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禪緣

    可能不會。諸葛亮停止北伐後,司馬懿的作用就沒有了。魏文帝罷黜了他的兵權將他閒置宛城永不起用,淡出了曹魏權利中心,得天下決不可能的

  • 2 # sunjin6278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是蜀漢立國的根本,如果不北伐,就失去了蜀漢立國的根本,因此蜀漢只有不斷北伐,才能立穩腳根,才能體現出它的正統性,而不是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

    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總共進行了五次北伐一次反擊:第一次北伐本來最有希望佔領隴右切斷通往關中的隴道,再建立一個像漢中那樣的北伐大本營的,但因馬謖失街亭,功虧一簣。最終損失了過萬人馬,本來佔領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盡失,最終只遷西縣千餘家百姓入漢中。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第二次北伐離第一次北伐不到一年時間,可以說準備很不充足,實際上是應東吳之約,為了配合東吳的北伐,做做樣子,圍攻陳倉二十餘日,糧盡而退,撤退時斬了追擊的曹魏驍將王雙,意義不大,也算是一次失敗的北伐。

    第三次北伐離第二次北伐不足半年,也算小規模的北伐,諸葛亮先派陳式進攻武都、陰平兩郡。雖然武都、陰平早在曹操時就已將本地居民遷走,屬曹魏半放棄之地,但對蜀漢卻很有戰略意義。以後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就是在陰平郡。雖屬半放棄但並未全放棄,曹魏大將郭淮反擊陳式,被諸葛亮大軍所阻,最終兩郡被蜀漢成功奪取,進一步加強了蜀漢前線的防禦體系。這次北伐勝利了。

    一次反擊發生在第三次北伐一年多後的230年秋天,由於蜀漢的不斷北伐,惹怒了曹魏皇帝曹睿,就派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三路並進,會攻漢中。諸葛亮一面部署防禦,一面令魏延、吳懿兩進涼州羌中,外線出擊,牽制魏軍。最終藉助完備防禦體系和陰雨連綿天氣成功驅退了曹魏軍的進犯,魏延深入涼州羌中,聯絡諸戎,在陽豁大敗曹魏後將軍費耀、雍州刺史郭淮軍,獲勝後返回漢中。這次反擊雖未佔領土地,卻一改以往不敢與曹魏軍正面野戰只是乘虛而入的戰法,表明了蜀漢軍野戰能力增強。算是一次勝利。

    第四次北伐發生在231年春,諸葛亮再出祁山,這時一直抵禦諸葛亮北伐的大司馬曹真病死,已是大將軍的司馬懿臨危受命,從鎮守的荊州地調到西線抗禦諸葛亮北伐。也許是司馬懿不熟悉諸葛亮的戰法,在與諸葛亮進行的上邽滷城之戰中,司馬懿大敗,被諸葛亮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敗退。可以說這次北伐本來形勢一派大好,但卻因蜀漢大臣李嚴謊報糧草不濟,諸葛亮只好退軍。司馬懿看諸葛亮退軍,就強令大將張郃追擊,結果在木門道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張郃被射殺。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大勝。

    第五次北伐發生在234年春,諸葛亮駐軍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100余天,司馬懿只能龜縮堅守,不敢出戰。這次北伐諸葛亮準備充足,並讓士兵在渭南屯田,做好要與司馬懿對戰到底準備。但終因諸葛亮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五丈原,第五次北伐無功而返。

    從五次北伐一次反擊來看,諸葛亮雖勞而無功,但北伐讓蜀漢軍越戰越強。前兩次北伐,蜀漢軍都是乘虛而入的,不敢與曹魏軍正面野戰,但從以後的幾次北伐和反擊看,蜀漢後來不但敢於與曹魏軍野戰,而且還在曹魏地盤縱橫馳騁,來去自如,曹魏軍卻由之前的橫衝直闖,到最後只能龜縮營寨堅守反而不敢野戰了。

    北伐也讓東吳由對曹魏的膽怯老實轉變為主動配合蜀漢向曹魏發起進攻。東吳軍自從合肥之戰張遼八百破孫權十萬大軍後,深感曹魏軍野戰的厲害,再不敢與曹魏軍野戰,甚至後來一度向曹魏稱臣。自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一向認為自己勝過蜀漢的東吳也從此主動配合蜀漢,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對曹魏徵伐,有力削弱了曹魏的實力,讓曹魏東抗西御艱難,無法專心發展國力。

    北伐遲滯了曹魏農業經濟的正常恢復發展。吳蜀此起彼伏的北伐,使曹魏軍來回奔波,邊境地區不敢恢復生產。正如魏臣高堂隆所言:由於“二虜(吳蜀)合縱,謀危宗廟”,使魏國“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飢色”。曹魏與吳、蜀相鄰的邊境是淮南、關中和荊州等地,這些原本是農業生產發達地區,因漢末大亂,軍閥混戰,農業生產一直得不到恢復,到了三國時期,因吳、蜀的不斷北伐,這些地區依然難以恢復農業生產,自然讓曹魏“海內虛耗,事役眾多”、“百姓積弊”,沒有體現出國力優勢。直到蜀漢末期,吳、蜀再無力北伐,給了曹魏喘息機會,曹魏的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國力也得到空前提高,魏滅蜀,晉平吳,天下一統的局面才成了不可抗拒之勢。

    北伐凝聚了蜀漢人心。蜀漢立國的口號就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其使命就是恢復漢室。劉備是大漢皇叔,是漢室正宗,在當時三國亂世,有很多仁人志士,都想重新恢復漢室天下。荊州劉表,益州劉鄢、劉璋父子,其實治理荊州和益州都很好,相比於中原干戈,當時這兩個地方成了相對的避風港,那為什麼他們都相繼滅亡了呢?就是因為劉表、劉璋都沒有雄心大志,匡扶漢室,只想治理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結果不但地失人亡,還被有識之士定為“立談之客”和“闇弱”,結果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二者都相繼滅亡。劉備之所以能佔荊州,取益州,就在於他既是漢室宗裔,又具有恢復漢室的大志,這在當時是很有鼓動力的。

    因此蜀漢創業之初,雖然只佔有一州之地,卻不被看作偏安一隅的割據勢力,吸引了很多有志恢復人士,也讓益州人心歸服。因此取益州,奪漢中,不但新入益州的其他派別努力,就是益州本土人士也很用力。後來的投降派譙周,在蜀漢初期也是很支援劉備建蜀漢,支援諸葛亮北伐的,也相信蜀漢是正統,定能像光武帝劉秀那樣光復大漢天下。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歸來時,劉禪不讓朝臣前去漢中迎接,結果譙周第一個跑去迎靈。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關鍵時刻,益州本土人士楊洪向諸葛亮提出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建議,比諸葛亮都積極。

    正因為凝聚在劉備諸葛亮周圍的人都是希望恢復漢室的人,益州人士也相信劉備諸葛亮,蜀漢才能有資格代替劉璋立國。諸葛亮北伐正是繼承劉備遺志,迎合蜀漢眾人之心的壯舉,因此才不斷北伐,也只有北伐,才能凝固人心,也只有北伐,蜀漢才有希望,也只有北伐,蜀漢才能不斷強大自己。蜀漢後來之所以走向滅亡,是因為諸葛亮、蔣琬、費禕之後,朝堂昏暗,宦官專權,北伐連連失敗,民有菜色,而曹魏卻開始欣欣向榮。這讓本來一心支援蜀漢的益州人士,對恢復大漢失去了信心,轉而成了投降派。

    我們知道,蜀漢僅有一州之地,人口不足百萬,早在劉備入蜀稱帝、諸葛亮開啟北伐時,蜀漢都在諸葛亮的治理下,風化肅然,路不拾遺,工農業也都得到了很大發展。但益州畢竟地小,資源有限,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能養多少人?如果諸葛亮不北伐,一心發展國力,能發展到何種地步?能和當時農業經濟最為發達,人口大大多於蜀漢的曹魏相比嗎?曹魏一旦魏定下來一心發展國力,蜀吳兩國合起來也是難以相比的。用不了幾年,曹魏就能遠遠將蜀吳甩在背後,到那時,各方面資源都佔優勢,在絕對力量面前,蜀吳恐怕滅亡得更快。更何況諸葛亮如果不北伐,只發展國力,違背了蜀漢立國宗旨呢,人心背離,戰力會越來越弱。

    那麼司馬懿如果不憑抵禦諸葛亮北伐上位,是不是司馬家族以後就不能篡權代魏建晉了呢?正如古人形容人才如錐刺囊一般,是傑出人才總能嶄露頭角的。我們知道,司馬懿無論是在曹操面前,還是在曹丕、曹睿面前,做得都很到位,既能展現自己的智略才幹,又能居功不自傲,處處低調謙恭。他的能忍會做是超乎常人的,因此曹丕、曹睿都很信任他。曹丕去世時司馬懿就成了四託孤大臣之一,成了朝中重臣;曹睿去世時,他成了兩託孤大臣之一。他即使沒有抗禦諸葛亮北伐,也會在防禦東吳和北部邊境上嶄露軍事才能,帶軍隊抓軍權,司馬懿同樣可以做到位高權重。他的權謀機智,他的忍耐做作,他的蓋世功業,終究會讓他司馬懿成為曹魏權臣的,會讓司馬氏成為曹魏掘墓人的。

    因此,司馬家族最後能不能取得天下,與司馬懿壽命長短有很大關係,與諸葛亮北伐不北伐關係不大。司馬家族最後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司馬家族出了個有才有智慧忍又長壽的司馬懿。

  • 3 # y魚遊y

    不北伐,那麼諸葛亮就要被玩死了。

    你要知道託孤大臣不是諸葛亮一個人,還有李嚴,他的背後是蜀國的世家,為什麼蜀國後面就沒有人才呢,就一個姜維還是敵國的人。

    就是因為諸葛亮不敢用蜀國內部的人才,一用就差不多要架空自己了。人家世家內有自己的代言人,有人脈,有財政。唯一缺少的就是軍權。所以諸葛亮只有自己以北伐為藉口,透過對外用兵,牢牢地把握住軍權。這也是蜀國為什麼那麼快滅亡的原因,就你一個人玩,那些世家出不了頭,為什麼還和你玩呢!

    所以不是諸葛亮不想安心發展,而是沒有很好的處理內部人員關係,相比之下孫權就厲害多了。

  • 4 # 流動的現在

    應該還會,程序無法改變,

    首先賈詡說的很清楚了,魏必滅蜀國,東吳也一樣,賈詡是以往是一猜一個準,多少次都沒有失敗過,智商和諸葛亮不相上下。

    曹魏第四代曹芳,根本就沒有能力當皇帝,太差太差了。連守江山都不可能。

    曹魏內部,沒有曹魏的能臣,尤其是打仗方面的,沒有。

    司馬家三代都是厲害的角色。

    所以奪取曹魏只是時間問題。

  • 5 # 與生活交朋友

    諸葛亮北伐與司馬家得天下,似乎沒有太大的聯絡。除非諸葛亮最終能滅魏,恢復中原。

    一些人說,司馬懿養諸葛亮以自重,不知道依據在哪。

    三國亂世,並非司馬懿滅了諸葛亮就天下太平。還有孫權、公孫淵呢!

    曹魏立國,統一目標一直是“先吳後蜀”,正常人都會這麼選擇。

    曹操打天下也是先統一北方,再下江南。江南打不下來,又得到錯誤的情報,跑去打漢中。

    最後雖然平定了漢中,曹操也是吃了不少苦頭,腸子都悔青了。

    三國時期,魏國主動攻蜀的次數屈指可數。但是作為三足鼎立的亂世,沒有戰爭是不可能的。諸葛亮北伐雖然有名,但是三國戰爭,吳魏之間發生得更多。

    魏國的主要敵人是東吳,不是蜀漢。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魏國大機率是不會伐蜀的。更大的可能是曹魏將主要精力對付東吳。

    但是曹魏伐吳,並不會以傾國之力與東吳開戰,都是打一些區域性戰爭,絲毫都不影響國力的發展。

    從曹操開始,魏國就注重發展大陸農業、經濟,穩固統治,為戰爭提供後勤保障,並不像楊廣那樣無視百姓疾苦,任性徵丁胡來。

    諸葛亮就算不北伐,發展國力,他再厲害,也不可能使得蜀漢國力超越曹魏。

    所以不管怎麼發展,諸葛亮想恢復中原,完全不可能。

    而且蜀漢長期無戰爭,到最後反而可能無人可戰。

    事實也是如此,司馬昭伐蜀,蜀漢並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但是居然被滅了。

    這時的蜀漢,除了長期浴血沙場的姜維、廖化等老將,還有幾個能打的?

    守成都的一群官二代,沒一個會打仗的。黃權的兒子有些想法,也架不住諸葛亮的兒子官大。結果被鄧艾長途跋涉的區區幾萬人給滅了。

    帶兵能力並非天生的,沒有戰爭的磨練,國之大將又怎麼成長起來?

    諸葛亮不北伐,發展國力,也改變不了蜀漢偏安一隅的局面。

    或許諸葛亮不用那麼勞累,多活十幾年,但又有什麼用呢?司馬懿也是長壽之人。

    我覺得,可以影響司馬家奪天下的因素非常多,但偏偏與諸葛亮北伐沒啥關係。

    假如司馬懿活不到70,哪怕壽命只有68,就沒有高平陵之變了。

    假如曹丕和曹叡能活久一點,司馬懿還有機會嗎?

    曹叡公元239年去世,才35歲,這時候司馬懿60歲。十年後司馬懿才發動政變,如果曹叡還活著,也就45歲。

    曹叡平時少睡睡妃子與男寵,多鍛鍊下身體,多活個10年不難吧?

    假如曹爽稍微有些出息,司馬懿也不至於有機會。

    但是曹爽玩得太過火了,把士族,宗親及太后都得罪個遍,以至於自己的親兄弟都看不過去了。

    最後司馬懿發動政變,曹爽手握重兵與皇帝,居然秒慫,主動投降。

    即使司馬懿不發政變,曹爽遲早要篡位。

    假如司馬懿沒有兒子,天下也不會是司馬家的。可惜司馬懿好幾個兒子,還一個比一個能幹。

    容易影響司馬家得天下的因素眾多,但諸葛亮北伐,對司馬家奪天下,能有啥影響呢?

  • 6 # 四川達州人

    還是司馬家贏。

    諸位總覺得,司馬懿因為抵抗蜀漢而獲得權力,軍功,其實這只是司馬家族最終取得成功的一個很小原因。

    所以結論是:諸葛亮修養生息不北伐,也無法統一全國,也許蜀漢崩潰更快。而司馬懿即便無法篡權,但依舊會有王家李家這些奪取曹魏的權力。

    蜀漢困於地理因素,只能向北。如果諸葛亮馬放南山,休養生息,會被益州世家利用人口經濟土地優勢奪回權力,整個蜀漢集團會傾覆。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姜維都必須不斷北伐的原因,時刻掌握全國最精銳的一半軍隊,獲取最大財政支出,有兵有糧有錢,就不怕本地世家反抗。

    蜀漢集團的命運,不是在北伐中消耗本就不多的國力,就是死於內亂。而蜀漢集團成功北伐的可能,趨近於零。

    曹魏方面,曹操以濁族身份擊敗各地割據力量,最終統一北方,依靠的是本身的小集團,郭嘉張遼許褚李典等豪強寒門甚至庶民,外帶荀彧等世家。這在先天上就被北方世家厭惡,只是曹操打仗厲害,不得不轉換態度,對曹操集團進行滲透。

    世家力量遠遠超過曹操集團,寒門庶民沒有底蘊,曹操末期,曹操集團已經被滲透乾淨了,曹丕又用九品中正製作為代漢的交換,世家已佔據絕對優勢,替換曹魏只是時間問題,哪怕司馬懿表現不好甚至早死,其他世家還是會代魏。

  • 7 # 凌歌愛嘮嗑

    其實諸葛亮是有更好的選擇的,他去擾魏是損人不利己,他當時的情況跟現在的美國何其相似,不同的是美國野心更大,想要維護自己在世界的霸權地位來不斷的引發別國的衝突,美國的稱霸夢早晚得破滅,諸葛亮都敗了美國能成功嗎?

  • 8 # 森林王子1991

    先說北伐時期三國狀況,魏地中原地區,長期大亂人口大減,當時有人說魏國的人口相當於東漢一個大郡,中原人口國力急需恢復。東吳地區和蜀漢地區不像中原那樣經歷了長期大亂,人口數量不少,但之前各有兩次大戰,國力受損也需恢復。

    若是諸葛亮不北伐而發展,蜀漢可以發展更強,不過當時魏國已經制定恢復為主的國策,中原千年文明經營,恢復起來比蜀漢快很多,諸葛亮時候差距不是太大(益州是東漢第一人口大州,劉備入蜀之前大亂少),一旦中原恢復到即使東漢一半實力,滅蜀漢東吳就容易多了,所以諸葛亮必須大規模北伐,即使奪不下關中,也可擾魏,若是能奪下關中,削弱對方而壯大自己,若是魏國內亂,則出兵中原也是可以的。所以諸葛亮北伐也是當時情況下最合理的選擇。

    但事情是兩方面的,蜀國多次大規模出兵北伐,肯定對蜀國國力損耗巨大,實際上魏國應對措施正確,以防為主,平時防守兵力不多,蜀軍北伐則堅城固守,援軍目標也是逼退蜀軍,等蜀軍糧儘自然退兵,魏國消耗少而達成目標。所以後來蜀國國力大衰,諸葛亮去逝後停止北伐多年,到姜維北伐規模已小很多,魏國應對已很容易。之後魏國幾十年恢復實力雄厚,魏蜀差距拉大很多,滅蜀也是必然的結果。

  • 9 # 或許平凡或許令人心安

    我覺著這是兩個問題,蜀國休養生息能不能得到天下和司馬懿能不能得到天下。

    第一個,蜀國休養生息能不能得到天下。

    第一,北伐興復漢室是蜀漢的既定目標,更是立國之本,蜀國的國號一直是“漢”而非“蜀”,不北伐政權的合法性就收到了質疑,失去了對人才的吸引力。

    第二,蜀與魏相比差距太大,如果休養生息,魏會比蜀取得更大的成就,到時候基本只有死路一條。劉備初入蜀,人才基本都是在徐州和荊州時匯聚的,蜀地根本沒有那麼多人才。

    第二個問題司馬懿能不能獲得天下。

    司馬懿得到天下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司馬懿一直帶兵,曹丕曹睿早死,等等。但偶然性中有必然性:

    第一,曹丕篡漢史無前例,直接打破了兩漢建立起來的儒家君權神授的思想基礎,天子都能換,為啥不是我?

    第二,曹丕篡漢後為了緩和和士族的關係,確定的九品中正制給士族掌握權利提供了便利。所以在司馬篡魏中他們基本都站在司馬懿這邊。

    第三,怪曹爽那個窩囊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屬羊人的哪些行為,讓人覺得有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