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攬雀尾”或來自原始“三世七”太極功。太極拳可能改編於“三十七”拳。
“三世七”太極拳,記述中傳自唐代許宣平,在民間傳承不多的拳種,因宋書銘而為世人所知。
目前已知的,有幾個分支。
(1)王知剛,出版有《中國唐代三世七太極拳與劍術》。
江蘇崑山的王知剛先生,1945 年在交大讀書時,經蔣維喬老師介紹,由白雲道長傳授了“三世七”拳功,繼承至今。
其在《唐代三世七》序言中雲:“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第二年(1945年)時,由蔣維喬老師介紹到白雲道長(中山子)處,(筆者注:根據後文介紹為玄都道觀)白雲道長教授的太極拳是一式一式分開教的,並沒有固定的套路。最後陸續教完了三十七個式子,當時據說是由唐代許宣平老師傳下來的拳名‘三世七’。”
(2)張鑑塘傳尚濟的“三世七”太極拳,出版有《張氏古太極拳》。
尚濟先生跟張鑑塘先生學太極拳,所習之太極拳屬於許宣平一派。該拳流傳日久,後學者繼承發揚,根據個人體會有所發展、有所改進,漸漸從三十七式變為四十三式。其拳架姿勢,練法用法,演練風格,皆有其獨特之處,與今日流傳於世的諸家太極拳法,大不相同,故名“古太極拳”
尚濟先生的張氏古太極拳,很有古風古貌。
一是單式練,名稱大多和流行太極拳相同、相似。也有些流行太極拳所沒有的。
比如斜手搬攔、削手搬攔、平步雲手、踩步雲手、Mustang分鬃、游魚戲水、七星錘等。
比如搬攔捶,就有斜手搬攔、削手搬攔、提騰搬攔、白鶴展翅、平步雲手、踩步雲手、劈砸雲手等,網上有尚濟老先生的影片。
二是手型主要用劍指。
劍指,在流行太極拳裡基本不用。
但早期(明以前)的有用,武當山上的功夫有劍指樁,練武藝的。
三其歷史源流記載,來自許宣平。
(3)宋書銘“三世七”太極拳。
民國時期,宋書銘稱是明代宋遠橋後裔,家傳太極功,有《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
宋書銘所傳太極功拳名三十七,因三十七勢而名之,又名長拳者。所云滔滔不絕無間也,總名太極拳。三十七名目書於後:四正四隅,雲手,彎弓射雁,揮琵琶,進搬攔,簸箕式,凰展翅,雀起尾,單鞭,上提手,倒攆猴頭,摟膝拗步,肘下捶,轉身蹬腳,上步栽捶,斜飛式,雙鞭,翻身搬攔,玉女穿梭,七星八步,高探馬,單擺蓮,上跨虎,九宮步,攬雀尾,山通臂,海底珍珠,彈指,擺蓮轉身,指點捶,雙擺蓮,金雞獨立,泰山生氣,Mustang分宗(鬃),如封似閉,左右分腳,掛樹踢腳,推碾,二起腳,抱虎推山,十字擺蓮。此通共四十三手(應為四十二手)。四正,四隅,九宮步,七星八步,雙擺蓮在外,因自己多用坐的功夫,其餘三十七數是先師之所傳也。
宋書銘說此拳為唐朝人許宣平所創,後傳其祖宋遠橋,三十七是他的家傳太極拳。他教授的方法是先教此單勢,學習者練熟後再教一勢,無確定套路。
宋(書銘)式太極拳。稱“三世七”,是取“人有三世(即天前、地後、人今三世)拳分七品(即門外、入門、階及、當堂、入室、開竅、神化七個層次)之意。 宋拳即獨立存在,又互融於楊、吳式太極拳。
宋書銘,按1918的時候,在70歲左右,則出生日期在1850年前後,與郝為真(1849-1920)的年齡相仿。宋書銘稱“家傳太極功”,則------假設宋書銘在20歲時學到太極拳,則在1870年由父輩所教,若父輩的武術老師練了八年太極拳,就在1863年了。那時,王蘭亭還沒有拜師楊露禪,李亦畲還沒有整理“老三本”......(同治七年(1868年),楊祿禪囑楊班候回永年南關老家收徒授拳,光緒十七年(1892年),楊班侯逝世後,其弟子教蓮堂、陳秀峰、張信義、楊兆林、楊萬成等繼承師傳,在永年一帶傳拳。)還有,宋書銘的太極拳功口訣,是父輩總結,還是傳承自1860年之前的上輩?
據吳英華師母言:吳鑑泉宗師從宋書銘所學的是別家沒有的“太極功”即陰陽二十四式太極功及宋書銘的推手手法,曾傳給至親弟子:吳公儀、吳公藻、吳英華、馬嶽梁(婿)、趙壽村(親外甥)、於臻(與吳家是親戚,又是馬公妹夫),快架也傳了這些人,因各種原因,快架、宋書銘的推手手法僅吳英華、馬嶽梁傳了下來。“太極功”即陰陽二十四式太極功僅吳公儀傳了下來,當時鄭天熊先生的親叔鄭榮光也是在香港隨吳鑑泉學的,鄭天熊先生既向吳公儀、鄭榮光學陰陽二十四式太極功,後又得齊格臣之子齊鳴軒學(齊格臣是全佑弟子,也曾從宋書銘學陰陽二十四式太極功)。吳英華師母說她與馬公因故記不清,六十年代後期她曾要求在大陸唯一記得陰陽二十四式太極功的於臻教其子江豹,於臻卻推託,致死未教,可能與擔心受到年代環境的牽連有關。
有人說“許禹生為了反對陳家溝人創太極拳的說法,編造了宋書銘譜太極拳”---------許禹生在《太極拳勢圖解》(1921年版)“太極拳之流派”一節中寫道:“有宋書銘者,自雲宋遠橋後,久客項城幕,精易理,善太極拳術,頗有所發明”;而唐豪去陳家溝併產生“陳王廷創拳說”,是1931年之後的事了。
(4)張慶雲的“三世七”太極拳(“馬老道--康柏林、李景亭--德昱--張慶雲”的三世七拳)。
此拳稱為“三七拳”,主要是三七步、三七動作,手足都是三七,講究出手、邁步、發力都是“進七留三”,非是拳法有37個式子,而是手法練習有37個單手,據說是唐代許宣平留下的拳,傳播不廣,也沒見專門的文字記載。
特點:“練雲練霧不練武,練得雲霧才有武”、“水上漂,隨風走”、“雪山流水隨便走”,要松,像雲霧一樣,看得到卻捉不到,纏其身上,不講究練硬的功夫。
手法:共37個練法,講“五靠、六腳、七拳、八掌、蟠龍守九門,猴、螳螂”。內有螳螂手、猴手,如“左穿右穿猴單鞭”、“左擺右擺猴撓臉”,講究“螳螂走探猴走穿”,螳螂為順勢探,猴為趁勢穿(類通背穿掌);靠法分胸、肩、胯、臀、膝靠,實際方法還要多,不止這五個靠法;腳法多為暗腿,擊丁、斜掃、打胸掌等。
接手:此拳重實用手法,其揉手市面少見,講接對方手,卻不讓對方接自己手。要求練雲練霧練聽勁,重點練習接手、發勁,而不是在打輪上下過多的功夫。像單簸萁掌、雙簸萁掌、單簸萁掌 、螳螂低頭、熊滾肩、猴掉腚、單指等動作都需要在互相喂手練習下掌握要領。
基本功:
1、簸萁掌:兩掌同時劃平圓並翻掌。
2、磨盤式:兩掌同時劃平圓不翻掌。
3、碾子式:兩掌同時劃立圓。
4、猴抱球:兩掌陰陽相對,對體轉左右上下互換。
5、拐 肘:兩肘交替向體前拐壓。
6、你來我往:兩掌手心向下,交替在體前前後劃立圓。
7、熊 式:邁左步,身左扭,右肩下垂,手接近左腳跟;邁右步,同左,方向相反。
8、三 拳:前進一步,兩手握空拳前衝三次。講究長拳擺架子,太極無架子,長拳講發、打,太極講吞、綿,不是上手即打,而是引進落空。
養氣樁: 練樁不主要,站樁重在養,主要練手法,樁為自然樁,胎息功,前羅鍋後不羅鍋,講究“彼有樁,我無樁”講活步、活樁。
1、 養氣樁一:兩手背後互相抱肘,端於肩胛,頭上仰,眼斜上視45度。
2、 養氣樁二:背部夾緊,兩臂下垂,頭上仰,眼斜上視45度。
3、 天字樁:站立,足開同肩寬,兩臂平舉,腕自然下垂,手心向下,目光斜上視。
4、託塔樁,兩手腹前指尖相對,手心向上,眼前視。
5、託天樁,兩手託天腰不彎。
6、左右十字樁:合手後,兩手前後分開,手心向上,眼看後手。
7、夜叉回頭:再合手後,前後分,斜向,前高後低,手心向上,眼看後手。
8、美女照鏡:前後站立,順勢,抬一手指天,同眉高,眼看食指尖,後手後下斜置。收式變成懷中抱月。
套路:從以往的資料來看,世傳三世七太極拳是沒有套路的,只有37個單式,任意貫穿。但李老爺子的三世七太極拳卻有三個套路,共百餘式。而實際上,套路里面常常幾個動作合稱為一式,如上馬、單掛耳、下馬等。動作多左右對稱,走米字(七星八步式),拳架講順其自然,講究“姿勢勢打出來的,不是練出來的”。德昱先生有幸跟李老爺子學會了兩個套路。
張慶雲所傳“三世七太極拳”動作名稱如下:
三世七太極拳第一路動作名稱---
起式 1、攬雀尾 2、單鞭 3、白鶴亮翅 4、摟膝打掌
5、搬攔錘 6、轉身穿掌 7、倒攆猴 8、懷中抱月 9、金雞抖鈴
10、下式 11、海底針 12、三託掌 13、轉身打掌 14、雲手
15、分腿 16、下馬式 17、穿掌 18、栽錘 19、分腿
20、雙錘 21、轉身穿掌 22、分腿 23、上馬式 24、穿梭
25、倒攆猴 26、閃通背 27、白蛇吐信 28、雙峰貫耳 29、單鞭
30、雲手 31、丁字腿 32、栽錘 33、雲手 34、彎弓射虎
35、打虎式 36、雲手 37、挑壓掌 收式
三世七太極拳第二路動作名稱---
起式 1、攬雀尾 2、Mustang分鬃 3、獨立式 4、單峰貫耳
5、手揮琵琶 6、轉身打掌 7、懷中抱月 8、探海 9、轉身打掌
10、懷中抱月 11、穿梭 12、單峰貫耳 13、手揮琵琶 14、腦後摘盔
15、分腿 16、射虎式 17、鴛鴦腳 18、分腿 19、鴛鴦腳
20、攔手打掌 21、撩陰掌 22、分腿 23、撩陰掌 24、分腿
25、大鵬展翅 26、霸王送鞭 27、攔手打掌 28、雲手 29、轉身撲虎
30、轉身蹬腿 31、打**腿 32、懷中抱月 33、轉身撲虎 34、懷中抱月
35、通天炮 36、退步打掌 37、攔手 收式
楊家“攬雀尾”或來自原始“三世七”太極功。太極拳可能改編於“三十七”拳。
“三世七”太極拳,記述中傳自唐代許宣平,在民間傳承不多的拳種,因宋書銘而為世人所知。
目前已知的,有幾個分支。
(1)王知剛,出版有《中國唐代三世七太極拳與劍術》。
江蘇崑山的王知剛先生,1945 年在交大讀書時,經蔣維喬老師介紹,由白雲道長傳授了“三世七”拳功,繼承至今。
其在《唐代三世七》序言中雲:“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第二年(1945年)時,由蔣維喬老師介紹到白雲道長(中山子)處,(筆者注:根據後文介紹為玄都道觀)白雲道長教授的太極拳是一式一式分開教的,並沒有固定的套路。最後陸續教完了三十七個式子,當時據說是由唐代許宣平老師傳下來的拳名‘三世七’。”
(2)張鑑塘傳尚濟的“三世七”太極拳,出版有《張氏古太極拳》。
尚濟先生跟張鑑塘先生學太極拳,所習之太極拳屬於許宣平一派。該拳流傳日久,後學者繼承發揚,根據個人體會有所發展、有所改進,漸漸從三十七式變為四十三式。其拳架姿勢,練法用法,演練風格,皆有其獨特之處,與今日流傳於世的諸家太極拳法,大不相同,故名“古太極拳”
尚濟先生的張氏古太極拳,很有古風古貌。
一是單式練,名稱大多和流行太極拳相同、相似。也有些流行太極拳所沒有的。
比如斜手搬攔、削手搬攔、平步雲手、踩步雲手、Mustang分鬃、游魚戲水、七星錘等。
比如搬攔捶,就有斜手搬攔、削手搬攔、提騰搬攔、白鶴展翅、平步雲手、踩步雲手、劈砸雲手等,網上有尚濟老先生的影片。
二是手型主要用劍指。
劍指,在流行太極拳裡基本不用。
但早期(明以前)的有用,武當山上的功夫有劍指樁,練武藝的。
三其歷史源流記載,來自許宣平。
(3)宋書銘“三世七”太極拳。
民國時期,宋書銘稱是明代宋遠橋後裔,家傳太極功,有《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
宋書銘所傳太極功拳名三十七,因三十七勢而名之,又名長拳者。所云滔滔不絕無間也,總名太極拳。三十七名目書於後:四正四隅,雲手,彎弓射雁,揮琵琶,進搬攔,簸箕式,凰展翅,雀起尾,單鞭,上提手,倒攆猴頭,摟膝拗步,肘下捶,轉身蹬腳,上步栽捶,斜飛式,雙鞭,翻身搬攔,玉女穿梭,七星八步,高探馬,單擺蓮,上跨虎,九宮步,攬雀尾,山通臂,海底珍珠,彈指,擺蓮轉身,指點捶,雙擺蓮,金雞獨立,泰山生氣,Mustang分宗(鬃),如封似閉,左右分腳,掛樹踢腳,推碾,二起腳,抱虎推山,十字擺蓮。此通共四十三手(應為四十二手)。四正,四隅,九宮步,七星八步,雙擺蓮在外,因自己多用坐的功夫,其餘三十七數是先師之所傳也。
宋書銘說此拳為唐朝人許宣平所創,後傳其祖宋遠橋,三十七是他的家傳太極拳。他教授的方法是先教此單勢,學習者練熟後再教一勢,無確定套路。
宋(書銘)式太極拳。稱“三世七”,是取“人有三世(即天前、地後、人今三世)拳分七品(即門外、入門、階及、當堂、入室、開竅、神化七個層次)之意。 宋拳即獨立存在,又互融於楊、吳式太極拳。
宋書銘,按1918的時候,在70歲左右,則出生日期在1850年前後,與郝為真(1849-1920)的年齡相仿。宋書銘稱“家傳太極功”,則------假設宋書銘在20歲時學到太極拳,則在1870年由父輩所教,若父輩的武術老師練了八年太極拳,就在1863年了。那時,王蘭亭還沒有拜師楊露禪,李亦畲還沒有整理“老三本”......(同治七年(1868年),楊祿禪囑楊班候回永年南關老家收徒授拳,光緒十七年(1892年),楊班侯逝世後,其弟子教蓮堂、陳秀峰、張信義、楊兆林、楊萬成等繼承師傳,在永年一帶傳拳。)還有,宋書銘的太極拳功口訣,是父輩總結,還是傳承自1860年之前的上輩?
據吳英華師母言:吳鑑泉宗師從宋書銘所學的是別家沒有的“太極功”即陰陽二十四式太極功及宋書銘的推手手法,曾傳給至親弟子:吳公儀、吳公藻、吳英華、馬嶽梁(婿)、趙壽村(親外甥)、於臻(與吳家是親戚,又是馬公妹夫),快架也傳了這些人,因各種原因,快架、宋書銘的推手手法僅吳英華、馬嶽梁傳了下來。“太極功”即陰陽二十四式太極功僅吳公儀傳了下來,當時鄭天熊先生的親叔鄭榮光也是在香港隨吳鑑泉學的,鄭天熊先生既向吳公儀、鄭榮光學陰陽二十四式太極功,後又得齊格臣之子齊鳴軒學(齊格臣是全佑弟子,也曾從宋書銘學陰陽二十四式太極功)。吳英華師母說她與馬公因故記不清,六十年代後期她曾要求在大陸唯一記得陰陽二十四式太極功的於臻教其子江豹,於臻卻推託,致死未教,可能與擔心受到年代環境的牽連有關。
有人說“許禹生為了反對陳家溝人創太極拳的說法,編造了宋書銘譜太極拳”---------許禹生在《太極拳勢圖解》(1921年版)“太極拳之流派”一節中寫道:“有宋書銘者,自雲宋遠橋後,久客項城幕,精易理,善太極拳術,頗有所發明”;而唐豪去陳家溝併產生“陳王廷創拳說”,是1931年之後的事了。
(4)張慶雲的“三世七”太極拳(“馬老道--康柏林、李景亭--德昱--張慶雲”的三世七拳)。
此拳稱為“三七拳”,主要是三七步、三七動作,手足都是三七,講究出手、邁步、發力都是“進七留三”,非是拳法有37個式子,而是手法練習有37個單手,據說是唐代許宣平留下的拳,傳播不廣,也沒見專門的文字記載。
特點:“練雲練霧不練武,練得雲霧才有武”、“水上漂,隨風走”、“雪山流水隨便走”,要松,像雲霧一樣,看得到卻捉不到,纏其身上,不講究練硬的功夫。
手法:共37個練法,講“五靠、六腳、七拳、八掌、蟠龍守九門,猴、螳螂”。內有螳螂手、猴手,如“左穿右穿猴單鞭”、“左擺右擺猴撓臉”,講究“螳螂走探猴走穿”,螳螂為順勢探,猴為趁勢穿(類通背穿掌);靠法分胸、肩、胯、臀、膝靠,實際方法還要多,不止這五個靠法;腳法多為暗腿,擊丁、斜掃、打胸掌等。
接手:此拳重實用手法,其揉手市面少見,講接對方手,卻不讓對方接自己手。要求練雲練霧練聽勁,重點練習接手、發勁,而不是在打輪上下過多的功夫。像單簸萁掌、雙簸萁掌、單簸萁掌 、螳螂低頭、熊滾肩、猴掉腚、單指等動作都需要在互相喂手練習下掌握要領。
基本功:
1、簸萁掌:兩掌同時劃平圓並翻掌。
2、磨盤式:兩掌同時劃平圓不翻掌。
3、碾子式:兩掌同時劃立圓。
4、猴抱球:兩掌陰陽相對,對體轉左右上下互換。
5、拐 肘:兩肘交替向體前拐壓。
6、你來我往:兩掌手心向下,交替在體前前後劃立圓。
7、熊 式:邁左步,身左扭,右肩下垂,手接近左腳跟;邁右步,同左,方向相反。
8、三 拳:前進一步,兩手握空拳前衝三次。講究長拳擺架子,太極無架子,長拳講發、打,太極講吞、綿,不是上手即打,而是引進落空。
養氣樁: 練樁不主要,站樁重在養,主要練手法,樁為自然樁,胎息功,前羅鍋後不羅鍋,講究“彼有樁,我無樁”講活步、活樁。
1、 養氣樁一:兩手背後互相抱肘,端於肩胛,頭上仰,眼斜上視45度。
2、 養氣樁二:背部夾緊,兩臂下垂,頭上仰,眼斜上視45度。
3、 天字樁:站立,足開同肩寬,兩臂平舉,腕自然下垂,手心向下,目光斜上視。
4、託塔樁,兩手腹前指尖相對,手心向上,眼前視。
5、託天樁,兩手託天腰不彎。
6、左右十字樁:合手後,兩手前後分開,手心向上,眼看後手。
7、夜叉回頭:再合手後,前後分,斜向,前高後低,手心向上,眼看後手。
8、美女照鏡:前後站立,順勢,抬一手指天,同眉高,眼看食指尖,後手後下斜置。收式變成懷中抱月。
套路:從以往的資料來看,世傳三世七太極拳是沒有套路的,只有37個單式,任意貫穿。但李老爺子的三世七太極拳卻有三個套路,共百餘式。而實際上,套路里面常常幾個動作合稱為一式,如上馬、單掛耳、下馬等。動作多左右對稱,走米字(七星八步式),拳架講順其自然,講究“姿勢勢打出來的,不是練出來的”。德昱先生有幸跟李老爺子學會了兩個套路。
張慶雲所傳“三世七太極拳”動作名稱如下:
三世七太極拳第一路動作名稱---
起式 1、攬雀尾 2、單鞭 3、白鶴亮翅 4、摟膝打掌
5、搬攔錘 6、轉身穿掌 7、倒攆猴 8、懷中抱月 9、金雞抖鈴
10、下式 11、海底針 12、三託掌 13、轉身打掌 14、雲手
15、分腿 16、下馬式 17、穿掌 18、栽錘 19、分腿
20、雙錘 21、轉身穿掌 22、分腿 23、上馬式 24、穿梭
25、倒攆猴 26、閃通背 27、白蛇吐信 28、雙峰貫耳 29、單鞭
30、雲手 31、丁字腿 32、栽錘 33、雲手 34、彎弓射虎
35、打虎式 36、雲手 37、挑壓掌 收式
三世七太極拳第二路動作名稱---
起式 1、攬雀尾 2、Mustang分鬃 3、獨立式 4、單峰貫耳
5、手揮琵琶 6、轉身打掌 7、懷中抱月 8、探海 9、轉身打掌
10、懷中抱月 11、穿梭 12、單峰貫耳 13、手揮琵琶 14、腦後摘盔
15、分腿 16、射虎式 17、鴛鴦腳 18、分腿 19、鴛鴦腳
20、攔手打掌 21、撩陰掌 22、分腿 23、撩陰掌 24、分腿
25、大鵬展翅 26、霸王送鞭 27、攔手打掌 28、雲手 29、轉身撲虎
30、轉身蹬腿 31、打**腿 32、懷中抱月 33、轉身撲虎 34、懷中抱月
35、通天炮 36、退步打掌 37、攔手 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