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做飯的淼淼醬

    家庭分工不同

    有人做經濟支撐,就要有人做家庭支撐

    各頂半邊天

    沒必要就一個話題上升到兩性對立的高度

  • 2 # 亦茶笛安

    再者,一般情況下,爸爸的工作相對而言比較忙,收入比較高,抽出時間或者請假來參加家長會,會造成較大的損失。此期二也!

    三者,爸爸的承受力比較大,或者說,對於問題反應遲鈍些,就是對問題不敏感。把挺嚴重的問題認為成小問題,把小問題給忽略了。所以,孩子爸爸參加家長會時,有可能被老師一頓狂批,這樣的話,反映出來的孩子的問題可能被誇大。而孩子媽媽參加家長會,會細緻一些,老師相對而言也會比較溫柔些。對於孩子發生的問題會說得比較輕微一些。以不使孩子媽媽對於孩子的問題反應不至於過於激烈。家裡人也就更傾向於讓媽媽參加家長會了。此期三也!

    家庭教育是一個共同的問題,誰參加家長會都不會有什麼問題。看家庭裡的情況而定,我們不能一刀切地強烈要求爸爸來參加家長會。適當地提倡一下就好了。

  • 3 # 坦蕩的生活家Co

    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策劃爸爸家長會有啥用!爸爸不也要聽媽媽的嘛。誰有空誰去開就好了嘛。事實上,不僅僅是家長會,孩子很多事情都是媽媽包辦了90%以上,大到孩子生病讀書,小到孩子吃飯穿衣,誰家不是媽媽操心操得希碎。孩子有事第一時間就是喊媽媽,如果恰好看到爸爸,問的絕對是:“爸爸,媽媽呢?”

    我相信中國絕大多啊家庭就是這樣。不是說當爸爸的不負責,恰恰是爸爸負起了最大的責任,那就是賺錢養家。家庭分工就是這樣的,學校提出這個建議純屬挑事!

  • 4 # 純鈞RHGL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家庭結構就這樣,爸爸少出面就對了。

    甭說什麼爸爸不參與家庭教育,就算爸爸參與家庭教育,也不必去參加家長會,甚至應該少參加。何況,爸爸也不該頻繁參與家庭教育。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中國家庭裡,爸爸是一家之主,地位更受看重。

    你見誰下象棋老將過河的?

    簡單說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家裡有什麼事,如果爸爸出面了,通常就顯得事情比較重大。

    對孩子來說,老師見家長,就應該見媽媽。如果把爸爸鼓搗出山了,孩子的心理壓力會增大好幾倍。

    教育不是為孩子嗎?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為孩子著想。你把爸爸搬出來,給孩子那麼大的心理壓力,你是想把孩子教育成才,還是想讓孩子PTSD呀?

    非得死乞白賴見爸爸,老師自己沒爸爸嗎?

    而且你想,爸爸,那是一家的底牌。總把底牌亮出來,見太多了,底牌就不值錢了。

    老師見爸爸見多了,爸爸的這種“大軸”“底牌”的分量就沒了。當爸爸的在老師面前沒分量,這不也是個大問題嗎?

    往後孩子再有什麼事,爸爸的決策力、執行力就容易受到質疑。再有事老師見誰?見祖宗啊?

    比如你看兩國之間,有什麼事要商量,通常都是派遣使者。除非事特別大,皇帝不出面。雞毛蒜皮的事也讓皇帝出面商談?你看古今中外幾千年來有那麼沒溜的國家嗎?

    不是說懷疑老師一定會看輕爸爸。但最起碼從孩子的角度講,我們要讓孩子有一個認知——當爸爸出面時,說明事情比較重大。爸爸出面,表示更鄭重、更嚴肅,孩子有了這個認知,當爸爸出面處理什麼事時,孩子也會更用心。

    為什麼我說“爸爸不該頻繁參與家庭教育”?同樣的道理。爸爸需要維持自己在孩子心裡的一種高階地位,不能太接地氣,不然的話,爸爸說話就鎮不住孩子了。

    當然,有的家庭是媽媽出面時表示更鄭重、更嚴肅,各家的情況不同。但總之,家裡必須得有個高高在上的家長,在孩子心裡分量不同。

    你想想我們過去那些所謂書香門第,那些世家,你就明白了。

    口口聲聲為孩子,就要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從其他角度考慮,得出的答案都是錯的。

    家裡有一位在孩子心裡分量不同的家長,這就夠了。這位家長不必頻繁參與教育,他的功能是“鎮場子”。

    現在有很多家庭教育失敗,正是因為家裡沒有一位能壓得住場子的重量級人物。

    家庭教育,就得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糖和鞭子雙管齊下。光有糖沒有鞭子,家長說話在孩子心裡沒分量,能把孩子教育好了就全靠天降奇蹟了。

    至於教育科學院,很顯然,他們不懂教育。他們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沒替孩子想過,他們連一個家庭的基本結構和維持原理都不懂,做的調查純粹是浪費公帑,沒有任何價值。

    也不要說什麼獨角戲、喪偶式育兒。什麼叫喪偶式育兒?媽媽在前線對付熊孩子,爸爸在後勤支援媽媽,這不叫喪偶,這叫分工明確。只有爸爸什麼都不管,媽媽不得不前線後勤一手抓,這才叫喪偶呢。

    要是這樣,都喪偶了,再找一個不行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情世故“高手”,都有哪些精明的“小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