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走所見所聞

    古人寫字從右到左,就好像我們現在用筷子吃飯一樣,大多都是用右手,也用左手使筷子吃飯的人,也就是俗稱的左撇子,大多數還是用右手使筷子的人,比較多,慢慢的就形成了習慣,用筷子吃飯用右手,用刀切菜,用右手拿刀,左手拿菜,寫字也是右手拿筆,左手放紙,或絹,或竹片,在沒有發明紙,與寫字的筆以前,人們寫字時,用刻刀,來刻字,用竹片來代替紙,刻字時右手握刀,左手扶在竹片上,將刻上字的竹片,編在一起,就形成了竹簡。後來發明紙張,人們還是用刻字的習慣來寫字,所以,就從右到左寫字。現代社會,人們為了寫字方便快捷,就形成了從左到右的習慣。

  • 2 # 二寶準媽媽

    古人從右往左那是習慣,古代是在竹簡上和木簡上寫字的,還有就是以右為尊,所以為從右往左,從上往下寫,現代人的思維習慣行的從左往右,所以慢慢地就改過來了。也就是習慣了而已。

  • 3 # 美多多學纏論

    看了幾個答案,都不太滿意,自己寫一個吧。

    先說結果:古代從右往左、從上往下先是被現實所逼,後面則是習慣的延續;現代從左往右也是現實所逼。

    古代:

    這是古代用得最普遍、歷時最久的書寫材料。

    看到圖應該就明白為啥從上到下寫了吧?這一條條的,不管是裝訂還是閱讀,從上往上都是最優解,文字寫好了,即使連線繩斷了,也可以正常閱讀字句,如果是橫著寫,一個竹簡上出現一個字,中間的間隙會打斷閱讀的連貫性,怎麼看都彆扭。

    至於從右往左,我把前面的圖顛倒了一下再看。在未完全展開的情況下,從左往右寫,右邊會存在一個大疙瘩,非常的礙事,導致不得不從右往左寫。有人說,那完全可以全攤開了寫嘛,條件足夠的情況下,比如有個大桌子,當然可以攤開寫。但是,考慮到古代人的環境,有張大桌子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既然可以從右往左寫解決這個問題,幹嘛不選這種簡單的方式?

    再看古代歷史最久的書寫工具----毛筆。

    貼這個圖不是為了看筆,而是為了看握筆的姿勢,注意那懸空的高度。在這種情況下,用毛筆在竹簡上寫字和在紙上寫字沒有任何區別。

    竹簡目前出土的時間最久的是戰國時代,但是據《左傳》和《國語》中提及,商朝已經發明瞭竹簡。而我們知道,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是在東漢,但是發明不代表立即大規模用。紙張完全替代竹簡是在漢朝結束以後的事情了,大概在公元四世紀左右才完全替代。那麼這個持續時間就可以知道了,將近兩千年!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長的時間,在這麼長的時期內,當時的文人看的書是從上到下,寫的字是從上到下,上千年的習慣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雖然後面書寫材料換了,但是影響又不大,就一直延續下來了。

    至於現代從左往右,也是書寫工具變了。

    現代書寫工具主要有:鋼筆、鉛筆、圓珠筆、水筆。雖然每種筆都不一樣,但是他們的握筆姿勢是一模一樣的。注意看圖上小朋友的握筆姿勢,這是很典型的, 也就是大部分人都是這麼握的。再對比上圖毛筆的握筆姿勢,就發現,手和字之間的距離非常近。這就造成一個問題,從左往右、從上往下寫的時候手在字前面,也就是手不會碰到字。如果從右往左寫,那麼手就變成了一個橡皮擦了,寫過的字都會被擦一遍。特別是鉛筆、圓珠筆這種寫完需要較長時間乾的材料,從右往左寫完全是災難,寫過的字會被塗得亂七八糟。

    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曾經提過從左往右的口號,但是沒能成功。我覺得,當時提的原因還是“媚外”,當時的環境,什麼都要學習國外,字母文字由於其特徵,從右往左寫比較困難,所以就連這個都想學了。但當時還是用毛筆書寫得多,推廣失敗。

    建國後,為了全民掃盲,普及全民教育,讀書寫字肯定要有書寫工具。相比毛筆這種複雜的工具,鉛筆就簡單得多了,一人一根最省事,並且其書寫環境適用性強,站著躺著都能寫。結合鉛筆書寫的特徵,從右往左已經不適合時代的發展了,所以國家直接出了規定,從左往右。後面學習的人都按這個方式來,習慣也就養成了。

  • 4 # 臺灣花園

    古代還沒有紙張,寫字是毛筆蘸墨水書寫在竹簡上,一條條竹片橫著用繩子穿起來,有點像現在的席子。

    竹簡很佔地方,平時是捲起來的,寫字時才展開一部分,順著每條竹片豎向書寫。通常右手書寫,左手展開竹簡,右邊寫好晾乾後會捲起來,節省檯面空間。

    長此以往,就形成了自上而下,從右往左的書寫習慣。

  • 5 # 採雲居士

    那麼煩請君曰:到底是用左手吃飯愉快?還是用右手拿刀叉歡愉?我們習慣性用右手!左陰右陽!切莫拿西方標準!

  • 6 # 詩意Sunny之魚耕樵讀

    古人講究天圓地方!

    以左為上,以單數為尊;經天緯地為準則。

    故以左右丞相、左右賢王稱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曰無極。

    五臟六腑、五體投地、九五之尊、九九歸一。

    經線橫之,緯線貫之;成就天地之形也!

    書法從結繩、甲骨文、篆刻於竹帛之上是歷史的一個漸進過程。

    以前的篆刻作品最早是在甲骨、鼎鼐缽盂之上,為便於書寫尊從先人禮制故多以左為尊而始;故念左右而無右左之講也……

    秦朝大將蒙恬發明了毛筆之後,書寫的快捷才真正的進入新的時代。

    在蒙恬未發明書法之前,李斯是秦朝改良大篆的書法家;把大篆改為小篆便於書於竹箋之上。

    故秦漢初期的書法篆刻作品有生硬之感,然其篆刻作品的筆力䆳勁有力非後世之模擬可較之。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天下車同軌、書同文,度量衡、制律法;行法家之道以一世之功而行萬世之利而敗之。

    商鞅變法,以法成;然自身為車裂是也。

    韓非子、李斯以法家之勢助秦行於天下,然韓非、李斯亦亡之。

    法之於民,猶水之於民也;過則成災,和則共成。

    世間萬物惟自然之法永存!

    敬畏自然,天地、陰陽、黑白、生老病死乃自然之法!

    自然而然是曰道法自然!

    書法、武法、道法…………

    世間萬般,惟守自然之法門不生不滅;萬法歸一,殊途同歸;道法自然而然。

  • 7 # 王金2750087811

    最早的書籍是木簡和竹簡,因為是捲起來的,閱讀方式就是從右向左,自上而下,後來有了紙,但習慣已經養成了,一直沿襲下來。

  • 8 # 咬文嚼字辯名實

    因為我們自古以來尚有:主要來自大多用右手,左手輔助。右者佑也,左者作也,佐也,助也。公右侯左,馬路左行。右用我們右手象形,用自己的手來創造自己幸福生活。代代積累作為奠基留下典籍是讓我們走的更好。所以右史記言左史記事,經驗記錄作為典籍是古人的雙手留下,所以敬天法祖,動筆從右開始,提醒筆有千斤重:愚民者奸,奸必誅!

  • 9 # 閒看楓林

    這是一個發展沿革的問題,其中約定俗成是其形式產生和成為定式的方式。若論影響其形成的原因當然也有,它也不是無根無由而形成。不過,很多事的起因都是很平常,也不是都值得太過深究的。古人之所以與今人的習慣相左,其實主要表現在古今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轉變上。其實很簡單,一個從左至右,一個從右至左,還有一個從簡去繁,其實都反映出今人對“效率”追求慾望上較古人更強烈的趨向上。但古人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差別就在於,古人更多的是“修”“禮”“長治久安”上,所以,“從右至左”更符合古人“提筆懸腕”的“修行心理”,雖然損失一定的“方便快捷”,但卻更符合古人的“省”“修”“悟”“入心”“禪定”……等等的心理取向!

    ……

    可見,一切皆為一時一境之因,是為由然而生之因也。

  • 10 # 海上積雨雲王維

    問這個問題的人應該已經好久沒寫過字了吧?!你自己試試用鉛筆或鋼筆或圓珠筆從右到左寫一千字,寫完後再看看你的手掌。你自己就明白了。

  • 11 # 延山人也

    華人寫字都用右手,和拿工具、用筷子一樣,落筆從右邊開始符合右手的習慣。右手寫,左手固定紙張,兩手才能協調。另外,中國古代的書,翻書也是從右邊開始,從右往左寫,翻書後,上頁下頁能接上句子。現代人由於書寫工具和國際一致,文化的融合,書寫、出版模式必然和國外統一。

  • 12 # 夏雨風

    習慣成自然。就如同古人看繁體字不覺得累一樣,今人就習慣了簡化字一樣,都是適應了,就習以為常了。

    古版書籍,文字都是縱向,自上而下,從右往左。而今天的書籍,就全部是橫向的,文字從左至右。

    規則都是人制定的,古人那樣規定了,也就自然地形成了定式。

    就比如體育比賽,足球以前沒有加時賽,以點球決出勝負。後來制定了出了加時賽。

    乒乓球以前是一局21分制,現在改為了一局11分制。

    總的來說,後來會改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精。

    古人貼春聯什麼的,都喜歡從右往左,好像已形成格式化。就如同皇帝總是朝南坐,面向北一樣。可能最早與風水說有關係。

    古人的風俗習慣,都是有深刻講究的。文字排列同樣有她的道理。研究下去,一定會有很多收穫,成為古代歷史通。

  • 13 # 米正功

    這個問題是一個文化歷史常識的問題,不能簡單的去臆斷。

    文字的發明與使用是人類由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中華民族文明的標誌便是漢字的發明與使用 ,據現代學者考證,中國漢字的成熟使用約在殷商時期,距今有五千年以上。這方面最主要的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發現的甲骨文,它真正揭開了中國古文字神秘的面紗。

    現在回到題主的問題——古人寫字為啥從右向左?這要從漢字書寫得材料說起。漢字開始書寫的材料是刀、筆與現在一樣,但書寫的物件材料卻是樹皮、骨片、龜甲,以後主要用竹簡,布帛。竹簡布帛是長寬不一的條狀——豎長橫窄,書寫時也是由上到下,這樣一行一行由右到左就不難理解了。

    經過多少年的陳陳相因,東漢出現了紙質書寫材料,但積習難改,書寫由豎行改為橫行,但從右到左的分頁還是沒改。

    五四新文化運動後,適應科技文化發展,借鑑其他民族的書寫習慣,就成了現在的橫行,逐頁都是由左向右寫。至於豎行寫寫得少,也就隨意了。

  • 14 # 中林之木

    人有兩隻手,按說應該兩手共使與共同輪用,身體均衡發展。男的偏癱多,就是一邊用力過多,使一邊長展相對弱。我估計,要長用左手寫字,可能向左寫感覺方便,人腦發育支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見證內娛歷史!吳亦凡進去哭了,都美竹能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