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徒伯雷
-
2 # 是老四呀
相當大一部分都是對未來以及自己充滿自信的。
身邊其他人不說吧,先說說宿舍的人,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平時的狀態都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平時除了做作業以外,基本就是沒什麼事,不過有了王者榮耀以後好像就有點事做了。
對自己的一點點進步感到很滿足我們專業課比較多,每門課都有作業,還有很多實踐性的,在我們還學裝軟體的時候,網路主持老師就讓我們自己製作網路影片,基本就是自己寫策劃案,自演自導,自己剪輯後期,逼的我們自己去學一些剪輯軟體,當作品出來以後,老師的評價都是比較高的,有一個影片還得了滿分,這對於我們是一個完全不懂的領域,就自己摸索著,仿照著電視上的娛樂節目做一個,成就感十足吧,對於一個百無一用的文科生。
同學們你們很棒上課的時候經常聽到老師誇我們班,聽他們講著過往學姐的例子,老師經常會說我們的表現很好,遠遠的超出老師的預計,就在我們稍微努力的時候,老師就一個勁兒的誇,我們決定自己好像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一誇獎就不知所以。
對自己認知不夠雖然我們都上過職業生涯教育,老師告訴我們不要眼高手低,如何調整心態。我們不知道以我們的水平,一個月能拿多少錢的工資,想著在學校附近,最少每月3000吧,事實上是一個月2000左右,甚至還有更低甚至沒有工資,在這個城市,租房子每個月都要一千多,遠遠養不活自己。在面試的時候,當我們拿出在學校的作品時,HR只會說,你們這學的太簡單,連皮毛都不算。
在大學的時候就應該沉下心學習,不僅是課本,其他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實踐成果,每個人都會有這個過渡時期,長大後的現實必然要去面對,不過不要被困難打倒,加油!
瀉藥!
題目問的是大學生會不會都比較自信,關鍵在這個“都”字,因此一般意義上舉某些學生或者身邊的幾個人為例,是缺乏說服力的,因此我們必須關注更大範圍內的資料樣本,只有大範圍的調查才有說服力。
實際上,學術界對大學生的自信研究,從1988年就開始了,截止2005年,關於大學生自信研究的文章累計達到42篇,這些論文對大學生的自信心進行了多層次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幾個結論:
趙宏、趙芳研究了3756名大學生自信狀況,結果顯示:大學生自信存在年級差異,大一學生高於大二、大三;獨生子女自信高於非獨生子女;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和學業成績優良的學生之間存在自信上的差異。
黃澤娟等人對廣州396名學生的調查發現,男大學生個體展現的自信高於女大學生;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自信得分較高。
王有智等對西安1156名大學生所做的自信調查顯示,大一、大四學生較大二、大三學生自信;男生整體自信程度高於女生;
何源對南京1003名大學生的自信分析中發現,男大學生整體自信高於女大學生;獨生子女自信高於非獨生子女;大四學生自信高於其他年級。
從這些調查樣本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大學生並不是“都”比較自信,自信程度會因為年級、性別、家庭出身條件不同而不同,因此,探討大學生的自信心,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