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城影隨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東漢末潁川人,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郭嘉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厲害的。郭嘉自幼身懷大志,見識深遠。他的優點與缺點一樣突出,他行為不治檢,為當世一些名士所不喜,又為權貴所賞識。郭嘉喜歡他的人,稱讚他為“三國第一謀士”、“鬼才”,不喜歡他的人稱之為“敗類”、“小人”,那麼,郭嘉到底是不是三國第一謀士?與諸葛亮相比誰更厲害呢?

    郭嘉、諸葛亮,此二人都是三國時代,出名的謀士,可謂才高八斗,如果要將二人做一個比較,孰高孰下一時間難以決斷,那麼我們可以試著分析、比較下二人的差異。首先,我們先來說郭嘉。

    鬼才郭嘉VS諸葛孔明

    郭嘉此人是個極熱衷於追求功名的人,因此他能幾經易主,最終找到明君,他選擇曹操除了自己眼光獨到以外,還是他性格的使然,他“不治檢”的行為跟曹操的品行還是比較相像,又愛賭,很多決策比其他人要放得開,採取博弈的態度放手大膽去做,往往能夠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像徐州戰役,官渡大戰,和遠征烏桓。

    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隅,虎爭天下。在這種情況下,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建安二年,袁紹寫信羞辱曹操,郭嘉於此時提出的十勝十敗的理由,很具說服力,不但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也使得郭嘉穩穩進入曹操智囊團排位的前五名。建安三年,劉備為呂布所破,只得依附曹操,一時間怎麼處理劉備成為了問題,郭嘉獻言先留著劉備,以彰顯曹操惜才的美名,但同時又看出劉備絕不甘屈居人下。後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就在大家都要放棄之時,郭嘉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並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呂布果真被拿下。

    再比如官渡之戰,曹操大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曹操擔心劉備在背後放自己冷槍,正面的強敵已難於應付,還要不要留點軍力來防備劉備,郭嘉說可以,並接著道來,袁紹決斷猶豫,此時出擊必中,而劉備勢力還很弱,掀不起大浪。事情果真如郭嘉所言,在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之時,又一個令人不安的訊息傳到曹營,江東豪傑孫策也準備發兵偷襲曹操位於許都的根據地。這個訊息無疑是晴天霹靂,許都是曹操的老窩,要是許都淪陷,整個軍隊就垮掉了,在此緊急關頭郭嘉居然提出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見解,讓曹操不必去搭理孫策,孫策剛剛吞併江東,所殺的都是英雄豪傑。而孫策本人又輕率疏於防備,雖然擁有百萬之眾,但和孤家寡人無異。斷言他必定死於刺客之手,結果又被郭嘉言中,此戰又為郭嘉的神機妙算添上一筆。

    207年,袁尚像喪家犬一樣逃入烏桓,曹操考慮到遠征去打袁尚,仍不放心在自己背後的劉備,不打算追擊的,郭嘉此時丟擲了與眾人不同的意見,他覺得袁尚與胡人的關係一向不錯,如果讓他過去,一定會助長其勢力,而劉表只是個政客只會空談理論,必定會對劉備有所戒備,郭嘉的觀點一針見血,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進兵遼東。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

    從這些戰役裡面,可以很清楚的發現他那賭徒性格。公元198年,敗呂布,賭袁紹不及來犯,他贏了,那一年他二十八歲;公元200年,提出“十勝十敗”穩定人心,堅決與袁紹一戰,賭袁紹用人不當行事優柔,他贏了,那一年,他三十歲;公元207年,排眾議,出兵烏桓,掃除南下的後顧之憂,賭烏桓驕兵心態,沒有地利,賭的就是天時和人和,這一戰更是賭上了他的性命。那一年,他三十六歲。

    在三國的歷史裡,所有謀士都無可避免的因諸葛亮的光芒而黯淡。諸葛亮與郭嘉賭徒般的博弈不同,諸葛亮更加全面、保守,而且不如郭嘉那樣功利,他只想事成之後,功成身退。是非常儒家式的人物,行事皆以“仁義禮德”為重,也因此得到老羅的青睞而大肆渲染其偉大。郭嘉則更像是個西晉時計程車人,不拘小節,更是藐視禮法,行為可謂十分不“檢點”。

    對於諸葛孔明這個信守“仁義”、“道德”的謀士,生前都將他捧到聖壇,被冠以許多頭銜,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軍事家。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幾乎劉備所有的政治、軍事活動,都有諸葛亮的出謀畫策,所有的戰役都離不開諸葛亮的參謀。他智計多端,料事如神,劉備無不言聽計從。並且,三顧茅廬的故事,更是成為了後來士人以才為傲的典範。他治國的能力確實是那個時代所令人注目的,除了幫劉備巧取豪奪巴蜀,他還將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經歷了漢中爭奪戰、彝陵之戰、出征南蠻,還有六次北伐,蜀國居然沒有出現較大的民變,形勢還比較穩定,說明諸葛亮治理能力是沒得話說的,諸葛亮帶兵打仗確實不怎麼樣,在三國演義裡,什麼“草船借箭”,什麼“火燒赤壁”把諸葛亮說得跟神人一樣,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諸葛先生的軍事能力真不怎樣。有史籍作證:“(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對此,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可見一斑。

    所以,當這些真實的歷史弄清楚以後,你會發現諸葛亮除了平定南蠻那隻會蠻打蠻幹的人部落外,居然沒有打過多少漂亮的戰。軍事上的事情基本不讓諸葛亮摻和,在這一點上,諸葛亮確實比不上為曹操效力的郭嘉。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到柴桑去見孫權,促成了孫劉聯盟的形成,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以後就跟隨在周瑜水軍的後面,回到了劉備的駐地樊口。《三國演義》上所寫的那些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等情節,都是小說家之言,並不是史實。火燒戰船是周瑜和黃蓋謀劃的,並沒有諸葛亮參與謀劃。我們在史書上並沒有見到諸葛亮提出過什麼奇謀佳策。

    接下來諸葛亮和趙雲隨劉備出征荊州南部四郡,四郡皆降。這時諸葛亮才第一次有了官職,他就在這些地方住了幾年,與劉備基本沒有什麼策略上的交流。建安十六年,劉備進川,把龐統、法正帶去當參謀,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等留守荊州。只是到了取蜀戰爭的後期,才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川,諸葛亮並沒有起到多大的參謀作用。此後的十年間,劉備幾乎都沒帶諸葛亮玩兒。總的看來,在劉備生前,除了早期的赤壁之戰和作戰不多的進軍荊州南部四郡,他基本上都是遠遠地觀戰,沒有出手過劉備的軍事,反觀,曹操走哪裡都把郭嘉帶上,郭嘉為他戰呂布、破袁紹、討二袁、徵烏桓,屢屢立下大功,可見劉備在軍事上所信任和依靠的,不是諸葛亮。

    由此可知,在謀略上諸葛亮確實不如郭嘉,而郭嘉在人品卻不如諸葛亮,但是這並不妨礙郭嘉幫助曹操奠定了一統天下的基礎,相反,諸葛先生恪守著條條框框,卻始終沒能為劉備在偌大的中原拼得一席之地。

  • 2 # 澤儒天下

    三國時期湧現的謀士眾多,但大放異彩的卻沒有幾個,最常被人提起的便是諸葛亮、司馬懿之流,其中諸葛亮簡直可稱之為三國謀士的代表,謀士之中,地位爬得最高的一人。

    但近幾年來,網上流傳一句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郭嘉和諸葛亮確實是三國眾多謀士中非常特殊的兩位,諸葛亮對劉備而言,其意義就如同郭嘉對曹操,就連毛主席都曾把兩人相作比較點評。

    那毛主席是如何評價二人的呢?郭嘉真的比諸葛亮厲害嗎?

    毛主席

    郭嘉其人——慧眼識明主

    要想知道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先分析兩人的生平。

    歷史上的諸葛亮,其事蹟廣為流傳,而郭嘉則是因為過早去世,導致他的事蹟隨著時間掩埋,故此筆者重點分析郭嘉的生平,再簡單回顧諸葛亮的事蹟,方能作出評斷。

    郭嘉於公元170年出生在潁川(今河南),年少時素有抱負。

    公元190年,年僅二十歲的郭嘉便已看出,漢朝即將大亂,屆時群雄並起,自己必須早些做準備,為此他私底下廣結英豪,不過在為人處世上卻極為低調,是抱著“慧眼觀世態”的態度靜待時機。

    這一點,與諸葛亮隱居南陽時的心態非常一致,果然聰明人都是有共同點的。

    到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郭嘉終於找到機會,投到袁紹的麾下。

    袁紹是早期東漢動亂初時就崛起的梟雄,崛起的時間比劉備、曹操要快,所以當時郭嘉才會認為投靠到他麾下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沒過多久他卻離開了,原因很簡單,用郭嘉的話來說就是:“袁公雖然效仿古人禮賢下士,但也只是一味模仿,並不懂得如何任用人才。他思慮雖多但不得要領,腹有謀略卻缺少果斷,與他共事難以建立霸業!”

    沒過多久,曹操軍中的謀士戲志才死去,此人是曹操的左膀右臂,他的死讓曹操頗受打擊,此時,與郭嘉認識且是同鄉的荀彧將郭嘉推薦給曹操。

    曹操見到郭嘉之後,與他一番長談,論當今天下大勢,郭嘉將自己心中的才學發揮得淋漓盡致,對當下時事的分析深受曹操認同,兩人談完後,曹操宣佈:“日後能助我建立霸業者,非郭嘉莫屬!”

    郭嘉也非常感激,當場也表示:“我終於找到真正的明主!”

    郭嘉選擇曹操的理由非常簡單,其實從他離開袁紹時所說的話,就能知道,郭嘉想要找一個什麼樣的主公。

    郭嘉說過,袁紹只是模仿古人禮賢下士,其實不知如何任用人才,思慮雖多但不得要點,有謀略無決斷。

    所以,郭嘉的擇主標準其實是:慧眼識英才,把擁有不同才能的人安排到合適的位置,有勇有謀,腹有韜略。

    而歷史上的曹操被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正是郭嘉心中的理想明主啊!所以說,曹操慧眼識英才,任用郭嘉;而郭嘉慧眼識明主,讓自己從此有了大放異彩的機會。

    郭嘉其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郭嘉遇到曹操後,當真是魚兒回到了江河裡,開始展露他的腹中奇謀。

    他擅長分析形勢,把握敵人的心理,尤其是對於敵軍內部各種形勢的判斷相當犀利、一針見血,幫助曹操多次獲得不可思議的勝利。

    建安二年,曹操猶豫要不要與袁紹決裂,郭嘉向曹操分析,言明曹操有十條獲勝的理由,而袁紹則有十條失敗的理由,這就是著名的“十勝十敗論”。他的分析徹底將曹操征服,為後來的官渡之戰獲勝埋下伏筆。

    建安三年,劉備來投靠曹操,曹操猶豫要不要殺劉備,郭嘉向曹操分析了一番,表明一個觀點:殺劉備,弊大於利。

    當時曹操還沒有統一北方,正需要吸引謀士和武將前來投靠,必須表明自己“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所以郭嘉認為:劉備還不能殺,但劉備心有抱負,不可不防。

    曹操為之認同,可惜曹操妄圖打動劉備追隨自己,對劉備太過大意導致放虎歸山,他自己也很後悔沒有聽郭嘉的建議。

    劉備(劇照)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攻打徐州,將呂布圍困在下邳,呂布當起了縮頭烏龜,曹操圍城打了半年都沒有打下來,甚至產生放棄的念頭。

    郭嘉又獻奇謀,認為攻城的一方既已精疲力盡,那守城的一方必定也臨近崩潰的邊緣。曹操聽取建議,發動最後的猛攻,果然攻佔下邳,殺死呂布。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展開爭霸之戰,在官渡僵持不下,此時軍心逐漸動搖,很多謀士建議曹操放棄,繼續僵持有可能讓江東的孫策偷襲自己的後方。

    然而每逢關鍵時刻,郭嘉總是能站出來讓曹操茅塞頓開,郭嘉力排眾議:“孫策為人輕率不懂得防備,他若敢來中原,必定會被刺殺而死。”

    沒過多久孫策當真被刺客所殺,曹操稱讚郭嘉神機妙算,而在隨後的官渡戰爭中,郭嘉常用“十勝十敗論”來激勵曹操,幫助曹操擊敗袁紹。

    至建安七年,曹操追擊袁紹殘部,郭嘉獻策,讓曹操假意退兵,袁紹殘部自會因為爭權內亂。曹操聽從退兵,袁家兄弟果然上當,立馬內鬥導致軍心大亂,曹操半路上又遣兵回返,殺了個回馬槍,不費吹灰之力就將敵軍剿滅。

    至此,曹操幾乎掃清統一北方的大部分障礙,北方統一已經是遲早的事情了。

    從投到曹操麾下開始,郭嘉可謂是奇謀頻出,若是沒有他的幫助,曹操統一北方的步伐必定會延緩,郭嘉最出名的就是“十勝十敗論”,後世之人認為這理論之中幾乎包括了當時各大兵法的精華之妙。

    因為郭嘉的奇謀總是能收到奇效,故而被人稱為神機妙算,而在他之後,同樣被稱為神機妙算的還有另外一人——諸葛亮。

    當真是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嗎?

    郭嘉天縱奇才,深受曹操賞識,曹操與他關係甚是親密,待他如“摯友親朋”,二人常一起坐車,同席而坐。

    在曹操的軍隊中,軍紀向來嚴明,但郭嘉顯然不受此束縛,他我行我素,不拘一格,在曹操面前更多的時候像是個朋友,而不是個臣子,曹操也非常喜歡他這一點。

    可見,郭嘉是以自己的智謀征服了曹操,才能享受到這種特權,曹操按照他的謀略,於建安十二年平定北方,初步建立霸業。

    可以想象,如果郭嘉不死,曹操帶著他南下征戰劉備,攻打東吳,那曹操還會經歷赤壁之戰的慘敗嗎?

    到時候諸葛亮加上週瑜,與郭嘉的智謀交鋒又是何等精彩?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曹操平定北方的同年,郭嘉患病去世,享年三十八歲。

    在他死後,一個年輕人隨同劉備出山,定下三分天下大計,聯合東吳對抗曹操,幫助劉備白手起家建立蜀國,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

    諸葛亮(劇照)

    歷史就是這麼巧合,郭嘉一死,臥龍出山,而且鋒芒畢露,舉世幾乎無人可比,是以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諸葛亮自知郭嘉是個勁敵,所以一直蟄伏到郭嘉病故,方才出山。

    而在郭嘉死後,曹操對上劉備確實沒有以往那麼順利,在新野之時原本能夠抓住劉備,結果諸葛亮火燒新野,挫敗曹操,幫助劉備順利逃走。

    隨後諸葛亮聯合孫權……一系列舉措讓曹操開始了慘敗之旅,似乎郭嘉死後,曹操身邊就沒人能與諸葛亮抗衡了。

    那麼,真的是“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嗎?

    筆者斗膽認為,並不是。

    諸葛亮與郭嘉有很多相似之處,就連他們的主公對兩人各自的態度也非常相似。

    我們都知道,劉備與諸葛亮並不是一般的君臣,如同曹操對待郭嘉般,劉備對待諸葛亮同樣非常器重,甚至猶有過之。兩人坐則同席,甚至有時暢談理想直至深夜,“臥則同榻”。

    但諸葛亮與郭嘉的處境又有不同,在蜀國的謀士中,諸葛亮是絕對的主心骨,劉備最器重的謀士沒有之一,龐統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都不上諸葛亮,更別提其他人。

    而郭嘉呢?他確實深受曹操器重,但在曹操的謀士中,他並不是主心骨,他是個受到曹操准許,可以“特立獨行”的人。

    說直白點,郭嘉在曹營中的地位,遠遠比不上諸葛亮在劉備團隊中的地位。

    而諸葛亮的地位高,是因為他把自己“賣”得貴。

    郭嘉是主動投靠曹營的,但諸葛亮是劉備親自上門請的,一個是白給,一個是“賣”,地位自然不同,而諸葛亮能把自己“賣”得這麼貴,是因為隆中對。

    在隆中對時,諸葛亮分析形勢,提出天下三分,為劉備定下當下以及往後的長遠策略,讓劉備豁然開朗,所以才能把自己“賣”出高價。

    天下形勢風雲變幻,諸葛亮決不可能是在短時間內構思出三分天下的計策,他一定是經過了長期的觀察後才得出的結論,可見他其實一直都在等待機會出山,但一直找不到“買主”。

    所以郭嘉死活與否,都與臥龍出山無關。

    臥龍早有出山之心,否則也不會經過長期研究定出三分天下的謀略,而謀略這種東西,施行得越快越好,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

    所以由此推斷,諸葛亮早有出山之心,“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並不準確。

    郭嘉和諸葛亮誰才是三國第一謀士?毛主席作出評價

    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其實是非常喜歡讀三國的,他對郭嘉有很高的評價,認為世上並不存在先知先覺的人,郭嘉屢出奇謀,是因為他善斷善思,同時還留有餘地。

    毛主席稱讚郭嘉“足智多謀”,曹操統一北方,郭嘉“謀功為高”,並且非常推崇郭嘉的“十勝十敗論”,稱郭嘉的理論“幾乎涉及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古今罕成”。

    可以看出,毛主席對於郭嘉的評價很高,認為曹操能夠平定北方,郭嘉功不可沒,對於郭嘉的形容是“足智多謀”,完全肯定了郭嘉在謀士這一身份上的能力,郭嘉的奇謀一出,如同藏鋒之劍出鞘,又快又準,必定見血。

    “一個足智多謀的謀士”,這就是毛主席對郭嘉的評價。

    那毛主席又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呢?這就頗為耐人尋味了,總的來說,是有貶有褒。

    毛主席非常敬佩諸葛亮的品格,認為其名流千古是理所當然,號召黨內幹部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的精神,和人民群眾走到一起,如同諸葛亮“勤政愛民”。

    晚年的諸葛亮(劇照)

    除此之外,毛主席非常肯定諸葛亮的治國能力,在讀到諸葛亮七擒孟獲這一段時,毛主席甚是推崇,認為諸葛亮有遠見,折服孟獲可解決蜀國後方的長期憂患,一勞永逸。

    但毛主席同時也認為諸葛亮有所欠缺。

    其一,用人不當。

    諸葛亮用人不當最致命的兩個例子,就是讓關羽守荊州,馬謖守街亭。關羽大意失荊州,導致後續一系列變化,對蜀國造成沉重打擊。而馬謖守街亭,讓司馬懿找到機會,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

    其二,首次北伐,亮宜自臨陣。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並沒有親臨戰場,而是遠端指揮,如此一來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畢竟“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如果他親自到現場指揮,馬謖就算要違背指揮,改道上山前也會問詢他的意見,他便可以阻止。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確實大意了,此後北伐,諸葛亮必定親臨戰場。

    其三,隆中對的戰略並不完善。

    毛主席並不認同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定下的戰略,認為荊州和益州距離遙遠,分兵佔領這兩個地方後,勢必會造成兵力分散,劉備的軍事實力原本就弱於曹操,分散兵力之後就更容易出問題。

    雖然如此,毛主席仍然非常推崇諸葛亮的治國能力,但對於他的缺點,也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對於諸葛亮的評價是比較客觀且辯證的,有種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辯證思想去批判的味道。

    細心的朋友一定會發現,毛主席評價諸葛亮,是從一個“國家統帥”的角度來評價,對於郭嘉,他是從“謀士”的角度來評價。

    可見,在毛主席心裡,諸葛亮是一個多面型人才,會的東西很多,能打仗能治理國家;而郭嘉則是一個非常純粹的謀士,是專一型人才。

    也就是說,論奇謀詭計,郭嘉要勝諸葛亮一籌;但是論治國和其他方面,郭嘉無論如何也比不上諸葛亮。

  • 3 # 小舉爸爸

    郭嘉字奉孝

    他是三國時期曹操最厲害的謀士

    少年天才,聰明和才幹不亞於諸葛孔明,兩人都是超級軍事家。甚至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之說。

    劉備託孤白帝城,而曹操本打算自己百年之後把自己後事交給郭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固定收益類產品下跌說明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