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左左1980
-
2 # 宇宙小中華
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並不是貿易,給明政府帶來了極大的財政負擔,朱棣是強勢君主,沒人敢反對他,他的後人能結束下西洋,很明智,朱棣曾經把越南併入中國,成立一個省,朱瞻基後來讓越南獨立了,也和財政壓力有關,
-
3 # 蒼茫大地顧煒斌
朱高熾仁慈之主,他七月即位,十一月就下達詔令,凡是建文帝時為靖難而被罰沒為奴的大臣家屬,一律赦免為老百姓,併發給土地,讓他們安居樂業。連允炆死黨齊泰的兒子也被赫免,方孝孺的堂兄也終於回家。朱高熾稱方孝孺輩都是忠臣,他不會再追殺他的堂兄。
朱棣多次征討前元蒙古勢力,編《永樂大典》,還六下西洋,消耗了國家大量的財力物力,再下西洋,大明財力物力估計也難以為繼。
朱高熾稱帝時間太短,從1424年七月到十二月,也來不及再有大動作,就撒手歸西啦。
到朱高熾兒子宣帝朱瞻基時代才有鄭和七下西洋,這次鄭和死於征途,瞻基也無非告知西洋諸國大明皇朝換了主子,鄭和之後再無鄭和。宣宗也無意再下西洋。
望斧正!
-
4 # 斌格謙
我們來看看網友是怎麼說的:
@網友啦啦啦:下西洋是鄭和一人承辦的,包括船隻上的採辦各種貨物,以及從西洋帶回來的一系列香料等高暴利物品,換句話說,這是內廷所決定的,支出收入都歸內廷,也就是皇帝,所以朱棣才有財力進行六次遠征,這恰恰觸犯了浙商、福建海商以及其背後的官僚階級的利益,海禁就是倭寇的根源之一。朱棣在位時還能壓得住,當朱高熾即位時就很難壓住,過幾年朱高熾死後,朱瞻基從小生活在文官集團之中,更是關閉了航海。文官集團尾大不掉,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下西洋從此沒有在提過。
@網友曉出:其實下西洋的目的大部分還是揚我天朝國威 也有說順道找找朱允炆童鞋的 有雄心揚國威的皇帝沒了 自然下西洋就沒下文了 關鍵還是我們的鄭同志在第七次返航的時候死路上了 家都沒回了。還是那句好像廢話的話:鄭和之後,再無鄭和。歷史,是洽到好處的。
@網友小明:中國作為一個儒教治國的大陸國家,對於遠洋本身就沒有任何興趣,鄭和作為一個宦官和穆斯林其遠洋行為從一開始就引發中國傳統士大夫的不滿與鄙夷,對於其帶回來的所謂各國貢品,對於士大夫階層而言不過皇家玩物而已,由於其是朱棣紅人,且擔負起尋找建文帝的政治任務,明朝計程車大夫敢怒不敢言。直到朱棣去世,新皇帝上臺,所謂三寶太監勞民傷財的奏摺就上個沒完,甚至鄭和死後皇宮內鄭和大量的航海日誌都遭到焚燬,片紙不留。可見鄭和這個異數在中國傳統儒家士大夫眼裡是多麼遭人憎恨。
@網友易景平:朱棣最開始搞航海就是想威服四海做宣傳,純粹的出於政治目的。搞起來之後發現很掙錢。但是朱棣造反的名義為靖難,說朱允炆身邊有小人,不尊祖制。禁海是朱元璋定的,朱棣如果搞全國性的海上貿易就是打自己的臉。所以只能繼續以威服四海的名義吃獨食,不可能放開到全國。鄭和的最後一次航行是在朱瞻基的時候搞的,這時候大臣們再也忍受不了皇帝吃獨食搶生意,聯手掐滅了海上貿易。
回覆列表
繼續永樂皇帝以靖難之役起兵,率兵攻入了南京城。突然宮中燃起熊熊大火。手下來報,建文帝朱允炆自焚。大帝連忙趕了過去,在廢墟當中發現了具燒焦的難以分辨的屍體。悲傷之餘永樂大帝冷靜下來,他不信這是朱允炆。認為這是金蟬脫竅之計。
相傳明南京故宮有一條用來逃生的密道。明太祖朱元璋深知這位皇長孫繼承了其父朱標的憨厚善良難以駕馭群雄。恐日後有變便給朱允炆留下了一條錦囊,囑咐他非在危難迫在眉睫時不得開啟。靖難之役燕軍兵臨城下之時,朱允炆猛然間想起了祖父給留下的錦囊。隨及開啟錦囊按照上面的指示,剃度換上僧侶的衣服,透過皇宮裡那條密道逃了出去,趁亂消失在硝煙四起的南京城中,那在皇宮中燒焦的屍體只不過是一名小太監做的替身而已。
鄭和下西洋表面上揚大明國威,實際上還有一條最重要的隱藏任務,那就是尋找逃到海外的建文帝。這麼多年來鄭和緊遵永樂帝交給他的這個使命,每到一個國家都不會放過任何一點關於朱允炆的線索。
直到永樂帝在最後一次御駕北征中駕崩,他的繼任者才漸漸的放棄了下西洋。找到與找不到沒有任何意義,找不到朱允炆也威脅不了永樂這一脈代代皇位相傳下去。與其費勁心思滿世界的去找他,還不如讓他就平平淡淡的過著普通人的生活終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