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山小魚兒1

    對於百分之九十九的國家來說,打仗經濟就會下滑,但對美國來說,卻是解決經濟矛盾的主要手段。一戰結束美國成了世界強國,,二戰結束美國成了世界霸主,之後由於美國的高展高福利多次發生經濟危機,但美國都成功地對外發動戰爭,轉移國內矛盾,避開了經濟危機。有人汁算,美國建國後只洧十多天沒有打仗,

  • 2 # 隨山刊木

    碰到任何“一定”都要好好思考下

    因為絕對化 很容易 錯,只能這麼說,任何結論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成立。

    打到宇宙演變,小到個人俗務,都是如此。

    打仗經濟一定會下滑,錯的沒邊

    規模有限的戰爭,打贏了,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大的不得了。算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不然,沒好處的事,犯的著去拼命嗎?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地球上最早一批的海洋帝國

    葡萄牙、西班牙

    世界地圖上都小的快看不見

    但在亞洲和美洲打贏了一系列小仗(相對於葡西兩國在歐洲的戰爭規模來講)

    但因為一個拿下了亞洲的資源、一個拿下了美洲的資源

    當時都是超級強國

    再舉個我們都很熟悉的例子

    日本從唐開始一直被中國壓著,但甲午戰爭一仗打下來,日本就翻身發財了,賺了2億兩白銀。

    1894年的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後,日本明治政府與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到底有多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讓日本手發抖!

    首先從割地上看,清政府將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包括釣魚島)、澎湖列島都割給了日本,這些土地到底值多少錢,估計用錢是衡量不了的。

    再看看賠償的白銀:白銀2億兩,再加上3千萬兩的“贖遼費”,共計2.3億兩白銀,摺合當時的日元是3億6千萬日元,當時日本的年度預算不到9千萬日元。

    可想而知,當時日本的外務大臣不停搓著手感嘆,這筆賠款太多了,無論是日本政府還是國民都覺得無比富裕。

    而當時的清政府根本就沒有這麼多白銀,只能要求分4年還清,又必須加上利息3千萬兩白銀。

    日本是如何面對這筆“橫財”呢?很多後世的學者都考證大部分投入了教育,其實並非如此,日本將這筆賠款的62%投入到了擴軍備戰上,特別是海軍,在甲午戰爭後經過數年擴張,躋身於世界四大海軍之一。日本也成了亞洲唯一新興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了不斷擴充套件侵略的歷程。

    從此以後,日本軍事力量將大清遠遠拋在了身後,清政府再也沒有力量與日本軍事抗衡。當時的袁世凱政府更不敢與日本硬碰硬,在日本的不停威逼下,被迫簽訂《二十一條》。

    日本在甲午戰爭勝利後可謂賺的盆滿缽滿,反觀清政府,卻越來越沒落。洋務運動30年成果完全化為烏有,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條約開始一個個接踵而來,列強瓜分中國開始進入新階段。

    日本是如何花這筆錢的?

    鉅額的戰爭回報,讓整個日本欣喜若狂,當時日本財、政兩界資深人士井上伯爵的一句話,可以代表當時絕大多數日本人的心態——“在未獲得這個賠款以前,日本的財政官廳從來未談到過數萬萬的大數字,國庫收入僅達八千萬元。因此,三億五千萬元鉅款流入國內,在朝在野的人,都認為是無盡的財富,國營也好,私營也好,各方面都可以實行大大地擴張了。”

    1895年5月《馬關條約》剛一簽訂,日本大藏省即著手研究中國戰爭賠款的具體使用計劃,3個月後,大藏相松方正義向內閣提出了《關於財政前途之計劃的提議》,檔案圍繞“日清戰後經營”,制定了高達2億日元的劃時代大預算,順利獲得內閣和帝國議會透過。

    松方正義

    所謂的“戰後經營”,就是日本政府制定的以軍備擴張為主,力求實業、教育、金融、交通共同發展的國策。這一國策制定的大背景是日俄遠東爭霸。當時,俄國正在亞洲謀求霸權,加緊向中國東北和北韓擴張,嚴重威脅了日本的安全和利益。因此,“戰後經營”的總目標就是為了對抗沙俄南下,爭當遠東霸主。

    《關於財政前途之計劃的提議》是日本“戰後經營”的綱領性檔案,在這個檔案中,日本確立了“軍事經濟並行發達論”:一方面要大力擴軍備戰,另一方面為了支援擴軍備戰,增加武器裝備的自給率,不僅需要發展與軍事相關的各種產業,包括鋼鐵、機械、冶金、交通、通訊等,還要增強各種軟實力,如金融、教育。

    軍備擴充

    軍備擴充分為兩個內容,一是購買武器裝備,二是發展軍事工業。

    三國干涉還遼後不久,日本便啟動了雄心勃勃的擴軍計劃。陸軍方面,將7個常備師團擴充到13個師團,並將每師團的兵力從9000人增加到18000人,另外還增加、升級了2個騎兵旅團和2個重炮旅團,這樣日本的常備兵力從7萬增加到了20萬,裝備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當時日本軍工生產能力落後,其炮兵裝備的火炮、彈藥都是從歐洲進口的,效能優良。

    1900年北京德勝門外的日軍士兵

    海軍是日本擴軍的重點,也是吞金獸。甲午海戰中,日本海軍雖然戰勝了北洋水師,但相比歐洲列強的海軍,日本海軍簡直上不了檯面。以日本的假想敵俄國為例,1894年俄國軍艦總噸位為38萬噸,日本總噸位為5.7萬噸,俄國是日本的6.6倍。要戰勝如此強大的對手,日本必須傾舉國之力把海軍搞上去。

    當時,日本只能生產小型軍艦,主力艦隻都需要從外國購買。從1896年到1903年,日本從外國訂購了33艘軍艦,其中包括6艘萬噸級戰艦,6艘九千噸級巡洋艦,5艘七千噸級以下巡洋艦,15艘驅逐艦,1艘炮艦。這些軍艦連帶器材共花費1億4320萬元,加上陸軍購買武器裝備和彈藥花費的3505萬元,總計達1億7825萬日元,佔戰爭賠款總支出(3.44億日元)的51%,是當時日本最大的開支。

    在大肆購買武器裝備的同時,日本也沒有放棄發展本國軍事工業。1893年日本重工投入只有260萬日元,到1903年其重工業投入已達1460萬元。從1894年到1903年,日本政府向以軍需工業為中心的國營企業累計投資達2344萬日元。大量資金的投入,刺激了日本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飛速發展。

    日本從英國訂購的“三笠號”戰列艦

    軍事工業的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的革新。1894年到1904年,海、陸軍兵工廠的動力機馬力分別增加了5.7倍和20倍,職工人數分別增加了5.1倍和3.6倍。一座座新式工廠拔地而起,原有的工廠也得到了充實擴張,舊的機械裝置大規模更新換代,技術創新也獲得了長足進步。以日本最大的八幡制鐵所為例,1897年日本為解決鋼鐵生產落後問題,投資1920萬日元從德國引進全套裝置和技術,開工建設了這座鋼鐵廠。八幡制鐵所以中國湖北大冶鐵礦的礦石為原料,投產當年,其生產的鋼鐵即佔日本鋼鐵生產總量的一半以上。

    技術方面,1897年日本已開始製造黃色炸藥和120毫米速射炮,1903年已能自制鋼鑄炮;海軍方面,1896年到1903年日本製造了4艘三等巡洋艦、4艘驅逐艦、2艘通訊艦、1艘炮艦,以及幾十艘魚雷艇,造艦技術突飛猛進,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十年擴軍備戰,日本軍事實力得到了空前提升。海軍擁有76艘軍艦和76艘魚雷艇,總噸位大30.3萬噸,雖然總噸位不及歐洲列強,但在遠東已擁有區域性優勢,陸軍人數大幅度提升,兵種齊全,裝備統一,效能在遠東也屬先進——這一切是日本能在日俄戰爭中戰勝俄國的基礎。

    八幡制鐵所

    經濟發展

    大規模的軍備擴張必定會刺激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大量資本的突然湧入,也會催生一波投資熱潮,兩者相結合促成了日本“第二次企業勃興期”(第一次為明治維新後)。

    日本崛起之際,正值第二次產業革命興起之時,這種大規模的工業化需要龐大的資本積累。日本缺乏積累,所以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遭遇了資金瓶頸——無力進口原材料和機械裝置,狹小的市場也限制了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外貿入超,赤字連年,財政危機也日益嚴重。

    甲午一戰,日本獲得了大筆賠款,還打開了中國和北韓市場,一下子解決了發展中的最大難題。日本中央銀行——日本銀行在甲午戰爭之前只有1300萬日元存款,1896年日本政府存入甲午賠款後,存款額猛增到1.51億日元。手握大量資金後,日本銀行腰桿倍硬,實施了增加通貨、寬鬆貸款的方針,利率持續下調,借款成本不斷下降,而這又導致了股票價格的上升,進一步刺激了民間投資,兩者相結合,共同推動了一波興辦企業的浪潮。相比1893年,1903年日本公司總數由2844家增加到了8895家,投資金額由2.45億日元增至9.31億日元。

    20世紀初橫濱港口碼頭的艦船郵輪

    這些增長主要體現在銀行業、交通運輸業以及紡織業上。銀行業自不必說,經濟越發展,銀行的日子越好過。交通運輸行業關乎軍事運輸和經濟命脈,因此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扶持,1896年日本政府頒佈了船業補助法,大力發展造船業,在投入了3000多萬日元后,1904年日本的輪船總噸位從1893年的11萬噸猛增到65.6萬噸,另外還投資9000多萬日元,將鐵路從1894年的3402公里增加到了7539公里。

    經濟是一個整體,銀行業和交通運輸業發展,一定會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其他產業的發展又會反過來促進銀行和交通運輸業的進一步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作為帝國主義的後起之秀,日本工業產品在國家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唯一拿得出手的是棉紡織品。棉紡織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日本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其棉紡織品能憑藉質優價廉在國際市場很暢銷,這也是日本賺取外匯的主要途徑之一。從1893年到1903年,日本紡織業資本從1127萬日元增長到3746萬日元,棉紗出口量增加了31倍,出口額佔日本出口總額的近20%。

    日本絲廠女工

    經過長達十年的產業大發展,日本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戰前,日本產業以紡織等輕工業為主,戰後形成了機械、冶金、造船、化學、紡織、海運、礦山等綜合發展的產業格局。這樣,日本在實現工業化的道路上邁出了最堅實的一步。

    確立金本位制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金本位制,日本因黃金儲備不足,只能實行銀本位制。當時國際市場上金價不斷上漲,金銀比價持續走低,金貴銀賤對日本造成了極大衝擊,黃金外流,物價上漲,銀行信用下降,投機風潮蔓延。

    銀本位制度難以為繼,金本位制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進退兩難之際,甲午戰爭打響,大量賠款入賬,日本除了將一部分賠款購買黃金運回國內之外,剩下都存入英國銀行或購買了英國證券作為外匯準備金。1897年,日本以部分賠款為基金,改革貨幣制度,頒佈了《貨幣法》和《銀行券條例修改法》,之後發行了可以兌換金幣的銀行券和三種面值的金幣,建立了與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同步發展的貨幣金本位制。

    日本工廠

    建立貨幣金本位制,是日本近代經濟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一件大事。一方面它讓日本被納入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使日本獲得了與列強平等的金融地位,從此日本可以在國際上發行債券,吸引外資,為大規模工業化籌集資金;另一方面它穩定了日本貨幣金融制度,提升了日本貨幣和銀行業的信用,為對外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發展教育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非常重視教育,大佬巖倉具視認為“皇國前途其根本在於茲(教育),是為最大之事也”。木戶孝允也曾言:“使平民百姓的知識進步,吸取各國文明之規則,逐步振興全國學校,廣泛普及教育,則是今日一大緊急任務。”在日本政府的強力主導下,日本在亞洲率先引進了義務教育制度,於1886年開始實施四年義務教育。中等教育、師範教育和高等教育也穩步推進。

    雖然教育經費逐年增加,但受財政能力限制,日本教育經費緊張的局面長期存在。1899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教育基金特別會計法》和《考試基金法》,從甲午賠款中拿出1000萬日元及其利息作為發展普通教育的基金。

    日本小學生上課場景

    相比上億元的軍備擴張費用,1000萬日元看起來不多,但是對比1900年日本稅收收入7560萬日元而言,這筆錢相當於鉅款了。這筆錢具體是如影響日本教育的發展的,現在缺乏相關資料,但我們從一個例子中可以窺見一斑——1899年日本政府規定:教師任教15年以上,60歲可享受養老金,死後其家屬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享受補助。顯然,這是教育經費充足的體現。

    1893年日本學齡兒童入學率為58.7%,1900年上升至81.5%,到1912年更是達到了98.2%,基本消滅了文盲。在大學教育方面,1910年日本每一萬人中有9.7名大學生,這一比率已趕上了法國,超過英國和義大利,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種種資料表明,此時的日本已經是教育大國了。而這一切,顯然離不開甲午賠款的助推作用。

    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利用後發優勢,同時進行著兩次產業革命。但產業革命的先決條件的資本積累,日本地狹人稠,國力貧弱,發展缺乏資金和後勁,必須透過戰爭與殖民來攫取資金,爭奪市場和原料產地。甲午戰爭的賠款,正是日本“籌集”發展資本的產物。利用這筆鉅額賠款,日本不僅解決了資金缺乏的燃眉之急,還打下了工業化的基礎。

  • 3 # 究竟如何

    美國一邊歷史上,發動了許多區域性戰爭,沒有影響經濟的增長,甚至對一些行業有促進作用!!因為國家體量很大!打仗對經濟整體影響很小有限!甚至還刺激經濟,刺激許多與戰爭有關的行業快速發展,!中國也是一個大的經濟體!區域性戰爭,幾乎不會影響經濟的全面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心翼翼,又不斷踩雷,總是不得老媽歡心,我該怎麼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