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下黃驃馬,手持雙鐧,民間故事中的秦瓊與歷史上的真實經歷相差甚遠,但這不影響秦瓊強烈的歷史光環。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傳奇人物贏得共鳴。
秦瓊自帶光環,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流傳甚廣的古典小說《隋唐演義》和《說唐》,在《說唐》中,秦瓊幾乎是貫穿小說的主要人物。忠義之後,武功高強,仗義疏財,人送綽號“小孟嘗”,其俠義性格可以對標《水滸傳》中的好漢形象,符合民間對英雄的定義,很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同時,其傳奇般的經歷,也讓人讚歎不止,解救李淵一家為日不留姓名,時運不濟被迫賣馬,卻結實單雄信等綠林好漢,被迫當仇人靠山王楊林的十八太保,解救劫皇綱的程咬金,與各路好漢拜把子,一起投奔瓦崗寨,最後棄暗投明,跟隨秦王李世民打天下,功成名就。所以,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功成名就的秦瓊,自然會圈粉無數。
至於後人杜撰的隋朝十八條好漢排名,與知名度名不能成正比。試問,排名第三的裴元慶又有多少人記得?在《說唐》中,尉遲敬德和程咬金,根本沒有在“隋朝十八條好漢”的名單上,但這兩位知名度照樣很高。另外,秦瓊排名幾乎墊底,但知名度大,這不正說明秦瓊的個人魅力嗎?
其次,三易其主更像是棄暗投明,這與呂布“三家姓奴”有著本質的區別。
在歷史上,秦瓊先後跟隨張須陀、裴仁基、李密和王世充等人。張須陀、裴仁基都是隋朝官員,在他們手下平亂,這是職責所在,況且是在張須陀戰死之後,“率殘兵附裴仁基,仁基降(李)密,密得叔寶大喜”(語出《新唐書·列傳十四》)。後來李密戰敗,投降唐朝,但秦瓊等人被王世充所得,又因為王世充“非撥亂主也”,與程咬金等人臨陣歸唐。
雖然李密、王世充得到秦瓊來歸如獲至寶,但兩人都不是做大事的人,《舊唐書》稱李密“終是狂夫”,《隋書》評價王世充“斗筲小器”。秦瓊棄暗投明並不為過,況且秦瓊還曾經在戰場上救過李密,離開王世充也並沒有落井下石,因此,所謂“三易其主”,並不能算是人品問題吧。
第三、真實的秦瓊同樣自帶光環。
在歷史中,秦瓊也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萬夫不當之勇。”在沒有發跡之前,他的領導隋將來護兒就認為秦瓊“此人勇悍,加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
在跟隨張須陀平定叛亂中,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張須陀想詐敗引叛軍追擊,然後派將領偷襲敵人營地,可是手下將領沒有一個人敢去。只有秦瓊和羅士信(小說中羅成的原型)請戰,結果偷襲營寨大獲全勝。
兩軍對陣中,如果敵營中有猛將耀武揚威,秦王李世民就讓秦叔寶去滅敵人的銳氣。秦瓊則躍馬挺槍殺敵於萬軍之中,頗有“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豪氣。在武牢關大戰中,秦瓊表現同樣勇猛,帶著數十名騎兵率先衝鋒陷陣,打亂竇建德的陣營。在這場戰鬥中,竇建德被生擒活捉。
隋唐嘉話上還記錄一個小故事,秦瓊力大無比,所用的長槍比規定的尺寸要大。在圍攻洛陽的時候,秦瓊騎馬入城之前,將長槍插在地上,結果十來個人一起發力都拔不動。當秦瓊出城的時候,輕而易舉就把長槍拔下,策馬而去。後來,每逢國家有重大活動,都會把當年秦瓊的長槍抬出來展覽。
秦瓊年老時候回顧自己一生曾說,“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總共流出的血也得有好幾鬥。或許這渾身的累累傷痕,正是其英雄光環在民間小說中的折射吧。
民間對秦瓊、程咬金、羅成、尉遲恭……一班英雄的崇拜和喜愛,主要來自於小說演義或者戲曲曲藝等的宣傳影響,這和真實的歷史沒有多少關係。
胯下黃驃馬,手持雙鐧,民間故事中的秦瓊與歷史上的真實經歷相差甚遠,但這不影響秦瓊強烈的歷史光環。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傳奇人物贏得共鳴。
秦瓊自帶光環,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流傳甚廣的古典小說《隋唐演義》和《說唐》,在《說唐》中,秦瓊幾乎是貫穿小說的主要人物。忠義之後,武功高強,仗義疏財,人送綽號“小孟嘗”,其俠義性格可以對標《水滸傳》中的好漢形象,符合民間對英雄的定義,很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同時,其傳奇般的經歷,也讓人讚歎不止,解救李淵一家為日不留姓名,時運不濟被迫賣馬,卻結實單雄信等綠林好漢,被迫當仇人靠山王楊林的十八太保,解救劫皇綱的程咬金,與各路好漢拜把子,一起投奔瓦崗寨,最後棄暗投明,跟隨秦王李世民打天下,功成名就。所以,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功成名就的秦瓊,自然會圈粉無數。
至於後人杜撰的隋朝十八條好漢排名,與知名度名不能成正比。試問,排名第三的裴元慶又有多少人記得?在《說唐》中,尉遲敬德和程咬金,根本沒有在“隋朝十八條好漢”的名單上,但這兩位知名度照樣很高。另外,秦瓊排名幾乎墊底,但知名度大,這不正說明秦瓊的個人魅力嗎?
其次,三易其主更像是棄暗投明,這與呂布“三家姓奴”有著本質的區別。
在歷史上,秦瓊先後跟隨張須陀、裴仁基、李密和王世充等人。張須陀、裴仁基都是隋朝官員,在他們手下平亂,這是職責所在,況且是在張須陀戰死之後,“率殘兵附裴仁基,仁基降(李)密,密得叔寶大喜”(語出《新唐書·列傳十四》)。後來李密戰敗,投降唐朝,但秦瓊等人被王世充所得,又因為王世充“非撥亂主也”,與程咬金等人臨陣歸唐。
雖然李密、王世充得到秦瓊來歸如獲至寶,但兩人都不是做大事的人,《舊唐書》稱李密“終是狂夫”,《隋書》評價王世充“斗筲小器”。秦瓊棄暗投明並不為過,況且秦瓊還曾經在戰場上救過李密,離開王世充也並沒有落井下石,因此,所謂“三易其主”,並不能算是人品問題吧。
第三、真實的秦瓊同樣自帶光環。
在歷史中,秦瓊也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萬夫不當之勇。”在沒有發跡之前,他的領導隋將來護兒就認為秦瓊“此人勇悍,加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
在跟隨張須陀平定叛亂中,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張須陀想詐敗引叛軍追擊,然後派將領偷襲敵人營地,可是手下將領沒有一個人敢去。只有秦瓊和羅士信(小說中羅成的原型)請戰,結果偷襲營寨大獲全勝。
兩軍對陣中,如果敵營中有猛將耀武揚威,秦王李世民就讓秦叔寶去滅敵人的銳氣。秦瓊則躍馬挺槍殺敵於萬軍之中,頗有“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豪氣。在武牢關大戰中,秦瓊表現同樣勇猛,帶著數十名騎兵率先衝鋒陷陣,打亂竇建德的陣營。在這場戰鬥中,竇建德被生擒活捉。
隋唐嘉話上還記錄一個小故事,秦瓊力大無比,所用的長槍比規定的尺寸要大。在圍攻洛陽的時候,秦瓊騎馬入城之前,將長槍插在地上,結果十來個人一起發力都拔不動。當秦瓊出城的時候,輕而易舉就把長槍拔下,策馬而去。後來,每逢國家有重大活動,都會把當年秦瓊的長槍抬出來展覽。
秦瓊年老時候回顧自己一生曾說,“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總共流出的血也得有好幾鬥。或許這渾身的累累傷痕,正是其英雄光環在民間小說中的折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