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逆流的魚L
-
2 # 生活中的胖子
個人認為李淵最疼愛的兒子應該是長子李建成,李建成是李淵第一個兒子,也是嫡長子,在李淵稱帝后,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
在617年的時候,李淵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個兒子的支援下在晉陽起兵,佔領皇城之後,先是擁立隋煬帝的孫子為皇帝,後又在618年,造反,自己稱帝,國號為唐,並封李建成為太子。
本來,在還未攻下隋朝之前,李淵承諾封李世民為太子,但是李淵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後又反悔立了李建成為太子,李建成沒有李世民的實力,要知道,半個唐朝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這要換誰誰也不幹啊。李建成還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猶豫不決也是導致兄弟相殘悲劇的主要原因。
晚年的李淵比較荒唐,寵幸了多位妃子,還生下了二十多個孩子,這些年輕的嬪妃每位都是有野心的人,都去拉攏年長的皇子們,尤其是李建成一黨非常的受這些妃子喜歡,互相之間保持良好的關係,李建成還透過這些妃子的喜歡爭取李淵的寵愛。而李世民從不搭理這些妃子們,導致妃子們和李建成、李元吉一起詆譭李世民。
妃子們的詆譭,導致李淵對李世民這個兒子日漸疏遠,對李建成等人更加親密。李建成是嫡長子,名副其實,但是隻是因為嫡長子被封為太子,沒有太大的功勞,地位不穩,也沒有秦王得人心,比較秦王李世民的地位都是自己一點一滴得來的,打了多少次仗,支援秦王得人更多。
李元吉勸李建成把李世民殺掉,但是李建成為人還算仁義,拒絕了這個提議,但是雙方明顯都不想放棄帝位。帝王家,父子之情、兄弟之情都是白扯,一旦涉及到利益關係必定反目成仇。
兩人之間已經是敵對的關係了,甚至都恨不得對方趕緊死,秦王為了自己以及身邊的弟兄,準備回洛陽避居,李淵開始也答應了,但是經不住李元吉一直在耳邊說李世民的壞話,還有那些妃子們的有意無意的詆譭,最後,李世民回洛陽的事情被擱置了。
自那開始後,李建成、李元吉以及嬪妃們天天在李淵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最後,說得李淵自己也相信了,準備處罰李世民,但是李元吉是想李世民死,一直沒有放棄在李淵面前誣陷李世民。但是還好,李淵還有點父子之情,沒有答應這件事情。
李世民的幕僚房玄齡以及杜如晦勸其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是李世民一直沒有下定決心,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直在想辦法除掉李世民,先從李世民身邊的將領下手,先賄賂,後刺殺,刺殺不成就誣陷,反正就是要人弄死不可,多虧了李世民一直請求,才得以保全性命。
經過一系列的事情,李世民終於決定要把李建成等人殺掉,和幕僚們計劃此事,先是由李世民進攻告發李建成和妃子們通姦,然後再玄武門把一切都部署好,好讓李建成、李元吉等人有去無回。
李世民帶著手下在玄武門佈下了天羅地網,李建成和李元吉不知真相,等發現時已經晚了,最後李世民把李建成親手射死了,李元吉也被人殺掉了。這就是玄武之變。
李世民殺了李建成之後,李淵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最後李淵下位,李世民正式登基。
李淵這個父親並不合格,做事情太過猶豫,聽信旁人的話,任後宮嬪妃擾亂朝綱,承諾不兌現,導致了兄弟相殘的悲劇。
李世民在李淵成為太上皇的時候對他並不是很好,還在位年輕時候的事情記恨,給李淵住的宮殿小不說,還很潮溼。李淵的晚年生活並不好。
-
3 # 瑯琊浪子
實際上李世民怨恨太上皇沒道理,皇上立太子的規矩都是嫡長子,除非長子腦殘、不成器,改立次子,李世民身為次子,渴望當太子,不惜編造李建成造反的理由向太上皇控告,李淵不信,所以李世民怨恨李淵,歷史上像這樣的宮庭事件太多了,權力的誘惑!
-
4 # 腦指揮眼
好比你吃苦受累賺錢置辦了一份家業,交給父親管理。你父親卻給了你哥,和你沒啥關係了,你有沒有怨氣?你會不會和你父親打官司?如果這法官還就是你父親,你又有能力取代他,你又會怎樣?其實李世民算不錯了,畢竟他讓李淵養尊處優壽終正寢了。
-
5 # 莫明815
說白了,就是權力之爭。皇權傳長子雖然不是最優的,但相對來講,卻是保持政權穩定交接最安全的。李世民是優秀的政治家,實現理想需要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導致了他和父親矛盾的不可調和性。此非簡單的個人情感,而是糾結了諸多政治因素。
-
6 # 老汝州
李建成是嫡長子。
李建成能讓魏徵、王圭等一代良臣為其效力,說明他並非是庸碌無德之輩。
李世民悍然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一舉射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這事做得並不光彩,但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李世民對太上皇李淵怨恨,是表面文章,打江山他的功勞大,得不到應得的封賞,才心生怨恨。
-
7 # 難忘歷史的改變
其實說來話長,以簡短概括吧…李淵並不是最疼愛李世民。在建立唐朝之初,李淵曾經許諾將皇位傳給李世民,主要是鼓勵李世民奮勇滅敵;後來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離間之下,李淵卻背棄了諾言,他以長幼有序為由,把太子的位讓給李建成。因此造成爺仔之間的怨恨和交惡!後來李世民發動了玄武之變,殺死李建成,逼迫李淵退位,從此,大唐江山落在李世民之手。
-
8 # 知乎責耶
李世民怨恨太上皇李淵是有深層次原因的,下面一一加以分析。
1.李世民覺得李淵言而無信,自己功勞最大,反而得不到重用。公元617年李淵聽從李世民的建議,在太原起兵反隋,最終逼迫隋恭帝禪位,建立唐朝。起兵至初,李淵就給李世民許諾:如果統一天下,就立李世民為太子。
《資治通鑑》:上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上謂世民曰:“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立汝為太子。”
所以在唐朝建立過程中,李世民在同隋軍作戰中所向披靡,披荊斬棘,勇猛無敵,功勞最大。然而唐朝建立之初,李淵按照“長幼有序、立嫡長子”的古訓,策立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這讓李世民很失落,內心極度不舒服,從此埋下了怨恨的種子。
2.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迫使李淵改立李世民為太子,李淵感覺自己的皇位被李世民架空,迫不得已,禪位給李世民。李世民知道自己的皇位得來不正,需要美化自己的形象,從而使自己的形象得到天下人的認可。所以李世民開始大肆抹黑父親李淵和哥哥李建成,李世民完全出於政治目的,需要一個形象不好的父親和哥哥,來反襯自己的美好和正統。
作為統治天下的李淵家族已經不是一般的家庭,不需要親情和倫理,需要的是權力爭奪和流血犧牲。李淵和李建成即使也很有作為,並非昏庸無能,李世民也並非十全十美,但這些已不重要,一切都源於人的自私貪婪和對權力的渴望。只要成功了,一切都可以被改寫,成王敗寇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
9 # 途牛山上談歷史
李淵從太原起兵,到最終長安登基的全過程中,他最疼愛的孩子始終都是太子李建成。李世民更多的是充當了這位父皇,征戰四方的利器和制衡太子的磨刀石。
李淵之所以更偏愛太子,也並不是出於父子情深,而只是帝王之家的必然選擇罷了。
秦王與太子都是一母嫡出,身份上的差別僅僅在於李建成比李世民早生了10年。從此長幼名分已定,為了國家的穩定,為了禮法無垢,太子天生就會得到父親更多的寵愛。
李世民其實並不怨恨父親李淵,雙方是政治矛盾,與親情無關。
矛盾的起點眾所周知,李唐大半的天下都是秦王李世民打下來的。尤其虎牢關一役,李世民三千精銳破了竇建德十萬勁卒,不但降伏了繼瓦崗山李密之後,最有可能爭奪天下的夏王竇建德,還生擒了中原之主王世充。此戰過後,李世民的軍功和聲望都達到了巔峰。李淵對這個兒子也是青睞有加,在封無可封的情況之下,創造了“天策上將軍”這個頭銜給李世民。從此秦王權勢凌駕於百官之上,有開設府衙,招募賢臣和任免官員的權力。從此他有了和太子爭奪未來皇位的資本!
李淵的本意應該是為了褒獎立下不世之功的兒子,當然也不排除有敲打太子和制衡太子的用意。
身為帝王,講究權謀是無可厚非的。但在他的循序誘導下,李世民逐漸慾望膨脹。他已經不滿足於“二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他想要君臨天下,威壓四海!
從此,父與子、兄與弟之間的矛盾被徹底激化。
李淵的偏袒李淵作為父親,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們能夠做到兄友弟謙。但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鬥爭越來越激烈,逐漸走向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此時的李淵已經沒法在兄弟兩人之間玩平衡術了,他必須要捨棄掉一個。
太子平時溫良恭儉,總是一副仁君氣象。關鍵太子也確實有本事,雖然在軍功上遠不如二子李世民,但在治國輔政上卻是無可挑剔的優秀。而且太子比較攻於心計,巧妙地走了“夫人路線”,跟父皇李淵的幾個寵妃關係很好。這些人拿了太子李建成的好處,自然會處處維護他,替他說好話的同時也不斷地詆譭李世民。枕邊風不停地吹,加上天下也已經穩定,不再需要武將征戰四方。於是李淵變得越來越親近太子而厭惡秦王。
秦王的反擊形勢對秦王越來越不利,父皇在太子的唆使下,不斷對自己的勢力進行削弱。曾經圍在自己身邊的親信們,要麼被調離,要麼被貶謫,眼看自己馬上就要成為孤家寡人了。
早上父皇召見了自己,但並不是要委以重任,而是嚴厲斥責了自己。痛罵自己不應對皇位有覬覦之心,眼看馬上就會將自己貶為庶人,終身幽禁。幸好此時突厥來犯,父皇還需要自己,不然自己可能已經出不了皇宮。
自己最倚重的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也在逼自己。這些與自己休慼與共的人也感到了危機,假如自己不能給手下人一個滿意的答覆,那麼自己將失去最後反擊的本錢。
“人為刀俎,但我卻不想為魚肉。”與其被父皇幽禁,再等大哥登基後,將自己滿門屠盡,不如放手一搏!
公元626年7月,李唐王朝爆發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在這場血腥的皇室內鬥中,秦王李世民親手殺死了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並全副武裝的帶兵來見了父皇李淵。
不久之後,李淵宣佈退位,大唐迎來了它的第二任主人,那位創造了貞觀之治,降伏了四方諸夷的千古一帝李世民。
結語生在帝王之家,講親情太奢侈了,無親才是常態!
李淵最初的幾個兒子都非常優秀,但優秀也是一種煩惱。最終李淵沒處理好,大唐皇室血流成河。
李淵對太子無疑是最信任和寵愛的,他曾經也很看重二子世民,但更多的是一種利用。
不過畢竟虎毒不食子,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淵的兒子。估計在他虎牢關一役之後,已經丟掉了性命。畢竟賜無可賜的時候,皇帝一般都會賜你一死。
李淵還是心軟了,而這一次心軟要用他另外兩個孩子的性命和自己後半生被幽禁來交換。於國家,這次交換很值得,因為大唐迎來了最適合自己的千古聖君;於李淵自己,這次交換他付出的代價太沉重了。以至於在最後的日子裡,李淵幾乎沒再見李世民一面。直到李淵的生命走向終點那一刻,他也沒有原諒這位,他曾經最倚重的兒子。
-
10 # 均是天涯淪落人
李世民對於李淵沒有怨恨,雙方之所以走到那樣的局面只是歷史趨勢下的無可奈何而已;在大唐建立的時候,李淵的兒子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李世民擁有傑出的武略,因此他在外攻城略地,打下了大片的基業,他的部屬都是一些英勇善戰的人,而且隨著他完美的解決大唐外部的數次危機,他擁有的功勞越來越多,奪取的資源越來多,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形成了獨擋一方的局勢。
李建成雖然沒有在武略上做出太顯眼的貢獻,但是他的文韜能力是很強的,將內部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皇位爭奪便陷入了最為激烈的狀態;李淵想要將天下分為兩部分兄弟二人卻都不能接受,因此雙方都動了先下手為強的心思;李淵下定了決心放鬆了警惕,兩個兒子卻果斷髮動了兵變,於是塵埃落定之後,李淵自己也被監禁了起來,父子間的關係也就變得越來越矛盾重重。
-
11 # 南門江
李世民怨恨太上皇的原因,主要就要在皇位傳承問題上,李淵一直堅定的堅持嫡長制,要把位置傳給李建成。李洲最疼愛的人不是世民而是建成。
歷史紀錄了這樣一件事可以證明:
公元624年的夏天,正在仁智宮避暑的大唐皇帝李淵,收到了太子李建成手下爾朱煥和橋公山的密報,太子要造反了。訊息傳到李建成那裡,把他嚇得不知所措。這兩個手下是他派去給自己的前保安隊長現慶州都督楊文幹送裝備的,可他從沒有下令要造反,當然送裝備也是一個大罪。就在李建成想著該怎麼辦的時候,李淵的命令來了,要求他趕到仁智宮說明情況。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和幕僚們不同觀點的交鋒,李建成決定,孤身去見老爹自證清白。於是李淵就把大兒子抓了起來,召來看上去是太子同黨的宇文穎,令他去把楊文幹叫來,和太子對質,證明清白。
不過這個宇文穎一到楊文幹那裡,就立即和楊文幹一起造了反。當然這個所謂蓄謀已久的反,只造了四天,就被李世民給剿滅了。
事實上,這是李世民用和平手段取得太子位置的最後一次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嘗試。爾朱煥和橋公山當然是秦王派在太子身邊的臥底。可是最後的關鍵,還在於楊文幹必須造反,才能坐實太子之罪。而派去召楊文乾的宇文穎就成了關鍵,宇文穎只要按實際情況說明,楊文幹必定不會造反,因為事實上他沒有做好造反的準備。
可是史這樣說:穎至慶州,以情告之,文幹遂舉兵反。穎和楊文幹說了什麼?無人知道,因為造反沒幾天,楊文幹就被自己的手下宰了。而宇文穎被李世民抓住後,不同的史記錄了他不同的死法。《新唐書·李建成傳》說,他被抓後,李淵親自審問了他:帝責曰朕以文幹叛,故遣卿,乃同逆邪?穎無以對,斬之。《資治通鑑》是這樣說的:秦王世民軍至寧州,其黨皆潰。癸酉,文幹為其麾下所殺,傳首京師。獲宇文穎,誅之。就是李世民抓住宇文穎後,立即就殺了他。
那麼宇文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史都稱他性貪昏,與元吉厚善。但是,當他前去招喚楊文干時,事實上已決然的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這是一條坐實太子謀反的路,也是付出自己生命的路。只要他把楊文幹說反了,那麼皇帝不會容他,太子不會容他,李世民也必定要殺他,可是他毅然赴了這個必死之局,這哪是一個性貪昏的人做得出來的?
問題來了,即使如此,李淵最後也沒認定李建成有意造反,而是繼續穩穩當著太子,李世民死了兩個深喉也打動不了老爹,你說他怎會不怨恨。
-
12 # 張三讀歷史
疼愛歸疼愛,到了皇位這個原則上,李淵是不會妥協的。如果他把皇位給了李世民,就相當於打破了嫡長子繼承製度,這會對唐王朝以後的穩定很不利。從清朝八子奪嫡就可看出皇位爭奪的殘酷,身為唐朝創立者的李淵內心自然不願把皇位傳給李世民。
李世民也深知這一點。但是自己為王朝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李淵是曾經答應過立李世民為太子的,然而立太子為虛,試探李世民的野心為實。而且也是為了讓李世民賣力打仗許的口頭承諾。多次的承諾落空,自然李世民會怨恨李淵。加上建成和元吉的步步緊逼,最後才造成了玄武門之變。
-
13 # TOKYO2022
唐朝的建立,離不開李世民的努力,很多人說,唐朝的江山一半是由李世民打下來的。如果沒有李世民,李淵還是那個忠心耿耿的唐國公,根本生不出起義之心;若沒有李世民,瓦崗寨四十六義友,依舊是一群與朝廷作對的草莽;若沒有李世民,唐朝江山還在風雨凋零中。
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淵,曾許諾將皇位傳給李世民,可他坐穩皇位後,卻對李世民多有忌憚。在李建成與李元吉的離間下,李淵也背棄了曾經的諾言,以長幼有序為由,讓李建成做了太子。太子李建成嫉妒李世民的功績,不顧手足之情,聯合齊王李元吉以及後宮嬪妃多次陷害於他,給他安上莫須有的罪名。李淵優柔寡斷,輕信李建成,也對深得民心,身邊能人輩出的李世民也心生忌憚。所謂三人成虎,不多久,李淵逐漸開始相信,準備治李世民的罪。
《資治通鑑》中就曾記載:“建成、元吉與後宮日夜譖訴世民於 ,上信之,將罪世民。 陳叔達諫曰:“秦王有大功於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剛烈,若加挫抑,恐不勝憂憤,或有不測之疾陛下悔之何及! ”幸得當時的宰相陳叔達上書勸諫,說到:“秦王對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不可廢除。再加上秦王的性情剛烈,如果大力打壓,恐怕他會心憤難平,或許會發生不測的事情,到時陛下後悔可就來不及了。”其實說到底,是因為當時秦王李世民威望高,身邊能人輩出,所以才令李淵心有忌憚。李淵雖未給李世民定罪,可兩人的父子之情,卻逐漸消磨殆盡了。世人皆說,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生的汙點,可若不是李世民先發制人,他早已經成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的刀下之魂。
齊王李元吉與太子李建成站在統一戰線,對二哥李世民也頗為不滿,曾多次暗地請求李淵賜死李世民。但被李淵拒絕,並說秦王安定天下,功不可沒,沒有犯明顯的罪狀,又有什麼理由殺死他呢?但李元吉不依不饒,甚至大義凜然地說:“秦王初平東都,顧望不還,散錢帛以樹私恩,又違敕命,非反而何!但應速殺,何患無辭!”意思是說,秦王在平定東都之初,一直觀望,遲遲不返長安,並沿路廣施財物,樹立自己的恩德,又違抗父皇的詔命,這難道不是造反嗎?就應該立刻處死他,哪還用得著擔心找不到理由呢?
更可笑的是,李淵聽此一言,並沒有因兄弟反目,而盛怒,反而陷入了沉思。有這樣背後插刀的兄弟和這樣優柔寡斷的父親,在這樣的背景下,太子李建成若日後登基,哪裡又會留李世民性命?李建成豔羨李世民招攬的親信,曾聯合三弟李元吉,想策反尉遲敬德,可碰了一鼻子灰。兩人在尉遲敬德那裡碰壁後,又心生毒計,派人刺殺尉遲敬德,但尉遲敬德跟著李世民南征北戰,身上早已經充斥著殺伐之氣,尋常刺客根本不敢近身。李元吉不願就此罷休,便利用李淵對自己的信任,誣陷尉遲敬德,幸得李世民及時趕到,他才免去死刑。經此一事,李氏兄弟終於撕破臉,李世民也開始策劃奪皇位一事。
武德九年,李世民於玄武門射殺李元吉與李建成,而此時李淵還在海池划船。為杜絕後患,李世民將兩人兒子盡數殺光。
李淵得知後,悲痛之下發出長喟:“汝殺吾子孫,他日汝子孫亦復如是”。
意思是說,你殺我子孫,日後你的子孫也是這樣。
李淵如此怨恨李世民,為何還讓他當皇太子?原因有二
其一,若不讓李世民當太子,唐朝則後繼無人,且李淵在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如此優柔寡斷,未嘗沒有考驗兩人之意,無論從哪方面考慮,李世民都是做皇帝的最佳人選。
其二,玄武門之變後,當時唐高祖李淵還在海池划船,後來李世民讓尉遲敬德進宮“保衛皇帝”。
李淵見到一身武裝的尉遲敬德,很詫異,便詢問何事,尉遲敬德便說,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發動叛亂,秦王派兵殺了他們,擔心皇上受驚,派我來保衛。此時的李淵其實早已心知肚明。
而宮內兵權也大多掌控在李世民手中,朝中大臣也多半支援李世民,嚴格意義來講,李淵早已被李世民架空,由他來封賞太子之位,只是給李淵一個體面,李淵根本沒有能力阻止李世民當太子。
-
14 # 張無擇
天家無親
李世民與太子是相互制衡的關係
如果李淵真正培養李世民,就會為他做長遠打算,否則太子登基後李世民會很慘
回覆列表
其實李淵對李世民談不上多少疼愛,對李淵來說他最疼愛的的兒子是長子李建成,因為這個原因,李淵在起兵之初就將李建成確立為了自己的接班人。對於李世民,他只是普通對待臣子的態度就是建功多加封賞,根本不把他列為接班人,而這正是李世民對李淵怨恨的地方,因為在他看來自己功勞巨大,多半個唐朝都是自己打下的,憑什麼交給李建成,因此不惜最後發動兵變,殺死李建成。
李淵出身隴西軍功貴族家庭,父祖都是跟隨宇文泰起家的功臣,他是以嫡子的身份繼承了父祖留下了的唐國公的爵位,再加上隋朝的隋煬帝楊廣當年是隋文帝的次子,使用陰謀詭計扳倒了太子楊勇,隋文帝改變繼承人,最後隋朝天下大亂,這讓李淵更加堅定了嫡長子繼承,因此毫不猶豫選擇了了立李建成為繼承人,對於李世民只是重用而已。
李淵起兵時,李建成被封為隴西公左軍大都督,李世民被封為敦煌公右軍大都督。不過在攻下長安後,李淵為了正統的奪取皇位,擁立了隋煬帝的孫子為皇帝,他被封為大丞相,晉封唐王。而李建成則被立為唐王世子,對於李世民,僅僅是被封為秦國公,改封趙國公,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等等,因此從這一刻起,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地位已經被李淵決定了,就是李建成是君主,李世民僅僅是臣子。
李淵稱帝后,毫不猶豫的將李建成立為皇太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李淵同時僅僅讓李世民出征打仗,對他一再的封賞,但是沒有動搖過更換儲君的意思。對於李建成也是每令習時事自非軍國大事悉委絕之,將絕大部分權力都交給李建成。
李淵很信任李建成,後來李建成的部下楊文干涉及叛亂,這件事被李世民發現,種種跡象表明李建成和這件事有關係。李淵雖然最開始抓了李建成,但是最後還是赦免了李建成,還是讓他繼續當太子,沒有對他完成任何損害。
這是李世民唯一一次和平奪權的機會,他對父親不追究大哥的行為十分不滿,因此更加怨恨父親李淵。
最後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兵變,直接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囚禁李淵,奪取了皇位。