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年一健
-
2 # 梅花方士
我現在在專門做記中藥的影片
專門解決記中藥難的問題
一切都是免費的
從期末到考研。
加油
-
3 # 腫瘤時間
最開始學習中藥時,其實是死記硬背。在網上搜索了很多中藥歌訣,比如比較有名的比如《藥性賦》:“諸藥識性,此類最寒.......”現在還記得一些,哈哈。那會正在上學,然後發現這個應付考試沒多大用。於是又根據《中藥學》章節,上網上找各種順口溜,一點一點地背誦。說實話,這個辦法應付應試教育的確足夠了,雖然背了忘,忘了背,但是還是順利通過了很多考試。所以我一度認為這是最有效的學習辦法,並且堅持了大學5年。
但是畢業以後,從事臨床工作,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一方面是容易忘,總是想不起來;另一方面,說中藥我們記得各種功效,但是說功效,卻很難從所有的中藥中挑揀出合適的組方。
所以我就開始思考。古人是怎麼記憶中藥的呢?他們沒有《中藥學》課本,也沒有章節,他們憑藉什麼來記憶呢?我漸漸拋開課本,開始尋找別的辦法。有一次看《中草藥圖譜》,突然有一點靈感:我看到麻黃就是一截草杆,外圓中空,我就想,這多像個水管呀,一定可以利水。這個突然的想法,讓我起了疑問:古人是如何判斷各種中藥作用的呢?
於是我就開始查各種資料。終於在清代醫學家徐大椿的一句話找到了答案:“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用其質,或用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古人理解一種中藥的功效,或者從其氣味、或者從其顏色、或者從其形狀、質地等等方面認識。於是我就想,我能不能透過這個來記憶中藥呢?
後來我就開始總結,並且發現,一旦開始,真的記憶很牢固。比如桑葚,一開始是青綠色,後來變黑了,並且裡面很多水,青對肝,黑對腎,水屬陰,所以可以補肝腎之陰,還可以治津傷口渴。水多了還可以怎麼樣?我就想,還可以通便。所以桑葚作用就是補肝腎之陰,療津傷口渴,通便,用於肝腎陰虛、便秘、消渴等等。這是使用其形!是不是很簡單?還有烏梅,烏梅最大的特點是酸,所以能收能斂,可以止汗、縮精止遺,還可以斂肺氣止咳。這就是使用其味了。
就這樣,慢慢的我會發現,我不僅記住了中藥的功效,還記住了中藥的形狀、顏色、氣味、歸經,就像一個立體影象,記憶在腦海中,記憶深刻。
感興趣的話,你可以嘗試一下。在此,我也呼籲大家能夠迴歸傳統的思維方式來學習中醫,現在的書本放棄了很多中醫思維精華,如果死記硬背,只會讓大家離中醫越來越遠。
-
4 # 使用者8981957333475
有很多記憶方法,如諸花皆升旋復獨降,果實根大多入下焦,葉花入上焦,梗入中焦,還有姓黃的大多清熱始白的大多以清或入肺等多總
結。
-
5 # 甘草的甘
我認為:初學者跟師傅到山上去品償中草藥並做好筆記,經歷一段時間後就可以深入學《中藥藥理學》。在萬幾種中草藥中記憶住常用的就可以了。
回覆列表
中醫的象思維,在中醫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學中藥的時候,同樣牢牢抓這點,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 藤類藥物為例:
藤類攀援與舒筋活絡,藤蔓,和人的筋很像,所以多治筋病。藤類纏繞蔓延,猶如網路,縱橫交錯,無所不至,其形如絡脈。臨床對於久病不愈、邪氣入絡者,以藤類藥物通絡散結,如雷公藤、絡石藤、忍冬藤、青風藤、雞血藤等均屬此類。 其中,
“旋花根細如筋可啖,故本經言其久服不飢輕身。續筋骨,合筋瘡。”
《要藥分劑》絡石藤文下曰:“絡石之功,專於舒筋活絡。凡病人筋脈拘攣,不易伸屈者,服之無不獲效,不可忽之也。”
《醫學真傳》忍冬藤:“夫銀花之藤,乃宣通經脈之藥也。通經脈而調氣血,何病不宜,豈必癰毒而後用之哉。”伸筋草別名石松,多年生草本,匍匐莖蔓生,細長彎曲,長可達2m。
《本草拾遺》解“石松,主久患風痺,腳膝疼冷,面板不仁,氣力衰弱”,其功能與《滇南本草》所言之“其性走而不守”有關。
所以學中藥時,不要一味地死背,雖然性味功效就是十幾二十個字,但如果不求理解地背,還真的不好背,很快就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