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燕山客

    八十年代發掘整理武術時 雜誌登載 陳家溝太極拳與山西鬼扯鉆拳法一致 後來有說是山西通背拳 且登出倆家拳譜相對照

    另陳鑫所謂的太極拳編絲勁 今天成陳氏拳標誌 但八十年代有人說這是一害人的動作 初期增大肌腱 後期引起痙攣 且陳鑫還以周易入拳 可惜沒人懂 所以這個就沒有人提了 同時期陳績甫太極拳 其中沒有這個纏絲理論 有人說陳鑫一儒生 陳績甫才是大家 所以說信誰自有公論 到顧留磬又發明左右太極圈手 為纏絲勁推波助瀾一下

  • 2 # 漪思飄緒

    萇乃周《萇氏武技書》恰好說明---在乾隆年間陳家溝並沒有“神而明者,代不數人”的太極拳

    按照陳家溝的太極拳傳承說法:陳繼夏---陳秉旺---陳長興。

    在陳家溝的說法中---“陳繼夏教萇乃周太極拳,萇乃周則將自己創編的子午鴛鴦鉞套路傳給了陳繼夏”。

    然而,萇家拳中沒有子午鴛鴦鉞套路,陳家溝也沒有這種套路,這是後人的杜撰。最早寫此的是河南的李誠,後人不查,也有人樂意將故事當做歷史去講......

    子午鴛鴦鉞好像是董海川發明的。董海川比萇乃周晚。萇乃周又怎會自創子午鴛鴦鉞呢。

    萇乃周與太極拳?

    這種傳聞,可以說明萇乃周與陳繼夏有過武藝交流。至於添油加醋的杜撰,就是譽族之飾了。

    在《萇氏武技書》中,萇乃周(1736-1795)對所見所學的武術,多有記述。比如“遏河南府洛陽縣閻聖道,指點一二,頗覺進益。又十年,得字拳四十法”,“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初九日,餘與友人禹子鳴一起飲酒賞菊,這童來稟,門有義人求見,...言姓冉名道,四川人也,談文無所不通;論武,精於槍捶”。

    然而,萇乃周並沒有記述與陳繼夏的武藝交流之事。由此可見,當時的陳家溝,尚沒有“神而明者,代不數人”的綿拳(太極拳)。按照陳家溝的早期拳譜,陳繼夏、陳公兆所學的,就是當時流行的通背纏拳。

    乾隆年間,陳敬柏傳陳繼夏、陳公兆。按照陳家溝的早期拳譜,則皆為通背纏拳。

    按和道光年間道光二十三年陳季甡抄本拳譜、陳鑫民國十七年抄本拳譜與洪洞通背拳譜對比可知,陳氏原傳拳法為通背拳。這不僅表現在其拳譜中的《拳經總歌》及其108拳勢上,而且後面的《三十六滾跌法》、《短打》、《六路花刀》等等都與洪洞的名為《通背拳譜》、《通背行拳》譜中的內容一一對應。

    在萇乃周的著述中,含有大量的陰陽太極之類的理論,再比如:太極拳的名句“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

    萇乃周的《萇氏武技書》,含有道家內容:

    “故武備名曰中氣。此氣即先天真乙之氣,文煉之則為內丹,武煉之則為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

    “中氣歌---莫道嬰奼兩離分,中有黃婆作奇姻。顛倒交媾黃屋裡,相偎相抱更相親。”

    然而,這些並非太極拳獨有的理論之說。

    內固精神,外示安逸” 出自《吳越春秋》載越女論劍。 《吳越春秋》一書成於東漢,書中有一段話,說擊劍家越女生於“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從小酷愛擊劍,被越國的范蠡聘請為軍中武師。越女向國君勾踐說:“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蜀漢軍事著作),原句為“敵不動,我不動,敵若動,我先動”。 在明朝的俞大猷《劍經》中就有“凡將棍直指,慢慢侵入,待他動,欲打我,我就殺他(刺),他欲殺我,我就進打他手”之語,這就是同動瞬擊,在超前意識支配下,由心靈速度促使戰術技能的超前發揮,從而達到;彼不動,己不動,不佔人先;彼微動,己先動,不落人後的競技狀態。

    由此可知,此二句早已作為武術名言,流傳在武術拳師中。

    不止這兩句武術之理,就是萇乃周的武學內容,也出現在《心意拳譜》、《竹林拳譜》及“字門拳譜”中。

    李紫劍先生在“《易筋經貫氣訣》鉤沉”一文中披露:

    “現在我再以面世時間論證《培養中氣論》非萇氏所作。現存附有《易筋經貫氣訣》的《心意六合拳》的文字,出現時間是1733年。1733年的時候,萇乃周先生才九歲。九歲的孩子,即便他是神童,他能寫出《培養中氣論》中的那些非有長期親身體認才有可能感知和認知的純學術性的論文嗎?”

    “在四明內家拳的標明作者是吳心澄大師的《行字拳勇·拳術論語六十三篇》中,已經如數囊括了《培養中氣論》的所有內容。......行字拳簡稱字拳,即今人所謂之字門拳萇先生《二十四拳譜序》中說:“餘成童嗜武……深愧無成。後十年遇河南洛陽閻聖道指點一二、頗覺進益。又數年,得字拳四十法……”

    據悉,《行字拳勇·拳術論語六十三篇》是心澄禪師所遺,文中不僅分篇解釋了古傳行字拳術及武術的常規通理,還著重分句解釋俞大猷《劍經》,為內家拳重要文獻。

    《竹林拳譜》除了有《萇氏武技書》的內容,還有與心意融合的“免張通背捶”。

    並且,崔虎剛先生依據不同版本,考證出清代時洛陽字門拳與心意拳融合為一。

    “結合其他清代抄本拳譜證明了,萇乃周所學的洛陽恩師閆氏字門拳,來自湖北嚴氏(或顏氏燕氏等同音字)。從幾個拳譜抄本看,嚴氏及閆氏所傳拳譜,其中已經與心意門拳譜合一。”

    ***崔虎剛《太極拳大發現.續四十三.吳氏澄曰之謎》

    如此,《心意拳譜》是萇乃周先生的作品,還是萇乃周吸收了心意拳譜,就成了一個疑問(這是另一課題)。

    有人認為,在明末清初,陳王廷學的是心意拳。 李濱《陳家溝內家拳溯源》中寫道:“陳家溝秘傳心意六合拳,得於山西鄭氏。鄭氏,即潼關總兵鄭萬年,乃姬龍峰門人。姬龍峰明末清初人,發明六合拳(即形意拳,原南宋周侗,岳飛整理傳播,尊張三峰為祖師),於1640年清兵入關時定型。滿清開國,姬氏年邁,凡有關其所居山西蒲州尊村求藝者,均指示往南山鄭氏處窺習之。”

    唐豪對《三三拳譜》的調研記述

    然而,按照唐豪先生1937年著作《行健齋隨筆》的調研記錄,陳家溝的“六合十大要序”心意拳譜,是經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新安王自誠、乾隆十九年七月汝州王琛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十月汝州馬定振後,與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河南府李某的心意拳論,以及另外一種拳譜合訂成冊,民初由河南陳家溝陳鑫儲存,稱為《三三拳譜》。

    在1733年的時候,陳家溝的陳王廷已經去世,沒有傳下心意拳譜。而萇乃周(1736-1795)即將出世,在1779年的時候,陳家溝還沒有“神而明者,代不數人”的綿拳(太極拳)。

    王堡槍譜的王安民序

    又有人說,有唐村《李氏家譜》的記述,陳王廷是在千載寺,與李巖共同創編的太極拳。這方面做個簡單闡述:(1)陳家溝不認可《李氏家譜》的記錄;(2)去唐村調研的周偉良先生,判斷唐村《拳譜》“不會早於民國”(李鶴林的太極拳譜,與楊氏太極拳類同);(3)千載寺的拳譜沒有“十三勢軟手”,且沒有依據證明早於乾隆年間;(4)《王堡槍譜》中“拳術十三勢身法”,有“金剛三道對”的招式名稱,還有出現趙堡“忽雷太極拳”傳人楊虎(1860-1929)的拳論,推測當地陸續學太極拳的時間為1830~1930年,經歷了陳清平等人改編通背纏拳的過程,在多年後,當地後人對拳譜記述有所增益。

    總而言之:

    1、萇乃周學藝(或換藝交流)陳繼夏,但並沒記述,說明--在乾隆年間,陳家溝還沒有太極拳。

    2、並非萇氏武技有太極拳的影子,而是太極拳的理論,帶有萇氏武技的影子。

  • 3 # 觀音159956217

    武林中各門派拳種交流歷史上很多,特別是大家之間既互防,又互學,惺惺相惜,但對自己弟子要求很嚴,不得相互交流,一是怕弟子修為不夠,在交流時互不服氣而引起爭鬥,從而導致為榮譽爭鬥的門派之爭而結仇。二是從前為餬口,避免各拳門之間因爭奪弟子而互鬥結仇。三是大家之間的交流是相互的,身份地位是平等的,只有拜了師才算是其門徒。

  • 4 # 敏銳遠山tU

    陳家溝有鴛鴦鉞嗎?萇氏有鴛鴦鉞著作嗎?純為胡扯!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是抄自萇氏,卻被本末倒置,既妄且恥,不知羞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寵物,嬌慣子女,萌寵和寶媽流行,那該不該精心善待老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