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分別是:
瞞天過海:運用強大的偽裝,秘密調整部署,整個過程都使對方矇在鼓裡。
圍魏救趙:此法出自戰國時期,要救友軍不必親自出戰,只需威脅敵方的軟肋即可。
借刀殺人:想要除掉禍患,但又怕惹上麻煩。於是可以借用第三方的幫助,既可以以達到目的,又能間接撇清自己的關係,降低風險。
以逸待勞:伏擊戰,當敵方急於行軍而疲憊不堪時。我軍可選出路上的有利地勢,進行伏擊。
趁火打劫:敵軍突發變故時,我軍可趁此良機,向對方發起攻擊。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猜出諸葛亮病亡後,立即發兵攻擊。
聲東擊西:製造假象吸引敵軍佈防,我軍從另外的地方(通常是敵軍薄弱處),發起進攻。
無中生有:當我方避戰時,可製造虛無的假象,使敵方忌憚,不敢貿然發動襲擊。
暗渡陳倉:進兵之策,正所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使用障眼法迷惑敵軍,以達到秘密進兵的目的。
隔岸觀火:三方混戰時,當自己處於安全狀態下,可採取觀望的態度,以察看時局的變化。
笑裡藏刀:表面上,以和善之態主動獻殷勤。暗地裡,卻藏有險惡的陰謀。
李代桃僵:當將軍老王因為犯下大錯,必須受死時。可用特殊方法,讓士兵小李代替老王去死,以達到棄軍保帥的策略。(指兵法上的)
順手牽羊:軍隊攻城略地之時,順帶把計劃之外,敵方防守薄弱的地方,也一起拿下。
打草驚蛇:攻城之前,先騷擾城外的村落,讓敵方守將率先察覺,可使其不堅定的內部,慢慢出現分歧。
借屍還魂:當一支隊伍(因傷亡過大)失去戰鬥力時,可迅速從別處調取兵力補充,以使其恢復昔日的狀態。
調虎離山:先以小部分兵力,引誘敵方主力進攻。我方主力可奇襲其大本營,以達到速勝。
欲擒故縱:想要收服敵軍,先讓他縱兵馳騁。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抓了又放,放了又抓。是為了讓他對自己心悅誠服。
拋磚引玉:以小部分兵力,去引誘敵方主力部隊進入埋伏圈,以達到圍殲的目的。
擒賊擒王:軍事要領,不與敵方散兵作戰,消耗自己。而是集中兵力,攻取敵方主帥兵營。
釜底抽薪:毀掉敵方有生力量,從根源結束戰鬥。(將鍋底燃燒的柴火取出,以達到平息火勢的目的)
混水摸魚:利用當下混亂的態勢,尋找有利的戰機,以達到謀取利益的目的。
金蟬脫殼:利用奇謀,將自己從困局中逃出,最終使敵人撲空。
關門捉賊:當敵方進入埋伏圈時,迅速斷其後路,以達到全殲的目的,與此相似的有甕中捉鱉。
遠交近攻:此計在戰國時期,運用最為常見。先與其它邦國交好,然後進攻敵國,以使對方孤立無援。
假道伐虢(guó):假借對方的道路,實則是想攻擊對方。三國演義中,周瑜借道荊州,要攻曹軍。諸葛亮看出其心思,攻曹軍是假,取荊州是真。
偷樑換柱:利用計謀,偽裝成敵軍,隨後利用敵軍無防,快速發起進攻,佔領城池。
指桑罵槐:敲打之意,指著桑樹,然後意指槐樹的種種不對。此計多用於使臣外交,求同盟。
假痴不顛:假裝愚鈍,以套取對方的真實意圖或者戰略資訊。三國演義中,許攸投靠曹操,知他兵糧短缺卻不直接說出,而是再三詢問。然後再提出襲擊烏巢的計謀,最終贏得曹操重用。
上屋抽梯:三國演義中,劉表父親病重,他擔心王位被奪,於是請求諸葛亮出謀劃策。但是諸葛亮以這是家事為由,拒絕了他的請求。
劉表想出一計,將諸葛亮請到高樓之上,隨後撤下樓梯。以此要求諸葛亮為自己出謀劃策。
樹上開花:樹上本無花,但卻可以用布料染色剪裁,隨後做成花的形狀裝上去。比喻可以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改變局勢。
反客為主:以客人的身份,奪了主人的一卻。三國演義中,呂布投奔劉備,最後卻反客為主,將劉備趕至下邳。
美人計:利用美色迷惑敵方主帥,以達到取勝的目的。
空城計: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戰時,曾用過此計。此計極險,一旦被敵軍識破,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
因此也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諸葛亮才使用此計。
反間計:三國演義中,曹操謀士拜訪周瑜,想要勸反他。不料周瑜使用反間計,最終導致曹操誤殺兩名水師大將。
苦肉計:三國演義中,黃蓋詐降曹操。為了使曹操相信,讓周瑜將他一頓痛打。此乃苦肉計也。
連環計:又名計中計,是兩個或者以上的計謀,連續使用,使得敵方戰力嚴重受損。
走:這是三十六中的最後一計,也被稱為上計,因為它能最大程度減少傷害。
三國演義中,當諸葛亮病逝後,蜀軍知自己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於是立馬選擇撤退。
因此三十六計中,並沒有“無計可施”這一計。如果真到了無計可施的地步,那隻要趕緊跑路,就是最好的計策。
三十六計分別是:
瞞天過海:運用強大的偽裝,秘密調整部署,整個過程都使對方矇在鼓裡。
圍魏救趙:此法出自戰國時期,要救友軍不必親自出戰,只需威脅敵方的軟肋即可。
借刀殺人:想要除掉禍患,但又怕惹上麻煩。於是可以借用第三方的幫助,既可以以達到目的,又能間接撇清自己的關係,降低風險。
以逸待勞:伏擊戰,當敵方急於行軍而疲憊不堪時。我軍可選出路上的有利地勢,進行伏擊。
趁火打劫:敵軍突發變故時,我軍可趁此良機,向對方發起攻擊。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猜出諸葛亮病亡後,立即發兵攻擊。
聲東擊西:製造假象吸引敵軍佈防,我軍從另外的地方(通常是敵軍薄弱處),發起進攻。
無中生有:當我方避戰時,可製造虛無的假象,使敵方忌憚,不敢貿然發動襲擊。
暗渡陳倉:進兵之策,正所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使用障眼法迷惑敵軍,以達到秘密進兵的目的。
隔岸觀火:三方混戰時,當自己處於安全狀態下,可採取觀望的態度,以察看時局的變化。
笑裡藏刀:表面上,以和善之態主動獻殷勤。暗地裡,卻藏有險惡的陰謀。
李代桃僵:當將軍老王因為犯下大錯,必須受死時。可用特殊方法,讓士兵小李代替老王去死,以達到棄軍保帥的策略。(指兵法上的)
順手牽羊:軍隊攻城略地之時,順帶把計劃之外,敵方防守薄弱的地方,也一起拿下。
打草驚蛇:攻城之前,先騷擾城外的村落,讓敵方守將率先察覺,可使其不堅定的內部,慢慢出現分歧。
借屍還魂:當一支隊伍(因傷亡過大)失去戰鬥力時,可迅速從別處調取兵力補充,以使其恢復昔日的狀態。
調虎離山:先以小部分兵力,引誘敵方主力進攻。我方主力可奇襲其大本營,以達到速勝。
欲擒故縱:想要收服敵軍,先讓他縱兵馳騁。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抓了又放,放了又抓。是為了讓他對自己心悅誠服。
拋磚引玉:以小部分兵力,去引誘敵方主力部隊進入埋伏圈,以達到圍殲的目的。
擒賊擒王:軍事要領,不與敵方散兵作戰,消耗自己。而是集中兵力,攻取敵方主帥兵營。
釜底抽薪:毀掉敵方有生力量,從根源結束戰鬥。(將鍋底燃燒的柴火取出,以達到平息火勢的目的)
混水摸魚:利用當下混亂的態勢,尋找有利的戰機,以達到謀取利益的目的。
金蟬脫殼:利用奇謀,將自己從困局中逃出,最終使敵人撲空。
關門捉賊:當敵方進入埋伏圈時,迅速斷其後路,以達到全殲的目的,與此相似的有甕中捉鱉。
遠交近攻:此計在戰國時期,運用最為常見。先與其它邦國交好,然後進攻敵國,以使對方孤立無援。
假道伐虢(guó):假借對方的道路,實則是想攻擊對方。三國演義中,周瑜借道荊州,要攻曹軍。諸葛亮看出其心思,攻曹軍是假,取荊州是真。
偷樑換柱:利用計謀,偽裝成敵軍,隨後利用敵軍無防,快速發起進攻,佔領城池。
指桑罵槐:敲打之意,指著桑樹,然後意指槐樹的種種不對。此計多用於使臣外交,求同盟。
假痴不顛:假裝愚鈍,以套取對方的真實意圖或者戰略資訊。三國演義中,許攸投靠曹操,知他兵糧短缺卻不直接說出,而是再三詢問。然後再提出襲擊烏巢的計謀,最終贏得曹操重用。
上屋抽梯:三國演義中,劉表父親病重,他擔心王位被奪,於是請求諸葛亮出謀劃策。但是諸葛亮以這是家事為由,拒絕了他的請求。
劉表想出一計,將諸葛亮請到高樓之上,隨後撤下樓梯。以此要求諸葛亮為自己出謀劃策。
樹上開花:樹上本無花,但卻可以用布料染色剪裁,隨後做成花的形狀裝上去。比喻可以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改變局勢。
反客為主:以客人的身份,奪了主人的一卻。三國演義中,呂布投奔劉備,最後卻反客為主,將劉備趕至下邳。
美人計:利用美色迷惑敵方主帥,以達到取勝的目的。
空城計: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戰時,曾用過此計。此計極險,一旦被敵軍識破,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
因此也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諸葛亮才使用此計。
反間計:三國演義中,曹操謀士拜訪周瑜,想要勸反他。不料周瑜使用反間計,最終導致曹操誤殺兩名水師大將。
苦肉計:三國演義中,黃蓋詐降曹操。為了使曹操相信,讓周瑜將他一頓痛打。此乃苦肉計也。
連環計:又名計中計,是兩個或者以上的計謀,連續使用,使得敵方戰力嚴重受損。
走:這是三十六中的最後一計,也被稱為上計,因為它能最大程度減少傷害。
三國演義中,當諸葛亮病逝後,蜀軍知自己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於是立馬選擇撤退。
因此三十六計中,並沒有“無計可施”這一計。如果真到了無計可施的地步,那隻要趕緊跑路,就是最好的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