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筒港邊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林公的最後十年,困頓之中,其言行仍在兼濟天下。世事任滄桑,我自踐我道。為天下蒼生計,為民族興亡計,未嘗一日而忘失。

    一紙發配新疆,中途開封治水半年,平定水亂之後,繼續發配伊犁。在新疆六年,屯田墾荒二十餘萬畝。伊犁將軍感動上書,讚揚其人,要聖上重新啟用。後林公,任陝西巡撫,雲貴總督等職。朝延的棟樑之臣,哪裡需要就往哪裡去。

    太平天國起義,清延無人可用,又啟用林公任欽差大臣往廣西督軍務,病逝於途中。

    林公胸懷天下,蒐羅各國資訊,得【四洲志】一書,後轉交魏源,成【海國圖志】之基礎。可謂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開導民風之先。

    而林公與左宗堂的一晤,又為左將來的平定新疆打下了歷史的伏筆。

    偉哉!斯人,無愧於民族英雄之名!

  • 2 # 文藻巧翁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竣村退叟。父林賓日,以教書為生。則徐四歲蒙,童年以擅文知名。中秀才後就讀於鰲峰書院,1804年中舉,1806年秋,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記,1807年初入福建巡撫張師誠幕,1811年中進士。1814年授編修。歷任國史綰協修、撰文官、翻書房行走、清秘堂為事、1816年丙子江西鄉試副考官和1819年已卯會試同考官、雲南鄉試正考官、江南監察御史。1820年任浙江杭嘉湖道。1821年,藉口父病辭官回籍。1822年署浙江鹽運使。1823年初升任江蘇按察使,署江寧布政使。1827年補陝西按察使、署布政使。年末父病故回籍守制。1831年,又謂江寧布政使、升任河東河道總督。1832年春,調江蘇巡撫。1837年初,升湖廣總督。1838年11月9日,旨召林則徐進京,12月26日到京,光緒帝連續八次召見議禁菸方略。12月31曰特命為欽差大臣加兵部尚、右都御史銜。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門銷煙。1840年1月5日,實授林則徐兩廣總督。6月,英軍發動侵華戰爭,8月道光帝改變對英抵抗態度。不久,連下旨斥責林則徐辦理不善,命即來京候議。11月派琦善議和,訂立穿鼻草約,美點香港,琦善獲罪,鎖拿解京。1841年4月,賞林則徐四品卿銜,赴浙江軍營。6月28日,道光帝又以廣東戰敗,歸咎林則徐辦理不善,革去四品卿銜,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罪”。

    赴戍途中,黃河在開封祥符決口,奉旨赴祥符工地効力。1842年3月峻工,仍赴戍地。12月10日,抵達伊犁。在戍所時刻不忘國事,帶病研討新疆史地,講求防邊強邊之策,協助廢地墾務,興修水利,奉旨歷勘南疆墾地,推廣坎兒井和紡車。1845年11月釋還。12月2日,命以三品頂戴署陪人甘總督。1846年4月,投陝西巡撫。1847年4月,升雲貴總督。1848年赴大理鎮壓各地漢、回人民起義。1849年8月,因病重奏請開缺,回鄉治病。1850年4月,返抵福州。時廣西天地會起義蓬勃發展,清廷震驚,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迅速前往鎮壓。11月5日,自福州啟程,11月22日,逝於廣東普寧縣行館。終年66歲。死後晉贈太子太傅,諡文忠。所遺奏稿、日記、公牘、書札、詩文等輯為《林則徐集》。

  • 3 # 吟唱歌單

    在林則徐生命的最後十年,林則徐選擇了緘默不語。

    到了新疆伊犁之後,林則徐更是三緘其口,對於國家時局,尤其是東南形勢,更是一言不發。但是林則徐什麼都不說,並不意味著他什麼都不做。儘管他本人是戴罪之身,但是仍然為邊疆的安全日夜操勞。例如,林則徐見新疆西部毫無戰守準備,便提醒伊犁將軍注意備邊,實邊,實行屯田政策。林則徐還在伊犁倡導人民墾荒,疏浚河道,修造水渠。他還向當地人傳播內地的先進農業生產和紡紗織布技術,並把南疆人傳統的灌溉方法推廣到缺水的吐魯番地區。

    在新疆生活了三年的林則徐終於獲釋東歸,後來,他也曾擔任過陝西巡撫,雲貴總督。在任上,她還是一如既往的兢兢業業,本本分分,以一個忠誠聽話的臣子形象,繼續為清王朝效力。1850年,剛剛辭官回鄉的林則徐又受朝廷差遣去廣西督辦軍務,可惜天不假年,林則徐最終還是在廣東普寧病逝,享年65歲.

    林則徐去世之後,咸豐皇帝表示了極大的悲痛,他寫了一幅輓聯來表彰林則徐一生的功績;“答君恩清慎忠勤,數十年盡瘁不遑,解組歸來,猶自心存君國。殫臣力崎嶇險阻,六千里出師未捷,騎箕化去,空教淚灑英雄。”生榮死哀,極盡恩寵。可是斯人已去,這些空洞的話語只能於事無補,林則徐最終還是帶著無盡的遺憾和許許多多想說卻沒能說出口的話。

  • 4 # 紅嶺晨鐘

    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黻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林則徐實在有兩個,一個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則徐,一個是真正的林則徐。前一個林則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戰百勝的;後一個林則徐是慢慢覺悟了的,讓主持清議計程車大夫睡在夢中,讓國家日趨衰落,而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譽去與時人奮鬥的。”這話我個人覺得說的未免有些偏頗。

    事實上,林則徐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之並沒有緘默不語,沉默不言。而是說了沒人聽,他猶豫彷徨了。在貶到伊犁“戍邊贖罪”前,他隨口吟誦,寫下兩首七律詩。這兩首詩的第二首十分著名,即《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我們拆開來看,每句都從不同角度體現了林則徐這十年的心路歷程,力不從心,奈何奈何。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林則徐心境的變化還是得從虎門銷煙說起。1839年,時年五十四歲的林則徐奉道光皇帝的旨意南下廣州查禁鴉片。起初,這位欽差大臣也是躊躇滿志,並豪言“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人一日不回”。虎門海上的的滾滾濃煙,三元里人們的英勇反抗都極大地鼓舞了華人的志氣。但是由於當權者的昏庸無能,鴉片戰爭還是最終以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而宣告失敗。林則徐也被道光皇帝以“誤國誤民,辦理不善”的罪名發配新疆伊犁。

    昨日功臣,今日罪臣;昨日恩寵,今日流放。都說伴君如伴虎,真是絲毫不假。面對險惡的環境,昔日那個豪情壯志的林則徐只好選擇沉默以對,那個曾懷著“死生有命,成敗在天”的林則徐在現實面前只能低頭,才能使自己有一線生機。毫不誇張地說,隨著虎門銷煙中散去的硝煙,林則徐心中曾經擁有的雄心壯志也日漸消失。

    此時的他無能為力,深感自己是一個力量微弱但卻負重任已久的人,早已經深感身心俱疲,如果再繼續下去,自己衰弱的體質,平庸的才能必定無法勝任。這一聯,看似是詩人表達一種解脫之感,但實則是正話反說,內心充滿了憤懣無奈之感,正如當年孟浩然多次碰壁,寫下了“不才明主棄”這樣的詩句,可以說是一種無聲的反抗和哀嘆。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左傳》中記載鄭國大夫子產,因為改革賦稅制度而遭到利益既得者的攻擊,但是他卻說:“何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林則徐化用此典故,語意急轉,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名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只要對國家有利的事情,我無論生死都會去做!此句一出,那種大無畏的愛國精神,那種不計較個人得失的高尚情操更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林則徐生命的最後十年,林則徐選擇了緘默不語,但是他仍是壯心不已,他和老友魏源抵足而眠,縱論洋務;在河南開封,參與修復黃河大堤,苦苦堅持;在湖南湘江,與青年才俊左宗棠徹夜暢飲,談笑風生。仍是心懷天下,用實際行動踐行者自己為國為民的思想理念。

    到了新疆伊犁之後,林則徐對於國家時局,尤其是東南形勢雖什麼都不說,但並不意味著他什麼都不做。儘管他本人是戴罪之身,但是仍然為邊疆的安全日夜操勞。例如,林則徐見新疆西部毫無戰守準備,便提醒伊犁將軍注意備邊,實邊,實行屯田政策。林則徐還在伊犁倡導人民墾荒,疏浚河道,修造水渠。他還向當地人傳播內地的先進農業生產和紡紗織布技術,並把南疆人傳統的灌溉方法推廣到缺水的吐魯番地區。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的確,為了國家,林則徐一點也不惜命,不避禍。但鴉片戰爭之後,他變了。這場爆發在兩個文明之間的不對稱戰爭,讓林則徐備受打擊。由於清廷將中英開戰歸咎於林則徐禁菸不善,自戰事不利於清廷開始,朝中關於林則徐的非議便鋪天蓋地。在許多人口中,若要與英國議和,首先就要懲辦林則徐,宛如南宋初年,要與金朝議和就得懲辦嶽武穆一樣。

    在前往新疆的途中,林則徐寫信給朋友。在信裡,林則徐談起中英差距。說的很透徹、很形象,這大概是最早透露出“向西方學習”的意思。然而緊跟著,林則徐又寫了一句話,特別囑咐收信人“不要給別人看”。也就是說,他並不打算將這一想法公諸於世。獲釋東歸後,他也曾擔任過陝西巡撫,雲貴總督。在任上,她還是一如既往的兢兢業業,本本分分,以一個忠誠聽話的臣子形象,繼續為清王朝效力。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現在雖然不再擔任要職,但是,即便是被貶謫到邊疆地區,仍然可以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當然,他說被貶是“君恩厚”,這話未免帶點反說的意味,又說“戍卒宜”,雖然有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但仍然可見,詩人即便面對貶謫,也仍然想著為國家發一分光和熱。更多的時候,林則徐已經變得不再豪言壯語,更多的是“養拙”於平淡的日常生活之中。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這裡使用了一個典故:宋真宗聽說隱者楊樸擅詩,想要徵召入朝,但楊樸不願為官,所以當宋真宗問他“此來有人作詩送卿否?”楊樸便回答說:“臣妻有一首雲:更休落魄貪杯酒,且莫猖狂愛吟詩;今日捉將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真宗聽說完,心裡便明白了楊樸的意思,哈哈一笑,放其回山裡去了。

    林則徐使用這個典故寫詩贈給妻子,可見其當時的心情之複雜。要知道,林則徐為國家利益奔波,反而遭人陷害被貶,現在又即將遠離妻子家人前往伊犁,內心本應當是痛苦的,但是,他表達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心聲之後,竟然能夠灑脫一笑,在末尾留下這樣生動的語句,內心的悲愴變成了曠達,可以說是淚中帶笑的,但也正因為這樣,變得更加感人。

    林則徐去世之後,咸豐皇帝表示了極大的悲痛,他寫了一幅輓聯來表彰林則徐一生的功績;“答君恩清慎忠勤,數十年盡瘁不遑,解組歸來,猶自心存君國。殫臣力崎嶇險阻,六千里出師未捷,騎箕化去,空教淚灑英雄。”生榮死哀,極盡恩寵。可是斯人已去,這些空洞的話語只能於事無補,林則徐最終還是帶著無盡的遺憾和許許多多想說卻沒能說出口的話,進了墳墓。

  • 5 # 這個世界很名謠

      絕大多數人知道林則徐均是因為虎門銷煙,的確這是他一生當中最被後人所銘記的,但事實他一生憂國憂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惜的是生不逢時,終其一生為著腐朽無能的清王朝服務。

      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失敗後,被朝廷議和派們排擠當成替罪羊流放至新疆伊犁,嚐盡冷暖,後至1845年被道光重新重用,進行穩定陝西局式,安定後又調任雲貴總督,二年後又被任命為欽大臣,派往廣西平定反清武裝,途中於1850年11月22日病逝於潮州普寧縣行館,終年66歲。

      林則徐的一生無論在任何時段都是在憂國憂民中度過,是彼時腐敗不堪的朝廷當中難得的人才和好官,才會被後世敬仰,只是他打開了時代的大門的同時也開啟了民族的百年亂世,這也是他身處腐朽統冶者時代的悲哀。

    林則林實則是文臣出身,朝廷對他的貢獻其實是非常認可的,死後諡號“文忠”,晉贈太子太傅,照總督例賜卹,歷任一切處分悉行開復,從這個角度而言,林則徐的晚年結局算不上悽慘。

    林則徐的人生,有三首其所作的詩句可以作為縮影,從而能夠窺一斑而見全貌:

    1.春雷欻破零丁穴,笑蜃樓氣盡,無復灰然

    禁菸運動就像春雷一樣震毀了英國鴉片販子在零丁洋上的巢穴,笑看英國侵略者銳氣已盡,切莫使他們死灰復燃。

    2.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情到處開”

    我離開出去遠行,無論到哪裡,都會敞開寬闊的胸懷,我們要樂觀曠達,心裡不要難受悲哀。

    3.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將不顧生死,難道能因為有禍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嗎?

    林則徐的一生,是時代進步的縮影,也正是因為有了千千萬萬與他一樣的人,才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作為身處現代文明社會的我們,理應在敬仰先人的同時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時代的郭嘉厲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