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頭
-
2 # 求實不講虛話
“華夏”一詞來源於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是黃帝的第15-16代子孫,他是周文王的祖父,周武王的高祖父。古公亶父居住在今陝西岐山周原,就是西周姓姬的一支。古公亶父稱“華”為陝西的華山,“夏”是指陝西境內的漢水源頭。以地名範圍作為族名,稱為“華夏”!
春秋的齊國丞相管仲,將姓姬的和姓姜的稱為“華夏”,周圍都是蠻夷。那就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兩漢和明清儒家鼎盛時期,將信仰儒家思想和改漢姓的稱為漢人。民國時期,為了對外一致抗日,稱為中華民族為炎黃子孫和華夏子民!
-
3 # 青陽帝君
華夏,中原地區早期先民自稱,也稱“華”、“夏” 、“諸華”或“諸夏”等。“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中國),稱四方為"夷蠻戎狄"。
如《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梅頤《偽孔傳》:“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說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辭海》華夏條為:“中國古稱華夏”。
《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大約從編著《尚書》起,中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中國)”。
華夏來歷:“華夏”之夏,來自於夏朝(或夏后氏),夏后氏起於嵩山周邊,也就是最早的“中國”所在;《欽定古今圖書整合》:夏後,《帝王世紀》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周書·度邑篇》武王問太公,吾將因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孟子注:禹號夏后氏後君也,禹受禪於君,故夏稱後)。
至於華,則與華國有關,古有華國就在嵩山東南,其都曰華陽(今天還有華陽故城遺留),與夏后氏同在一地。
《路史·國名記》:
華,子國,鄭十邑有華。
《國語·鄭語》載:“若克二邑,烏阝、弊、補、舟、依、<黑柔>、歷、華,君之土也。若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此處華,即指華國(華邑)。
《水經注》:黃水出太山南黃泉,東南流逕華城西,史伯謂鄭桓公曰:華君之土也。韋昭曰:華,國名矣。《史記》: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斬首十五萬。司馬彪曰:華陽,亭名,在密縣。嵇叔夜常採藥于山澤,學琴於古人,即此亭也。黃水東南流,又與一水合。水出華城南岡,一源兩分,泉流派別,東為七虎澗水,西流即是水也。其水西南流注於黃水。
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微》:“華、地名……。在河南省密縣,西為嵩山,是夏族舊居,所以華即夏,中華民族起於此。”
錢穆《國史大綱》:而夏人則起於今河南省中部,正是所謂中原華夏之地。鯀與禹則又別為一族,其居地殆起於河南嵩山山脈中。曰“有崇伯鯀”崇即嵩也。山海經“南望禪渚,禹父之所化”,禪渚在河南陸渾。禹都陽城,【世本。】陽城在嵩山下。【又有言禹都陽翟者。陽城河南登封;陽翟,今禹縣,出入數百里間。遊牧之民習於移徒,古人都邑,同時有兩三處不足異。】華夏連稱者,嵩山山脈亦得華名。國語“前華後河,左洛右濟”,華在洛東,即今嵩山。又史記魏有華陽,司馬彪曰:“華陽,亭名,在密縣。”周禮職方豫州“其山鎮華”。皆其證。
華國都城華陽所在,南邊有華水,山南水北謂之陽,故曰華陽。
《水經注》:引《春秋釋地》雲:中牟縣西有清陽亭是也。清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澤,七虎澗水注之,水出華城南岡,一源兩派,津川趣別,西入黃雀溝,東為七虎溪,亦謂之為華水也。又東北流,紫光溝水注之,水出華陽城東北而東流,俗名曰紫光澗,又東北注華水。華水又東逕棐城北,即北林亭也。《春秋》:文公與鄭伯宴於棐林,子家賦《鴻雁》者也。《春秋·宣公元年》,諸侯會於棐林以伐鄭,楚救鄭,遇於北林。服虔曰:北林,鄭南地也。京相璠曰:今滎陽苑陵縣有故林鄉,在新鄭北,故曰北林也。
另《禮記》、《國語》皆雲:炎帝,少典之子。而《家語》與《史記》雲: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國語》又云:黃帝,炎帝之弟,則二君同是少典之子。《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言:"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少典為有熊國君,而河南新鄭古為有熊國(亦是黃帝之所在),炎帝既為少典之子,新鄭西北部的"華陽"為第八代炎帝榆罔的出生地,或許更為合情合理。
-
4 # 時間變短了
“華”代表美麗,高尚。皇帝制官衣,造文字,定禮儀而成“華”。被認定為先祖。大禹治水惠澤天下而被推崇。啟建立夏朝而有夏。華夏子孫,就是皇帝和大禹的子孫。
-
5 # 語其籽辛
華夏是特古老的詞彙,早期的華夏並不是今天的中國疆域,華指的是華山山系,這個疆域非常巨大,包括《山海經》的南次三經,西山經,西次二經,以及北山經等地,主要指的是夏朝的山地疆域。夏指的是平原,包括冀州之野,壽華之野,大樂之野,沃野,都廣之野,歐絲之野等地,所以所謂的華夏指的就是夏朝和夏朝之前的山地和平原,也就是特指當時的疆域。周朝東遷之後,當時的君王重新沿用了華夏的稱呼,重新對中國的山川河流進行命名,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崑崙山為什麼會在西藏,新疆,華山為什麼會成為陝西的獨峰,太行山會在山西,黑水會在甘肅的原因。因為華人有個傳統,就是遷移到一個地方之後,重新用故土的名字,在新的土地上命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南韓的土地,能看到很多湖北地區地名的原因,根本原因就是民族大遷徙。
-
6 # 七寶歌
中華民族,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華夏大地。夏,我們都知道,就是指華夏大地上第一個強大的或統一王朝。夏朝,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很重要地位,它標誌五千年古老文明的開端。 但是按西方實證主義史學觀,夏朝並不被認可。無非是因為沒有他們指定的三個標準,有文字記載,有城市遺蹟,國家出現。不管西方承不承認,我們都可以很自豪地說五千年古老文明是唯一沒有間斷的,傳承至今。 文字是,沒有文字記載就不是文明嗎?就不是歷史嗎?我嚴重懷疑這個標準。所以我主張按照一萬年左右計算我們的歷史的。因為那時候就開始了從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轉變。其重要的標誌是老子說了“餘食贅形”。有了剩餘的食物,人類開始走了多餘的行為。 所謂餘食,就是生產力發現了,每天能夠生產的食物超過了當天的所需。剩下的事物怎麼辦?是一切歷史的開端! 所謂贅行,就是多餘的行為。這主要是指,食物的生物需要專人管理;食物的剩餘使人從生產食物的勞動中分離出來;食物的剩餘,使人類不需要竭盡全力地去解決食物問題,從而有時間做點別的;食物剩餘使人類產生了兩種生產之外的其它“動作”。 正是這些多餘的動作開啟了人類文明的偉大時代。
中華古老傳說,三皇五帝正處於這個偉大的時代。所以,我認為,華,就是黃帝建立的國家的名字。唐是帝嚳建立的政權名字,舜帝建立了虞國,然後才是夏商周。所以我一般不稱華夏而稱華虞。
我的問題的關鍵是華。
華是黃帝建立的最早的國家。
華,黃,古音同。黃帝,實際上就是華帝。黃,是“華國皇帝”的變音而形成的,如同我們現在成始皇帝,為“秦始皇”一樣。華皇帝,逐步演化成黃帝。
回覆列表
“華”是指遠古時代,獲取了天然火種,圍著火堆取暖、驅逐野獸、吃熟食的古代族群,崇拜“火”而慶祝,同時眾人的口中不斷髮音“華”而來!現中國西南彝族一直傳承火把節!華夏族群最早發現了鑽木取火的秘密,把慶祝“火”表達高興、歡樂的發音“華”而崇拜繼承了下來,掌握鑽木取火能力的人,成為了族群的首領,附近不會的族群也逐漸靠攏而群居,古代“華”族群部落就此誕生,發展壯大,不斷兼併,擴散地域,越來越強大!這就是我們“中華”“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