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愛琴營養師

    2020年全球食管癌的新發病人數達60.4萬,死亡人數達54.5萬,其中超過一半的新發(53.7%)和死亡(55.3%)病例都在中國。 大陸的高發地區,食管癌組織類為鱗癌為主(佔90%以上),已知發病與飲食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食管癌早期無特異性症狀,加之缺乏有效篩查手段,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治療選擇有限,即使高收入國家,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也僅為25%左右,早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為43%,如果發生遠端擴散,這一生存機率僅有5%,由此可見,早期診斷識別至關重要。

    在中國,食管癌的1年生存率為54.0%。我婆婆就是食管癌,從檢查出來到離開只有四個月的時間。總體而言,從整體釋出的資料來看,食管癌是預後比較差的癌症。2021年的一項研究資料顯示,吞嚥困難、無法吃飯、疼痛和咳嗽困難是影響食管癌患者總體健康狀況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想要預防食管癌就要從早期入手。

    食管癌的一些早期訊號:

    1、食管內異物感;

    2、咽部乾燥感和緊迫感;

    3、食物透過時緩慢,並有停留;

    4、吞嚥哽噎感;

    5、胸骨後有悶脹不適感;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1、有家族史的;

    2、有消化道症狀者、比如反流性食管炎等;

    3、有不良生活習慣的,比如身體肥胖、喜歡吃燙食、進食速度快,喜歡吃得過飽、口味重,重鹽重油、吸菸喝酒、膳食不平衡,蔬菜水果攝入不足等;

  • 2 # 冷月如鉤頭條

    有啊!

    講一個經手的病例:男,退休幹部,五十大點時發現食管癌,做了根治手術,今年七十多歲了,一個街區時常見到,身體硬朗著的呢。

    這個病例背後還有點故事呢。一對中年夫婦,同在機關任職,丈夫副處。有天,妻子感覺吞嚥不適就診,隨即胃鏡檢查見食管中段潰瘍,活檢為鱗癌。妻子手術出院後,丈夫忽然想起自己是不是也去做個胃鏡看看,在家人的鼓勵下就做了胃鏡,竟然在食管中段發現約小指甲大小平坦糜爛,活檢證實是鱗癌。此事在機關大院引起一時譁然。結果怎樣呢?妻子是進展期癌,術後一年多去世了。丈夫因為是早癌,術後至今健在,中途還再婚過。

    因夫婦同時患食管癌,覺得事出蹊蹺,事後跟其子女有過交談,詢問其父母飲食起居有何特殊之處。子女說,父母建國前出生,年輕時同在鄉鎮工作,工資低,子女多,生活艱苦,甚至不如有些農戶。每年深秋就買來蘿蔔、野油菜等,苗子燎成酸菜、漿水菜,蘿蔔切條做醃菜,這就是一家人一冬的下飯菜了。另外,父母都愛喝又燙又釅的茶,都吸菸。

    這與食管癌發病因素的研究結果是吻合的。食管癌防控指南將長期食用醃製食品、燙飲、吸菸列入了發病相關因素。雖然食管癌確切病因不明,但大宗病例分析表明,在個體易感性基礎上,疊加這些後天因素增加了患癌的風險和機率。

    這個病例的啟示:1.儘量避免誘發因素,如醃製菜、燙飲、戒菸等;2.注重篩查,不要等到有症狀時才檢查,這對夫婦,丈夫在沒有任何症狀的早癌階段被發現了,無疑是幸運的,而妻子因症狀就醫,發現時結果已經註定。

    對於食管癌,包括所有癌症,要想制服它、遠離它,目前看來還沒有捷徑可走,就是強調一個“早”字——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但很多人心裡會犯嘀咕:我沒有感覺,檢查瞭如果沒有啥呢,豈不是白受罪白花錢?!這事兒,絕大多數人還真的是白受罪白華錢了。醫生不能保證你有事,也不想你有事,但仍然提醒你重視早癌篩查。

  • 3 # happybou

    有的。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各種檢查和治療手段層出不窮,腫瘤的治療越來越規範,越來越完善,治癒率也逐漸提高。

    食管癌主要分佈在河南,山東等地,農村發病率較高。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食管癌發病率較以往下降。癌症治癒的關鍵在於早發現,早治療。如果有進食不暢,梗噎感,或者胸骨後燒灼感,頻繁反酸不適,嘔吐,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少喝酒,戒菸,不吃黴變的食物,儘量少吃醬菜,不吃過熱的食物,可預防食管癌的發生。

  • 4 # 老七35341

    我們家鄉,很少有人患食道癌,具體情況不清楚。亍上有個朋友,去年十一月確診患了食道癌,雖經全力醫治,於十月份走了。確診至病故,不到一年時間。他享年七十三歲。也應了句古話〈七十三,八十四〉。

    七十老頭。

  • 5 # 冀言健語

    因為食道比較狹窄,患癌後大多會有進食受阻的症狀,相對來說能比較早期發現,所以總體來說治療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因為中國河南,山東是食管癌高發地區,積累的治療經驗也多,有大量早期食管癌患者可以獲得長期生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了胃癌之後大概還有多長生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