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輝之見
-
2 # 繽紛水滴Q2
排第一的是北京出品的“動物餅乾”。
排第二的是“魚皮豆”,這是一種外部裹滿鹹、甜、五香口味漿糊幹,內實花生米的一種零食。
排第三是“花生牛軋”糖。
排第四是山楂糕。
排第五是“山藥幹”,蒸熟的紅薯,切成條狀曬乾,非常耐咀嚼。
-
3 # 回族寶媽劉豔
我的家鄉在貴州,一個很貧困的農村長大的我,小時候吃過最好吃的莫過於炸土豆了,可能這個“零食”在大家眼裡不算是零食,記得小時候家裡地不多人多,每年種的土豆都不夠自己家吃,都捨不得吃,偶爾吃頓油炸土豆,那就是“人間美味”了吧!
到後來條件稍微好點了,我們那裡有賣1毛錢一盅的瓜子,2毛錢一個的粑粑,1毛錢一根辣條,那個時候家裡窮沒錢買,都是看著別人吃,偶爾有人會給我一點點嚐嚐味道,那種好吃,那種味道,現在還深深印在心裡,可惜再也沒有那種小時候的味道了!
印象深刻最難忘的一次“零食”,那是在地上撿起來的,沒錯,就是撿的,記得當時有個鄰居,她家條件好,她在吃帶殼的花生,我在一旁看著,別提多饞了,眼看著她掉一顆在地上,我一直在哪兒守著,她走了,我撿起了那顆掉在地上的花生,悄悄的吃了,那個味道,真的香啊!現在也忘不了!
-
4 # 晚風QH愛生活
六零後的我小時候根本沒有零食這個概念,一日三餐能吃飽肚子就不錯了。
記憶裡地瓜、玉米麵餅子就是主食,偶而過節能吃上頓白麵餃子,麵條,饅頭就非常非常開心了。
芋頭算是零食吧,蒸熟了沾點白糖在當時也是美味佳餚了,到現在我還是百吃不厭。
-
5 # 餘生慢慢來走
我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今年五十七歲。說實話,我小時候根本就沒聽說過“零食”這個詞。那個年代普遍貧窮,一日三餐尚不能填飽肚子,哪有餐前餐後的零食可言呢。
我的家鄉是內蒙古大草原上一個半農半牧的小村子,這裡常年乾旱少雨,風沙較大,土地貧瘠,不適宜種植小麥等精細糧食,只能種些土豆、玉米、糜谷黍之類的耐旱植物。其中土豆是比較高產的作物,莜麥是主要的細糧。
那個時候,大部分人家的溫飽問題都很難解決,每天的三頓飯,頓頓離不開山藥蛋(即土豆)。當時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早晨稀飯煮山藥蛋,中午小火燜山藥蛋,晚上熬粥熘山藥蛋。可惜的是,家家的山藥蛋也不是太多的,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存貯的山藥蛋也沒有了,只能挖野菜度饑荒。
不過,不論在什麼時代,孩子永遠是母親心中的寶貝,永遠會享受到母親那特殊的、濃濃的愛。我們小時候雖然家裡很貧窮,沒有像現在的孩子們那樣,想吃什麼就有什麼,好吃的零食數也數不清,但母親也會想盡辦法給我們做一些“乾糧”,以保證我們餓了的時候能及時地填補一口。畢竟小孩子的胃口小,每次吃正頓飯的時候吃得少,況且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消化也快,所以餓得也快。若能及時地吃一口乾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飢餓帶來的痛苦。
現在想來,小時候母親給我們做的“乾糧”,可能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零食”。
那個時候,我們這裡不種植小麥,主要的細糧就是莜麥。用莜麥磨成的面就是莜麵,莜麵的吃法有很多種:搓魚魚、擀頓頓、捏窩窩、壓餄餎,可以用調或淹好的菜湯拌著吃,也可以熬熱湯湯或燴菜沾著吃。但不論哪一種吃法,這些做好的莜麵飯是放不長久的,因為擱得時間長了會發黴變質,吃了會拉肚子或引發其它的腸胃疾病。
但母親會用莜麵給我們做一種小餅子,而且這種餅子可以放很長時間而不變質。
記憶中的母親是這樣做這個小餅子的:她先挖一碗莜麵放在盆子裡,再往裡適當撒些鹹鹽面,然後開始倒水和麵。母親總是一隻手端著瓢往面盆子裡淋水,一隻手拿筷子不停地攪拌。
母親做這些的時候,我們姊妹幾個就坐炕上看著。母親一邊做一邊和我們說:“做這種餅子,莜麵必須和得硬點,才能定型,烙熟了才能放得時間長久些。”
母親把和好的莜麵放在案板上,用手揉搓成一個一個的圓形長條,擱在那兒備用。
然後母親從外面提進半筐子幹牛糞放在灶臺下,用引火柴把灶火點著,用火鏟把幹牛糞填在灶膛裡。不一會,鍋裡的熱氣就冒岀來,母親把鍋裡仔水全部舀出來,熱氣也隨著消失了,鍋幹了,我們已聞到了乾鍋味。
這時候母親取岀事先準備好的一根細線,一頭含在嘴裡,一頭拿在一隻手上。她的另一隻手把案板上揉好的圓形長條莜麵拿起來,平放在手掌上,然後用那隻手上的線繞在莜麵長條的邊上輕輕地一勒,一個薄薄的圓型的餅子就掉在了乾鍋裡。就這樣一勒一勒地,不一會兒,鍋底就鋪滿了這樣的小圓餅。
鍋裡的熱氣又散岀來了,隨著熱氣散岀來的還有一股股的香味。等鍋底的小餅子定了型,母親用小鐵鏟一塊一塊地把它們都翻過來,讓另一面挨著鍋底再烤一會兒。
等全部都烤熟烤乾後,母親就把這些小餅子鏟到一個竹籃裡,稍稍涼一涼,就能吃了。還別說,儘管是莜麵做成的餅子,但吃到嘴裡它卻有著不一樣的味道,脆脆的、酥酥的,還帶點淡淡的鹹味,我們姊妹幾個高興地吃了一塊又一塊。但母親不讓我們吃得太多,她說這個莜麵小餅子吃得多了不好消化,吃兩三個就行了,剩下的等餓了的時候再吃。
我們問母親這個餅子是用莜麵做成的,是不是就叫莜麵餅子,母親笑著說:“莜麵餅子不好聽,就叫“椽頭餅”吧。”
我們都奇怪,為什麼叫“椽頭餅”呢?只是小時候就懂得吃和玩,根本不想去追究更深的原因。
後來慢慢地長大了才知道,原來莜麵搓揉成一個一個的圓形長條,就像一根根掛在房樑上那圓圓的椽子一樣,而把搓揉成圓形的莜麵,用細線勒成一個一個的薄餅子,不就像是一個一個的椽頭嗎?
“椽頭餅”就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零食,也是到現在最難忘的美味。友友們,你們吃過嗎?
-
6 # 老林文玩
小時候生活真是太單調了。主要是貧窮。記得在老家冀東。一到秋天青糧食就下來了。燒秋,是冀東農村很普遍的現象。所謂的燒秋就是把嫩玉米、青黃豆、白薯等等新鮮糧食用草燒著吃。先把食材弄來,然後拾一堆柴火點燃,再把不同的食材分別放入火中。白薯、玉米要用草灰埋起來。青黃豆用火燎一會就可以吃了。還有一種就是青小麥燒起來特別好吃。但是這些都是一晃而過的事情。最令我難忘的還是用白薯做的白薯筋斗。先講白薯洗淨蒸熟然後切條,晾曬至半乾即可食用。能吃好長時間。所以至今難忘。
-
7 # 城北的楊小姐
物資匱乏的年代覺得什麼零食都好吃。印象最深的就是上小學的時候,學校門口賣的果丹皮,蜂蜜膏了。一個酸甜,一個脆香,放學回家的路上來一塊那叫一個美。
-
8 # 581007修老師
炒料豆,就是炒黃豆。頭一天先泡兩個小時,控幹水分,再幹鍋小火慢炒,開花就熟了,中間要不停地翻動,否則,容易炒糊了。炒好了再倒在簸箕上,涼涼了,即可享用。
-
9 # 燃燒吧小宇宙無敵
我是70後說出來不怕你們笑話,我記得離小學校不遠有個小雜貨鋪,一放學我口袋揣2毛錢就奔雜貨鋪。有一種五香牛肉乾,紙袋包裝,裡面的是一粒乾乾硬硬的牛肉跟拇指指蓋那麼大點,整體是咖哩那種薑黃色五香味特別濃。每次咬我都拿牙嗑一點下來,那一小塊我能吃上好久,要是趕上牛肉裡有筋更好了,可以在嘴裡嚼哇嚼就是捨不得咽。
專門找了下嘿真找到了就是這個包裝,裡面還一層白油紙包著牛肉。
-
10 # 無雨落花
酥糖,就是那種花生芝麻製作的,長條狀中間擰一下土黃色的不帶包裝的那種!香香的,甜甜的,好吃的不得了!小時候爸爸經常給我買,記得有一次爸爸媽媽出去了,我一口氣吃了半包!現在也有賣,不過不太敢吃了,這種酥糖應該屬於熱量炸彈吧,偶爾解饞可以,可不敢像兒時那樣吃了!
-
11 # 旦旦4410
一分錢一包的炸炒米,二分錢一包的炸貓耳朵,三分錢一根的泡泡糖,四分錢一包的老鼠屎(鹹金桔),五分錢一包的蘿蔔絲,五分錢一根的奶油冰棒,五分錢一包的桃片,九分錢一兩的小饊子,四分錢一塊的發糕,六分錢一塊的金剛臍,一毛錢一塊的可可茶,一毛錢一包的雞蛋糕,一毛錢一包的旅行麵包。都是兒時的回憶。
-
12 # 爽朗的簡單p
記得那時父親每次從城裡回來都帶一袋新疆大沙棗很甜,再來吃的沒有包裝的散酥糖,蜜棗,銀川迎賓樓冰棒,散五顏六色的桔瓣糖,我家孩子多條件不好,吃不著啥好東西。
-
13 # 直爽暖陽oY
60後,小的時候記得很清楚,三分錢一袋玉米花,四分錢的大米花,五分錢一袋魚皮花生,還有三角形的,粽子糖,二分錢一塊的奶油,糖,這正是我們年代最愛到了過春節之前,天冷了,有一種糖叫關東糖
回覆列表
麥乳精,夾心蛋卷,健力寶果汁都是出門在外的姑姑和大伯回來給我們買來的,每次他們回來都特別高興,因為有好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