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執戟2

    我十分贊成這個觀點!

    循例作個簡介:

    李定國(1621~1662),字寧宇。陝西綏德人。他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隨張獻忠起義,由於作戰勇敢,為張獻忠收為義子,改姓張。從此與義軍轉戰南北,張獻忠陣亡於四川西充縣的鳳凰山以後,李定國與艾能奇,孫可望等率領大西軍餘部,經川南迅速進入貴州大山,在莽莽林海中儲存實力,靜觀其變。

    (大西軍餘部抗清作戰圖例)

    ‬大西軍主帥孫可望的“可望不可及”

    南明永曆朝廷在中南地區和東南沿海一帶與進攻的清軍展開激戰,原李自成餘部號稱“夔東十三家”的大順軍在劉體純、袁宗弟、郝搖旗、高必正(高一功)、李來亨(李過養子)的領導下經過節節抵抗後,佔據了夔東地區的峽谷大江,一直奉南明永曆王朝為正溯,在抗清復明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不過,大順軍餘部所處的地理位置雖是中國的腹心之處,奈何是窮山僻壤,養活軍隊尚成問題,遑論開啟局面。

    同為農民起義軍的大西軍餘部於1649年(永曆四年,順治七年)以孫可望為首,率部由雲南入貴州。

    (孫可望影檢視片)

    大西軍餘部的處境比大順軍局處一隅的境地強多了,而且釆

    取攻勢,劍指四川、湖南,嚴重威脅到清軍。

    然而,南明永曆朝廷卻在兩廣地區潰敗,漢奸藩王中的尙可喜、耿繼茂、孔有德佔領桂林,廣州,南明朝廷一片風聲鶴唳,文臣武將少數尚能慷慨就義,叛變投降者卻不計其數,稍有民族氣節的如方以智、錢秉鐙或是逃進深山,與猿猴明月為伴,或是遁入空門,披緇為僧,在木魚聲中,回望長安。

    朱由榔只能退入廣西南寧,全部希望寄託於原大西軍和大順軍。

    實話實說,論文韜武略,大順軍餘部無法比肩前者,後來唱主角的,依然是孫可望和最後的李定國。

    面對幾乎絕望的永曆帝,孫可望根本不屑於永曆朝廷封的冀王,他堅持要使用自己早已謄黃公佈的“偽敕”秦王封號。

    明朝秦王的最早封號是授予朱元璋的次子朱爽,位居諸藩之首,已經傳世200多年,禮儀上應該避免重複。

    1651年(永曆五年,順治八年),清軍由柳州南下,南寧芨芨可危!

    三月,朱由榔在危機時刻,顧不得啥子祖宗宗法,立即矯封孫可望為秦王,並專使送達敕書和金印。

    如果你以為孫可望到此就心滿意足了?大錯特錯,他要仿照曹阿暪,挾天子令諸侯,自稱秦囯“國主”,在貴陽建行營六部,設吏、戶、禮、兵部尚書。實際上就是架空永曆朝廷。

    我們如何看待孫可望的這種行為呢?客觀上,他是明清之際政治風雲中出類拔萃的人物,治理軍國大計表現出非凡的才能;另一方面,權力和慾望嚴重限制了他的想象力和正確駕馭全域性的能力。

    本文的重點是談論李‬定‬國‬,‬但是,‬孫‬可‬望由於歷史的原因,‬地‬位‬高‬於‬李‬定‬國‬,‬在‬前‬期‬,‬孫‬可望應該是南‬明‬第一將‬,‬所以孫‬可望的‬歷史蹤‬跡‬無法廻‬避‬。‬

    (孫可望)

    從孫可望堅持自己“秦王“封號可以得知,這是一個懷有司馬昭之心的人。

    永曆朝中的權臣馬吉翔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暗中向孫可望輸誠勸進,他對太監龐天壽說:“今日大勢,已歸秦王(孫可望),我輩須早與結納,以為異日之地。”(沈佳《存信編》卷三)

    有史籍記載,1654年(永曆八年,順治十一年)五月,孫可望專程返回昆明,打算正式登基稱帝,然而選擇的這一天卻大雨如注,無法舉行即位大典。

    我認為當時應該受到與孫可望地位相當又掌握兵權的李定國、劉文秀堅決反對而作罷。

    但是,可望不可及的皇帝之位強烈刺激著孫可望的神經,他日夜對永曆帝位虎視耽耽。

    永曆帝猶如當年的漢獻帝,秘下衣帶詔,要李定國率兵勤王。

    永曆帝稱:“可望待朕無復有人臣禮,朕寢食難安,將來出朕於險,必此人也,且定國與望久有隙,朕密撰一敕,召定國來護衛。”(江之春《安龍紀事》之《明季南略》卷十四)

    此時李定國正在湖南、廣西一帶與清兵作戰,朝廷密使到達李定國營,李定國讀了“詞旨哀愴”的敕旨後,大為感動和震驚!叩頭謝恩出血,曰:“臣定國一日不死,……寧負友(孫可望)必不負君!”

    ‬大西軍主將李定國的定國大義

    從聯明抗清的大局出發,李定國現在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1656年(永曆十年,順治十三年),李定國親統大軍到達龍安(貴州西南部)縣,入城朝見永曆帝。永曆帝喜極而泣:”久知卿忠義,恨相見之晚。”

    李定國獨滄然而涕下:“臣蒙陛下知遇之恩,欲取兩粵以迎鑾輿,乃不惟不副臣願,且重貽陛下之憂,至萬死無能自贖。”

    李定國把永曆帝從龍安接到大本營雲南昆明。

    三月,永曆帝封李定國為晉王。對於孫可望來說,卻是當頭一棒!從此“蕭郎是路人”,孫可望盤踞的貴州同李定國、劉文秀輔佐下的永曆朝廷已經隱成敵國之勢。一場內戰不可避免。

    不過,李定國仍以大局為重,沒有把孫可望拉黑,反而由封為蜀王的劉文秀由雲南進入雅州(雅安市),最後在洪雅縣設立帥府,健全政府部門,刻意經營,有利於與孫可望互相呼應。

    但是,強悍的孫可望卻甘冒天下之大不諱,大封諸將王位,意在圖滇!

    1657年(順治十四年,永曆十一年),孫可望貴陽誓師,統率十四萬人馬劍指雲南昆明。

    其結果就是孫可望大敗而歸,敗則生變,同年九月三十日,孫可望邁出了永為後世唾罵的一步,他派人十萬火急的送往清朝湖南當局一封信說:“李定國、劉文秀等大逆不道,荼毒生靈,乞代奏大清皇帝陛下,發鐵騎一萬,願獻滇、黔、蜀以歸一統,更報不世之仇。”

    1658年(順治十五年),順治帝在太和殿親自接見了孫可望,並赦封為“義王”。

    孫可望猶如打了雞血一樣,不僅提供了永曆朝廷的軍事機密,而且獻上了“滇黔地圖”。

    不過,老奸巨猾的清廷並沒有要孫可望帶兵征討昆明,而是利用賜予孫可望高官厚祿的現實影響,瓦解南明政權尤其是大西軍餘部。

    從順治十五年(1658)開始,隨著南明政權的日益衰微而逐漸走向沒落,孫可望本人的地位也同樣淪落衰微。

    順治十六年(1659),有人揭發孫可望放高利貸,這些事情對於八旗兵來說根本就不是事,不過順治帝卻藉此打擊孫可望。

    順治十七年(1660)十一月二十日,孫可望死了,據說死於疾病。

    乾隆三十六年(1771),清廷下決定:“孫可望子孫所有世職,嗣後不必承襲。”

    從順治十六年(1659)開始,清軍從潯州出發,佔領南寧、永曆帝在節節敗退中被迫退入緬甸。

    此時指揮西南數省軍務的洪承疇告老還鄉,由躍躍欲試的吳三桂留鎮雲南。

    康熙元年(1662)四月二十五日,朱由榔父子在一個小廟內被用弓弦勒死。未燼屍骨葬於昆明太華山。

    噩耗傳來,李定國自知復興無望,自此生病,延至六月二十七日病死於景線(騰江一帶)。

    結束語

    李定國是明末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清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末清初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物中,他是光彩照人的一顆明星,最亮的那一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畢業,考了兩次研究生都沒考上,應該放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