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象、海獅、海豹這“三兄弟”經常會被人搞混,這是因為它們都是鰭足類動物,形態上有一定的相似度,而且這三種動物中都有體型龐大的種類,所以,我們不妨分別來看一下最大的海象、海獅以及海豹,再來看一下它們為什麼能這麼胖?
鰭足類顧名思義就是四肢為鰭狀的哺乳動物類群,它們屬於食肉目犬型亞目下的一個演化支,於2400萬年前由陸生哺乳動物進入海洋後演化出來的,分為海豹科、海獅科以及海象科,所以,鰭足類動物就是由這三兄弟組成的。
01 海象
在這三兄弟中,海象是最可憐的,因為在現存的整個的海象科下,只有一屬一種動物,也就是說海象獨自撐起了一個科。海象主要分佈在北冰洋附近的海域,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長著一對特別長的上犬齒,看起來跟大象的象牙一樣,因此得名。
海象的雌雄個體差異較大,其中成年雌性的平均體重僅有750公斤左右(請允許我用“僅”),而成年雄性的平均體重在1.3噸左右,幾乎是雌性體型的一倍,已知最大的雄性海象體長達到了4.9米,體重達到了2268公斤。
別看海象體型很大,但是在水中它可是靈活的“胖紙”,它們能夠潛入90米深的深海,而且在水中閉氣的情況下能堅持20分鐘。不過,即使這樣,海象也是有天敵的,除了人類的獵殺,虎鯨和北極熊是它們最大的天敵。
02 海獅
海獅家族就比海象要強多了,它有5個現存的屬,14種不同的種類,而且它們的分佈地不僅僅侷限於極地,在溫帶和亞熱帶的海洋中也有它們的身影,不過從整體上看,北冰洋和南極洲海域的海獅數量是最多的。
在所有的海獅中,北海獅的體型最大,它們主要分佈在北太平洋沿岸,體色以淡黃色和淡棕色為主。
北海獅的雌雄個體體型差異也很大(包括其他海獅),其中雌性的平均體重在300公斤左右,而雄性的平均體重在850公斤左右,已知最大的北海獅體長達到了3.5米,體重達到了1.1噸。
北海獅與海象非常容易分辨,因為海獅是沒有外露的犬齒的,不過,它們在演化上與海豹的關係比較接近,所以,海獅和海豹其實是最容易搞混的。
03 海豹
海豹是鰭足類動物中最繁盛的類群,它們幾乎遍佈全球的各大海洋中,甚至有的還會出現在淡水的水體中,比如貝加爾海豹。海豹科一共有兩個亞科34個不同的種類,數量達到了約3500萬頭,是鰭足類中數量最大的一個類群。
在34種海豹中,以象海豹的體型最大,象海豹一共有兩種:南象海豹和北象海豹,其中南象海豹主要分佈在南極地區,而北象海豹主要分佈在太平洋東部地區,這兩種海豹的體型都非常大,不過還是南象海豹更大一些,成年的雌性南象海豹雖然只有平均650公斤的體重,但是成年雄性的平均體重卻高達3噸,最大體重5噸,體長6.85米。
象海豹與其他動物(包括其他海豹)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們有著比較長且寬的鼻子,有點像象鼻子。
其實,想要區分大多數的海豹與海獅僅僅從耳朵的形態就可以了,因為海獅是有兩個小小的耳朵露在外面的,但海豹沒有外露的耳朵。
無論體型大小,鰭足類動物都有著圓滾滾的身體,所以它們看起來都是比較胖的,而且它們非常的喜歡曬太陽,原因其實很簡單,作為一種恆溫的哺乳動物,長時間呆在水中,即使有防水的毛髮體溫也會流失,所以在不進食的情況下,爬上礁石、浮冰或者岸邊是鰭足類動物的一個共有的習性。
至於“胖”,鰭足類其實是必須的,下面我們從三個角度來說一下:
第一:保暖。鰭足類離開陸地進入海洋已經有幾千萬年的時間了,在此期間,它們主要的分佈區還是圍繞著極地的,這可能與躲避捕食者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在極地生存需要很好的保暖能力,所以無論是鯨還是鰭足類動物都有著厚厚的皮下脂肪,比如海象的皮下脂肪厚度平均就超過了12釐米。
所以,厚厚的脂肪讓它們看起來確實要比較胖。
第二:形態。同樣的體重,往往個子越高,看起來越瘦,但在個子方面鰭足類動物簡直是慘不忍睹,為了更好地適應海洋的生活,它們的四肢已經高度的異化,幾乎失去了支撐性,這使得它們總是趴在地面上,這讓它們看起來尤為的胖。
第三:食物相關。鰭足類動物之所以能胖嘟嘟的,與它們食物的容易獲取確實有一定的關係,當然這要得益於它們對食物的選擇,它們沒有去選擇體型龐大的獵物,也沒有去選擇遊動速度比較快的動物,而是選擇了要麼幾乎不動,要麼移動速度緩慢的動物。
比如海象,海象主要以海底的貝類為食,它大大的牙齒會把貝類像開啤酒瓶蓋一樣撬出來,然後撬開吃掉。
而海獅的主要獵物除了貝類外,最常見的就是頭足類動物,比如章魚,它們的移動速度也比較慢,最後是海豹中最大的南象海豹,它們的主要獵物是頭足類,以烏賊和章魚為食。
鰭足類選擇的獵物數量相對較多,而且不太需要消耗太大的體力去捕捉,因此,它們的體型與食物的選擇確實有一定的關係。
鰭足類動物曬太陽的習慣是因為它們經常要在冰冷的海水中活動,而它們胖的原因確實與食物相對容易獲取有關,在這個前提下,它們才有足夠的能量去堆積脂肪,對抗寒冷,在極地刺骨的海水中,自由的徜徉上千萬年。
不過,如今的鰭足類動物生存現狀並不客觀,這是因為它們的皮下脂肪也被人盯上了,所以我們常聽到的“鯨脂”其實不止是鯨的脂肪,還有鰭足類的,正是因為這樣,它們遭到了人類大肆的捕殺,像海象都已經成為了易危物種(VU)。
海象、海獅、海豹這“三兄弟”經常會被人搞混,這是因為它們都是鰭足類動物,形態上有一定的相似度,而且這三種動物中都有體型龐大的種類,所以,我們不妨分別來看一下最大的海象、海獅以及海豹,再來看一下它們為什麼能這麼胖?
鰭足類“三兄弟”鰭足類顧名思義就是四肢為鰭狀的哺乳動物類群,它們屬於食肉目犬型亞目下的一個演化支,於2400萬年前由陸生哺乳動物進入海洋後演化出來的,分為海豹科、海獅科以及海象科,所以,鰭足類動物就是由這三兄弟組成的。
01 海象
在這三兄弟中,海象是最可憐的,因為在現存的整個的海象科下,只有一屬一種動物,也就是說海象獨自撐起了一個科。海象主要分佈在北冰洋附近的海域,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長著一對特別長的上犬齒,看起來跟大象的象牙一樣,因此得名。
海象的雌雄個體差異較大,其中成年雌性的平均體重僅有750公斤左右(請允許我用“僅”),而成年雄性的平均體重在1.3噸左右,幾乎是雌性體型的一倍,已知最大的雄性海象體長達到了4.9米,體重達到了2268公斤。
別看海象體型很大,但是在水中它可是靈活的“胖紙”,它們能夠潛入90米深的深海,而且在水中閉氣的情況下能堅持20分鐘。不過,即使這樣,海象也是有天敵的,除了人類的獵殺,虎鯨和北極熊是它們最大的天敵。
02 海獅
海獅家族就比海象要強多了,它有5個現存的屬,14種不同的種類,而且它們的分佈地不僅僅侷限於極地,在溫帶和亞熱帶的海洋中也有它們的身影,不過從整體上看,北冰洋和南極洲海域的海獅數量是最多的。
在所有的海獅中,北海獅的體型最大,它們主要分佈在北太平洋沿岸,體色以淡黃色和淡棕色為主。
北海獅的雌雄個體體型差異也很大(包括其他海獅),其中雌性的平均體重在300公斤左右,而雄性的平均體重在850公斤左右,已知最大的北海獅體長達到了3.5米,體重達到了1.1噸。
北海獅與海象非常容易分辨,因為海獅是沒有外露的犬齒的,不過,它們在演化上與海豹的關係比較接近,所以,海獅和海豹其實是最容易搞混的。
03 海豹
海豹是鰭足類動物中最繁盛的類群,它們幾乎遍佈全球的各大海洋中,甚至有的還會出現在淡水的水體中,比如貝加爾海豹。海豹科一共有兩個亞科34個不同的種類,數量達到了約3500萬頭,是鰭足類中數量最大的一個類群。
在34種海豹中,以象海豹的體型最大,象海豹一共有兩種:南象海豹和北象海豹,其中南象海豹主要分佈在南極地區,而北象海豹主要分佈在太平洋東部地區,這兩種海豹的體型都非常大,不過還是南象海豹更大一些,成年的雌性南象海豹雖然只有平均650公斤的體重,但是成年雄性的平均體重卻高達3噸,最大體重5噸,體長6.85米。
象海豹與其他動物(包括其他海豹)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們有著比較長且寬的鼻子,有點像象鼻子。
其實,想要區分大多數的海豹與海獅僅僅從耳朵的形態就可以了,因為海獅是有兩個小小的耳朵露在外面的,但海豹沒有外露的耳朵。
鰭足類為什麼都很胖?無論體型大小,鰭足類動物都有著圓滾滾的身體,所以它們看起來都是比較胖的,而且它們非常的喜歡曬太陽,原因其實很簡單,作為一種恆溫的哺乳動物,長時間呆在水中,即使有防水的毛髮體溫也會流失,所以在不進食的情況下,爬上礁石、浮冰或者岸邊是鰭足類動物的一個共有的習性。
至於“胖”,鰭足類其實是必須的,下面我們從三個角度來說一下:
第一:保暖。鰭足類離開陸地進入海洋已經有幾千萬年的時間了,在此期間,它們主要的分佈區還是圍繞著極地的,這可能與躲避捕食者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在極地生存需要很好的保暖能力,所以無論是鯨還是鰭足類動物都有著厚厚的皮下脂肪,比如海象的皮下脂肪厚度平均就超過了12釐米。
所以,厚厚的脂肪讓它們看起來確實要比較胖。
第二:形態。同樣的體重,往往個子越高,看起來越瘦,但在個子方面鰭足類動物簡直是慘不忍睹,為了更好地適應海洋的生活,它們的四肢已經高度的異化,幾乎失去了支撐性,這使得它們總是趴在地面上,這讓它們看起來尤為的胖。
第三:食物相關。鰭足類動物之所以能胖嘟嘟的,與它們食物的容易獲取確實有一定的關係,當然這要得益於它們對食物的選擇,它們沒有去選擇體型龐大的獵物,也沒有去選擇遊動速度比較快的動物,而是選擇了要麼幾乎不動,要麼移動速度緩慢的動物。
比如海象,海象主要以海底的貝類為食,它大大的牙齒會把貝類像開啤酒瓶蓋一樣撬出來,然後撬開吃掉。
而海獅的主要獵物除了貝類外,最常見的就是頭足類動物,比如章魚,它們的移動速度也比較慢,最後是海豹中最大的南象海豹,它們的主要獵物是頭足類,以烏賊和章魚為食。
鰭足類選擇的獵物數量相對較多,而且不太需要消耗太大的體力去捕捉,因此,它們的體型與食物的選擇確實有一定的關係。
總結鰭足類動物曬太陽的習慣是因為它們經常要在冰冷的海水中活動,而它們胖的原因確實與食物相對容易獲取有關,在這個前提下,它們才有足夠的能量去堆積脂肪,對抗寒冷,在極地刺骨的海水中,自由的徜徉上千萬年。
不過,如今的鰭足類動物生存現狀並不客觀,這是因為它們的皮下脂肪也被人盯上了,所以我們常聽到的“鯨脂”其實不止是鯨的脂肪,還有鰭足類的,正是因為這樣,它們遭到了人類大肆的捕殺,像海象都已經成為了易危物種(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