二本是《許三觀賣血記》,我不覺得比《活著》差,也不覺得比《活著》好,各有千秋但整體相似。

    問題接著就來了,第三本《兄弟》,讀了個開頭,讀不下去了,至於為什麼讀不下去,肯定是無味、沒意思。後來聽人說《在細雨中吶喊》文風不同,讀了一半也沒讀下去,還是覺得無味、沒意思。

    也就是說,在讀了兩部作品之後,我就再沒法接受他的作品了,換言之,我的內心認為已經無法從閱讀他的作品中獲取收益了,這個收益既是指娛樂性,也是指學習性。

    按理說,一個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認知和閱歷,所以在他不同的作品中能看到不同的東西,這也是一個讀者可以一直讀一個作家的道理,不管餘華的其他作品裡面有沒有其他東西,反正現在的我已經不想去深究了。

  • 4 # 隨意的孔玉

    說餘華寫的很一般肯定會捱罵,但捱罵我也說說我的感受:個人感覺很一般,當然肯定比我強止千萬倍,因為我是作家。

    這段時間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困在一個地方,沒事可幹,就看一些著名的小說。其中有餘華的《活著》,這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在國外獲得得好些獎項,前段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有餘華,網上說莫言之後中國最有可能得獎的就是餘華。也看過盧葦根據這部小說重新編劇,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感覺錯,所以就在網上找出這部小說,想看看究竟好在哪。

    看過之後,有點失望,可能是期望值太高了吧。正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話: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沒看過的我大致說一下內容:主人公叫徐福貴是民國時期一個地主家的少爺,嗜賭放蕩,敗光家產,老爹氣死,他一家又成了佃戶,在一個巧合的場所被國軍抓壯丁,後被解放軍俘虜又回到家鄉,經歷土改,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一家人受盡磨難,所有的親人都離世而去,最後年邁的他和一個年邁的老牛相依為命。

    談下我的讀後感,一:情節平淡如水,吸引人。我認為好的小說應該有懸念,有高潮,有讓人讀下去的慾望,但這部小說就是一個下鄉採風的文藝工作者在田間遇到主人翁,從主人翁嘴裡按時間先後把一家的悲慘遭遇敘述出來。這可能就是作者刻意的風格,有些評論家們深深地被震撼到,我卻沒被震撼反而有讀下去的感覺。我認為這是我知識淺欣賞了的原因。

    二:有些情節刻意虛構,脫離現實,讓人能信服。現實主義小說是武俠,玄幻,神怪等小說,它的故事情節來緣於生活,必須讓人讀後感到是可信的,而是讓人讀後感到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這種事,是胡編亂造的,這樣就影響了整部小說的思想性等。《活著》這部小說我感到有幾個情節真實。比如福貴的兒子有慶的死那個情節,縣長的老婆也是有慶那個學校的校長生孩子出血太多,讓五年級的孩子去獻血,全班只有有慶和校長的血型配上了,護士就不停的抽,抽到嘴唇都白了,有慶說頭暈,醫生說抽血都頭暈,直接把人抽死了。福貴聽說後到醫院瞭解情況,醫生先問他幾個兒子,聽福貴說就有一個兒子後又說,咋就生一個兒子,福貴又問他兒子怎麼樣了,醫生搖搖頭說,死了。大家認為這個情節可信嗎,解放後,雖說貧窮落後,但勞動人民的感情是樸實的,真摯的,我就相信當時的醫生那麼冷酷無情,一點醫療常識也沒有,一點醫德也沒有嗎。校長有病讓全班十幾歲的孩子去獻血,新中國的學校真的能發生這種事情嗎,反正我是不信。

    再比如福貴的女婿二喜的死,吊車吊四塊水泥板剛好歪到二喜那邊把二喜砸死了。書中描述除了頭和腳,身子部位都砸成肉漿了,當場就死了。福貴的兒子死後以及福貴的女兒產後大出血死後都是福貴從醫院停屍房裡揹走的,作者為了營造悲傷的氣氛,二喜的屍體也是從醫院停屍房揹走的。讀罷這段我的感受是這樣的,二喜是個搬運工,書中描述平常是拉著板車搬運東西,作者為了讓他死製造個吊車事故,先說剛解放小城市有沒有吊車不說,砸的地方也太巧了吧,水泥板選擇性的砸中間留著兩頭。再說人都砸死了,當時又沒實行火葬,直接從出事地點揹走就完了嗎,為啥還到醫院停屍房再揹人,顯然有點牽強。

    還有福貴的孫子苦根的死也太脫離現實了。全家就剩下福貴和孫子苦根,苦根發燒動不了就在床上躺著,福貴心疼孫子就煮了一盆豆子,等福貴從地裡幹活回來發現苦根吃豆子撐死了。一個能下地幫爺爺乾點小活的孫子,而且發著燒能有多大的食慾一直的吃豆子只到撐死,反正我是信。

    三:刻意放大苦難,給人一種生無可戀,也無可盼的宿命感。當然這是我個人觀點,代表作者就是這樣的意思,作家肯定立意高遠,只是我沒理會明白。

    最後說下盧葦編劇的《活著》,情節設定的感覺比原作好多了。

  • 5 # 上進香瓜pW

    餘華這位作家我是最近才注意到的,在一個書店裡我看到了餘華的很多作品,才知道他也是一個多產的作家,他不僅僅有《活著》一部書,還有好多書,翻著餘華的作品,有些愛不釋手,才知道他寫的書有吸引力,讓人想讀進去,我突然想多買一些餘華的書,好好細看,站在那裡翻看餘華的書才知道餘華不是一個一般的人,而是一個名作家。

  • 6 # 梧桐根

    我最初認為餘華寫的很一般,不喜歡他的作品。作家是有氣質的,作家的文字是有溫度的,也是有性格的。

    我最初特別喜歡賈平凹的文字,喜歡的不能自拔。賈平凹早期的文學作品能找到的基本上都讀了,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都找來讀。

    2005年賈平凹出版長篇小說《秦腔》,讀罷《秦腔》,我對他的文學作品突然沒有了興趣,不是說不喜歡,而是太熟悉了,讀不進去了。之後他出版的長篇小說《古爐》《極花》《秦嶺》《暫坐》,這些都沒有讀。

    對於餘華,我一開始也是極不感興趣的,我認為他就是販賣苦難的。他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就是把人的苦難赤裸裸地展示出來,博取大家的同情。《活著》中的富貴,家道一天比一天衰敗,親人一個接一個離去,他依然堅強的活著,這點令我很不舒服。

    二十幾年前,上學的時候,某一天晚上聽廣播的時候。主持人在播講餘華的《18歲出門遠行》。這個故事寫的很荒誕,很沒有邏輯,很有意思。我印象非常深刻,當時我不知道是餘華寫的,也不知道有餘華這樣一個作家,十幾年後才知道是餘華的作品。

    最近這段時間,看廣東作家王十月的文學直播課,他推薦讀餘華的作品,特別是讀餘華的短篇小說。我就找了幾部餘華的短篇小說來讀,讀完以後印象深刻,寫得太精彩了。餘華的語言很準確,比喻很獨特,想象很豐富,結構也精巧。

    餘華的短篇小說《鮮血梅花》就非常漂亮。主人公阮海闊為父親阮進武報仇,而阮海闊不會一點武功,殺害他父親的兩個兇手,卻是一等一的武林高手。阮海闊就出發尋找仇人,去報仇了。他在路上不停得地走,不停地走,碰到幾個人讓他幫忙。最後他幫忙的兩個人,因為他傳遞的資訊,把他的仇人殺死了。結構非常精巧,有強烈的博爾赫斯感覺,這篇小說絕對是模仿博爾赫斯的。

    餘華另一篇短篇小說,《古典愛情》。寫的很具有中國古典文學的意蘊,很冷靜,很殘忍,甚至有蒲松齡的影子。

    餘華在國外很吃香,但是他一直沒有寫出具有民族感,悲劇感,史詩感的長篇文學作品。就像陳忠實《白鹿原》那樣的作品。餘華本來就是輕盈的,討巧的,他的《第7天》《兄弟》這兩個長篇,塊頭要大很多,但是離矛盾文學獎還是有一定距離。

    不談餘華的長篇小說,我覺得憑藉《鮮血梅花》和《古典愛情》這兩個短篇小說,餘華就能進入經典作家的行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當下,壓垮年輕人的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