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電纜的鋪設一共分為3步,每一步都直觀重要,不容有失!
第一步:探測海床形狀,設計鋪設路線
海洋深處,地形十分複雜,有高山,有深澗,凹凸不平,找到一條距離最短、地形最平穩的路線,是鋪設海底電纜的關鍵。
距離最短,減少不必要的彎度和扭曲,可以讓整個專案使用最小的用纜目標,避免電纜浪費;
地形最平穩,可以保證電纜平穩,不會因為承受巨大的張力而損壞。
這一步需要用到海床探測儀,繪製出一份海床3D圖形,參考電纜的軟硬程度,參考海底的水流情況,參考海底的生物情況,透過電腦計算,找到一條最佳路線。
電纜過硬,則應該避開高低起伏過大的區域,避開海底水流複雜的區域,以免電纜受自然因素損壞。
確定好一條路線之後,需要遠端操控一艘深海探測器,對該路線進行實地考察,確定路線真實有效。
第二步:鋪設電纜
鋪設電纜需要用到一艘大型運輸船,船隻上配備一個超大號的轉盤,電纜被盤在轉盤,鋪設之前,先將電纜的一端固定起來,隨著運輸船的緩慢前進,轉盤開始轉動,電纜被慢慢鋪在海床上。
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
電纜的軟硬程度,海床的起伏特徵,運輸船的航行速度,海底的洋流情況……
以上這些因素,任何一項出現問題,電纜就不可能準確落在之前設定的路線上,甚至可能因為承受了巨大的張力而斷裂,只有使用計算機精確計算,將所有的因素考慮在內,才能控制電纜的鋪設角度,使其準確降落在規定路線上。
第三步:掩埋電纜
海底的情況錯綜複雜,除了自然因素之外,生物因素也有可能導致電纜損壞,比如鯊魚撕咬電纜,西方某國家在回收海底電纜的時候,就曾在舊電纜上發現了鯊魚的牙齒。
為了避免鯊魚撕咬而造成巨大的損失,在鯊魚活躍的區域,電纜不能直接鋪在海床上,還需要將其掩埋保護起來。
這一步需要用到海底機器人,它能準確抓取電纜,挖出軌道,將電纜放進軌道並掩埋。
做完以上3步之後,海底電纜就鋪設完成了。
一般情況下,海底電纜的使用壽命是25年,可是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電纜通常無法使用25年,十幾年就要進行一次更新換代,被換下來的舊電纜回收價值極高。
人類為什麼要費大力氣鋪設海底電纜,海底電纜的作用是什麼?
海底電纜共分為兩種,一種是海底通訊資料傳輸電纜,一種是海底電力傳輸電纜,種類不同,作用也不同。
一:海底通訊資料傳輸電纜的作用
洲與洲之間的通訊資料傳輸,一共有2種方式,一種是電纜傳輸,一種是衛星傳輸,其中,電纜傳輸佔比95%,衛星傳輸佔比5%。
海底通訊電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50年,當時,英國和法國修建了一條海底通訊電纜,傳輸效果極佳,後來,各個國家都開始修建海底通訊電纜,中國在1988年也成功鋪設了第一條海底電纜,正式進入網際網路時代。
海底通訊資料傳輸電纜的作用很簡單,有了它,就有了網際網路,沒有它,就只是區域網,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個世界聯網,都需要使用海底電纜!
截止到2019年為止,全世界一共有420條海底電纜,看似不多,其實總長度超過140萬公里,可以繞地球35圈,正式有了它們的存在,整個世界的資訊才能共享和傳輸。
海底電纜躺在海底,有被摧毀和切斷的風險,相比較之下,衛星傳輸好像更靠譜一點,可為什麼海底電纜佔比95%,衛星傳輸只佔據5%呢?
這是海底通訊電纜的通訊能力更強,一條海底電纜的傳輸能力,相當於2000顆衛星的傳輸能力,差距還是蠻大的。
這一切都得益於海水,海水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充滿力量,它可以有效防止外界電磁波的干擾,提升海底電纜的傳輸能力,速度非常快,延遲相當低。
鋪設海底電纜的成本很高,但發射衛星的成本更高,而且,海底電纜的使用壽命長達25年,使用完成之後,還有回收再利用的價值,反觀通訊衛星,使用壽命短,且無法回收。
整體來說,海底電纜還是比較完美的,只要不被切斷,就沒有任何的維護費用,可以順利使用20多年。
二:海底電力傳輸電纜的作用
海底電力傳輸電纜,顧名思義,主要的作用就是進行電力傳輸,無論是島嶼之間的電力傳輸,還是大陸之間的電力傳輸,都需要用到海底電纜。
與通訊電纜不同的是,電力電纜一般不連線其他國家,長度也不會達到成千上萬公里,海底電纜一般只連線大陸的島嶼,或者是大陸兩座沿海城市之間的電力傳輸,所以長度比較短,成本也比較低。
普通城市之間的電力傳輸,使用電塔是最合適的,也是最方便的,可是大陸和島嶼之間的電力傳輸,使用電塔是不太現實的,必須要使用海底電纜,才能保證供電。
相較於陸地電力傳輸系統來說,海底電纜不會受到山川河流、城市農村的限制,不需要架設在半空中,海底的鋪設相對較為簡單,施工的過程很快,而且,電纜鋪設在海底,如果沒有重大的自然災害,一般不容易損壞,而放在地面上的電力設施,則容易受到人為影響的破壞。
以上便是海底通訊傳輸電纜和海底電力傳輸電纜的作用了,功能不同,各有千秋!
總的來說,海底電纜的鋪設屬於超難度基建工程,施工的難度極大,考慮的因素極多,可正是2因為海底電纜的存在,世界才能擁有網際網路,島嶼才能擁有充足的電力供應。
海底電纜的鋪設一共分為3步,每一步都直觀重要,不容有失!
第一步:探測海床形狀,設計鋪設路線
海洋深處,地形十分複雜,有高山,有深澗,凹凸不平,找到一條距離最短、地形最平穩的路線,是鋪設海底電纜的關鍵。
距離最短,減少不必要的彎度和扭曲,可以讓整個專案使用最小的用纜目標,避免電纜浪費;
地形最平穩,可以保證電纜平穩,不會因為承受巨大的張力而損壞。
這一步需要用到海床探測儀,繪製出一份海床3D圖形,參考電纜的軟硬程度,參考海底的水流情況,參考海底的生物情況,透過電腦計算,找到一條最佳路線。
電纜過硬,則應該避開高低起伏過大的區域,避開海底水流複雜的區域,以免電纜受自然因素損壞。
確定好一條路線之後,需要遠端操控一艘深海探測器,對該路線進行實地考察,確定路線真實有效。
第二步:鋪設電纜
鋪設電纜需要用到一艘大型運輸船,船隻上配備一個超大號的轉盤,電纜被盤在轉盤,鋪設之前,先將電纜的一端固定起來,隨著運輸船的緩慢前進,轉盤開始轉動,電纜被慢慢鋪在海床上。
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
電纜的軟硬程度,海床的起伏特徵,運輸船的航行速度,海底的洋流情況……
以上這些因素,任何一項出現問題,電纜就不可能準確落在之前設定的路線上,甚至可能因為承受了巨大的張力而斷裂,只有使用計算機精確計算,將所有的因素考慮在內,才能控制電纜的鋪設角度,使其準確降落在規定路線上。
第三步:掩埋電纜
海底的情況錯綜複雜,除了自然因素之外,生物因素也有可能導致電纜損壞,比如鯊魚撕咬電纜,西方某國家在回收海底電纜的時候,就曾在舊電纜上發現了鯊魚的牙齒。
為了避免鯊魚撕咬而造成巨大的損失,在鯊魚活躍的區域,電纜不能直接鋪在海床上,還需要將其掩埋保護起來。
這一步需要用到海底機器人,它能準確抓取電纜,挖出軌道,將電纜放進軌道並掩埋。
做完以上3步之後,海底電纜就鋪設完成了。
一般情況下,海底電纜的使用壽命是25年,可是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電纜通常無法使用25年,十幾年就要進行一次更新換代,被換下來的舊電纜回收價值極高。
人類為什麼要費大力氣鋪設海底電纜,海底電纜的作用是什麼?
海底電纜共分為兩種,一種是海底通訊資料傳輸電纜,一種是海底電力傳輸電纜,種類不同,作用也不同。
一:海底通訊資料傳輸電纜的作用
洲與洲之間的通訊資料傳輸,一共有2種方式,一種是電纜傳輸,一種是衛星傳輸,其中,電纜傳輸佔比95%,衛星傳輸佔比5%。
海底通訊電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50年,當時,英國和法國修建了一條海底通訊電纜,傳輸效果極佳,後來,各個國家都開始修建海底通訊電纜,中國在1988年也成功鋪設了第一條海底電纜,正式進入網際網路時代。
海底通訊資料傳輸電纜的作用很簡單,有了它,就有了網際網路,沒有它,就只是區域網,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個世界聯網,都需要使用海底電纜!
截止到2019年為止,全世界一共有420條海底電纜,看似不多,其實總長度超過140萬公里,可以繞地球35圈,正式有了它們的存在,整個世界的資訊才能共享和傳輸。
海底電纜躺在海底,有被摧毀和切斷的風險,相比較之下,衛星傳輸好像更靠譜一點,可為什麼海底電纜佔比95%,衛星傳輸只佔據5%呢?
這是海底通訊電纜的通訊能力更強,一條海底電纜的傳輸能力,相當於2000顆衛星的傳輸能力,差距還是蠻大的。
這一切都得益於海水,海水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充滿力量,它可以有效防止外界電磁波的干擾,提升海底電纜的傳輸能力,速度非常快,延遲相當低。
鋪設海底電纜的成本很高,但發射衛星的成本更高,而且,海底電纜的使用壽命長達25年,使用完成之後,還有回收再利用的價值,反觀通訊衛星,使用壽命短,且無法回收。
整體來說,海底電纜還是比較完美的,只要不被切斷,就沒有任何的維護費用,可以順利使用20多年。
二:海底電力傳輸電纜的作用
海底電力傳輸電纜,顧名思義,主要的作用就是進行電力傳輸,無論是島嶼之間的電力傳輸,還是大陸之間的電力傳輸,都需要用到海底電纜。
與通訊電纜不同的是,電力電纜一般不連線其他國家,長度也不會達到成千上萬公里,海底電纜一般只連線大陸的島嶼,或者是大陸兩座沿海城市之間的電力傳輸,所以長度比較短,成本也比較低。
普通城市之間的電力傳輸,使用電塔是最合適的,也是最方便的,可是大陸和島嶼之間的電力傳輸,使用電塔是不太現實的,必須要使用海底電纜,才能保證供電。
相較於陸地電力傳輸系統來說,海底電纜不會受到山川河流、城市農村的限制,不需要架設在半空中,海底的鋪設相對較為簡單,施工的過程很快,而且,電纜鋪設在海底,如果沒有重大的自然災害,一般不容易損壞,而放在地面上的電力設施,則容易受到人為影響的破壞。
以上便是海底通訊傳輸電纜和海底電力傳輸電纜的作用了,功能不同,各有千秋!
總的來說,海底電纜的鋪設屬於超難度基建工程,施工的難度極大,考慮的因素極多,可正是2因為海底電纜的存在,世界才能擁有網際網路,島嶼才能擁有充足的電力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