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六嗲嗲
-
2 # 頂級圓月3No
面臨此種情況,更應該理性思考,尋求最佳應對方案,切不可盲目衝動。
一丶首先應該弄清楚銀行理財破淨丶債券被拋的原因。不知道形成的原因,而決策行動就會存在盲目性。從宏觀上講,人們對經濟預期發生了變化,主要是對近期的幾項政策反應過於敏感了。直接受影響的是,對支援房地產融資的十六條丶新冠疫情防控的二十條和商業銀行短期融資工具發行利率上升(即同業拆借利率丶質押式回購7天利率漲幅過快)反應過於敏感,從而給債市帶來了巨量的理財資金贖回所致,產生了較多的拋盤,而帶動了理財產品丶債基的收益下跌。
二丶目前有關政策部門已經採取或正在採取措施,經過一段時間後,淨值會逐漸恢復。據有關資料披露,11月17日,華人民銀行已進行132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隨著市場資金供應面逐漸寬鬆後,這一局面會逐漸改觀。對銀行理財和債基的看法,沒有必要過於悲觀,市場會逐漸恢復正常的。
三丶要止損嗎?明白了上述兩方面的情況後,自然心中就有了底,建議:一是對投資額較大丶但虧損較少的一部分產品,可以抽回,改買銀行的三年大額存單。這樣操作,能100%保證夲丶息兌現,又能獲得較高的利息收入。二是對暫時虧得較多的產品,要耐心等待市場修復,期待淨值迴歸,切不可一刀切地止損。這樣操作,綜合算賬,能把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丶牢記市場投資有風險的警告,切不可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我接觸的許多人,在買理財產品時,不問產品風險等級丶產品投向丶鎖定時間等,只看是否是高利率。其不知,高收益和高風險是相伴的。承諾有多高的利率,就存在有多大的風險。需要指出的是,沒必要將全部資金都買銀行理財或債基。可以理性地做出規劃,將多半數的資金做銀行大額存單,將少部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或債基。對普通大眾來說,這樣更穩妥。
很行理財產品和基金和債券是有區別的。
前兩者負收益別吐槽,那是自己被忽悠了,自動過濾掉了風險。
債券市場上有波動,拿住不動,到期本息兌現,即使是通脹,也不致於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