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洋貓上樹點爐火
-
2 # 熱情的溪水o2
我2004年有幸讀過菏澤市志。裡面提到過鉅野縣城東古時是一片水澤之地,連綿幾百公里,直通東平湖。從這樣的描寫我們不難看出800裡水泊梁山是真實存在過。也可能遠古時代這裡是一大片水澤,宋代時水域面積縮減了,《水滸傳》作者為了襯托氣氛,故意誇大了水域面積。
-
3 # 魏永臣550
“八百里水泊”並非是指以梁山為中心的八百里水域,而是作者抽象化的概念而已,即“八百”在外,一百八人(等同八人)在外,“水”在內在“裡”,也即“裡水”,“水幾於道”,即中國古代激發國家民族技術創新提高的古道無為文化理念,倉頡尊一尊前所未有技術創新“一人為大” 及“一大(天)”的文化理念幾乎遺失貽盡,由於儒家文化強勢的獨裁獨載統治地位,又不能廣泛宣傳闡釋,只能停泊在水滸傳的核心。“泊”即停泊碼頭之意,不過平常所泊的是舟船,而水滸傳所“泊”的是自然之道無為文化。
“八”,即喻空長雙手不能創新技術,又不掌握生產技術,不能勞動創造財富的低能成年人,其外形似人非人,就是因為不能“閉口”,喻張口消耗和不住口的說話。所以“八”是人之恥,而“忘八”更可恥,“王八”最可恥。“百”即“一白”,也即不理解不懂“一”之含義。
因此,水滸傳的成書結構就是“八百”在外,也即百零八人故事在外,老子、莊子道(水)文化原理“泊”於核心。
-
4 # 岑家澤根藝
《水滸傳》裡的八百里水泊不是作者虛構的,它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它的面積很大,地域很遼闊。大概的具體位置就包括現在的梁山、鄆城、東平、汶上、鉅野、嘉祥、濟寧等地。
-
5 # TOKYO2022
熟讀原著的朋友肯定對八百里梁山泊非常瞭解,知道梁山泊就在山東,但是當我們仔細去從山東地圖尋找時,卻只發現了一個梁山縣,並沒有發現梁山泊!按照原著所說,梁山有八百里水泊,而在梁山縣附近根本找不到這麼一個地方,而且據說梁山縣乃是1949年才成立的,在此之前,這裡根本就不叫梁山縣!也就是說,我們要找到梁山泊很可能並不在梁山縣,而且縱觀山東境內,也很難找到八百里水泊這麼一大塊水域,難不成八百里水泊是小說的誇張之言,不可信?原文:梁山為壽張治屬,其山周圍可十里。水滸小說乃雲周圍八百里,即宋江寨,山岡上一小垣耳,說中張皇其言,使天下愚民不至其地者,信以為然。長奸萌亂,莫此為甚。因拈出之,以告司治君子,並使天下之人知之,小說之不可信也如此。按照滕永禎所說,梁山乃是壽張的治屬,山體並不大,只有十里左右,這麼小的山,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多的梁山軍馬?而且宋江寨,只是山岡上一小垣,由此可見,小說中宏大闊氣的梁山都是假的,完全是小說家編纂出來的。滕永禎的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以至於很多人都認為,八百里梁山泊並不存在,這只是小說中虛構出來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到了近現代,由於科技的發展,眾人接觸知識越來越方便,關於梁山泊是假的這個說法,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而且大家透過各種文獻考察,也發現了眾多的疑點。
據考證,宋朝時期其實是有關於梁山泊的描述的。據《資治通鑑》所說,五代時期到北宋末年這段時間,黃河曾發生過三次大的決口,河水來到梁山腳下,形成了一望無際的水泊,被後人成為八百里水泊。而北宋詞人韓琦也曾經寫過一首題為《過樑山泊》的詩,其中一句叫“巨澤渺無際,齊船度日撐”,可見當年確實是有梁山泊存在的。
後來因為黃河改道,梁山泊的水量一直在不斷變化,據《金史》記載,他們那個時候的梁山泊,就已經沒有多少水了。但是到了元朝,黃河又改道了,梁山泊又來了大水,直到明朝英宗年間,梁山泊還有八十里,可見當時的梁山泊還是有不少水的。明朝景泰年間,朝廷改造河道,使得梁山泊的水越來越少,所以我們再也見不到八百里水泊的樣子了!綜合來看,八百里梁山泊其實在歷史中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梁山泊不再像以前那麼寬闊了。事實上,梁山泊雖然不復當年模樣,但它也給後世留下了部分遺蹟,這邊是東平湖和水泊遺址!東平湖位於山東省東平縣,其總面積有近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乃是山東第二大淡水湖,這便是梁山泊的遺存水域。當然了,由於當年的梁山泊佔地八百里,乃是非常大的水域,所以除了東平縣的東平湖,在其附近還有一個當年的遺址,這便是梁山縣馬營鎮的“水泊遺址”,而這個“水泊遺址”的水並不多,主要是溼地為主!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和眾多好漢的故事,現在的遺址和景點主要分佈在泰安東平的東平湖、濟寧梁山縣的梁山水滸寨、宋江故里菏澤的鄆城縣、聊城陽穀的景陽岡等,今天就分別給大家介紹一下水滸故里相關的景點,看看在哪裡還能找到好漢們的足跡和故事。
濟寧梁山縣水滸寨
水滸的故事當然最主要的景點就是水滸寨了,無論多少個主角,最後的落腳點都是那個人人嚮往的聚義廳。而水滸寨的聚義廳就位於山東濟寧梁山縣城東南的梁山之上,也就是現在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水泊梁山。
梁山其實原來稱為良山,因為漢文帝二子梁王劉武曾獵於此山,死後並葬于山北麓,“良山”才改為了“梁山” 。梁山山不高,最高處僅有197米,它是有由7條支脈和8個山峰組成,梁山景區佔地3.5平方千米,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山險水惡的自然環境,自宋代後,便成為農民起義軍紮營據守之地。山上山下遍佈義軍遺址遺蹟及文化遺蹟。
現在的景區內主要有蓮臺寺、獨山抗日戰爭紀念地、摩崖石刻、梁山寨第一關、黑風口、宋江井、聚義廳、點將臺、忠義堂、雁臺等。
泰安東平縣東平湖
既然是八百里水泊,就不能不說水滸中唯一的水域遺存東平湖。
東平湖古時稱蓼兒窪、大野澤、鉅野澤、梁山泊等,水域面積約627平方千米,常年水面124.3平方千米,是山東第二大淡水湖。它距離梁山景區最近處不足20公里。
東平湖是梁山泊演變遺留水域,現為國家溼地公園,其周邊留下了許多和水滸英雄相關的故事和遺蹟,現在建有宋城水滸影視基地和水滸古鎮等,而湖中更是波光瀲灩、風光迷人,東平湖的生態保持完好,是許多鳥類棲息之地,也是山東西南部最佳的休閒度假旅遊區。
東平湖主要景點:水滸古鎮、宋城影視基地、臘山森林公園、湖上泛舟、司裡山造像等。
宋江故里鄆城
按照山東快書的說法,表完水滸寨,咱咱接著再表水滸英雄傳,水滸英雄中主要人物就是及時雨宋公明瞭,宋江在鄆城殺了閻婆惜,被逼無奈上了梁山當了老大。
鄆城現在建有“水滸好漢城”,這是一處佔地面積600餘畝,包含有36院落、72景觀、108個景點,集忠義樓、鄆城縣衙、晁家莊等原汁原味的古代建築群和宋江武校在內的綜合旅遊景點,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也是水滸故里的核心景點。不知道你還記得曾經在央視春晚上表演的狗娃們嗎?他們就是來自這裡。
水滸好漢城距離水泊梁山景區大約33公里,主要景點就是晁家莊、縣衙、忠義樓、古城牆等。
景陽岡和獅子樓
“閒言碎語不要講,聽我表表好漢武二郎”,被稱為山東二哥的武松是忠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景陽岡三拳打死老虎的故事在聊城市的陽穀縣得以流傳和保持。
武松打死老虎的地方現在為景陽岡景區,距離東平湖大約20公里左右,距離水泊梁山景區大約40公里左右。景陽岡景區為龍山文化遺址所在,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景陽岡主要的景點有龍山文化遺址、武松廟、武松打虎處、三碗不過崗酒店等。
而在陽穀縣城內還有一個和西門慶、武松相關的獅子樓,這是一個建於北宋年間的古建築,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酒樓遺存。獅子樓景區是包括獅子樓在內的、王婆茶館、武大郎家、冷酒館、紙紮店、西門藥店、鹽店、絨線鋪、綢緞莊、客棧、棋社、戲臺、玉皇廟等古建築、古民居旅遊區。
《水滸傳》雖然是一部小說,但是其許多人物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雖然有演繹,但在民間卻有著群眾基礎,因此在魯西南地區以梁山水滸寨為核心,周邊有著許多和水滸相關的遺蹟遺存,想要體驗好漢的故事,感受宋朝遺韻,那麼你就去這幾個地方看看吧,轉一圈也不足百公里。
結語
梁山泊雖然是《水滸傳》這本小說中的描寫內容,但是在歷史中,它確實存在過,而且在北宋年間,它確實有八百里水泊的樣子,只不過隨著黃河的改道,梁山泊的水越來越少了,再加上人為的改造河道,使得梁山泊的水越來越少,以至於到了清朝時期,已經有不少人認為梁山泊並不存在了,只不過是小說家之言。
而事實上,八百里梁山泊確實是存在的,直到現在我們依然能看到他的部分遺址!現在的“梁山泊”主要是由梁山、青龍山、鳳凰山、龜山四主峰和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水域遺址主要有兩處,一處是東平縣的東平湖,一處是梁山縣的“水泊遺址”!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弄清楚一段歷史。作者施耐庵是江蘇大豐人。也就是鹽城市下轄大豐區。大豐所處位置為太平洋西岸灘塗溼地。現在這塊溼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溼地遺產。可以想見在古代這裡是多麼荒蕪的一片原野。但是自漢代開始。這片灘塗就是國家重要的產鹽區,也就是從海水中曬鹽。產鹽農工的工作極其辛勞。一年四季。在茫茫的灘塗上日曬雨淋,而鹽業又是被封建國家朝廷控制的重要稅收來源,對鹽工的管理是極其殘酷的。元朝末年,朝政腐敗,財政收入入不敷出。統治者為了填補不斷擴大的政府開銷和軍費支出,大量增發鹽引,不斷提高鹽價,鹽業成為國家財政的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雖然鹽價不斷提高,但東南沿海的鹽民依然生活無著。鹽城地處東南沿海,每到盛夏,都會遭遇颱風侵襲,海潮倒灌。海水退去,原本千頃良田都變成鹽鹼地,當地農民苦不堪言。這樣鹽農張士誠等18條壯漢鹽民扁擔軍就率兵起義反元了。直至自立小朝廷稱王稱霸。後來歸順了朝廷再後來敗於朱元璋。期間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曾在起義軍中擔文職官員。施耐庵舊居門口有一泊小水面,他歸農隱居進行創作長篇小說時,就把在軍中所聞和經歷的事情寫成了水滸傳,而水泊梁山就是他家門口的農村場景的想象發揮。至於水滸傳中108條好漢,這是對張思成18條好漢的擴充,有趣的是對武松打虎的描寫還真有其人。十八好漢之中,確實有在看圖荒野之地,赤手空拳憑一根扁擔就打死猛物的好漢。
所以看完這段文字就知道水泊梁山在哪裡了。當然了,他就在作者施耐庵的腦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